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华夏真相集 > 第七十二集 曹节诛武

华夏真相集 第七十二集 曹节诛武

作者:背砍刀诗人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2-30 17:19:49 来源:笔趣阁

镜头转换,青州平原郡。

平原相史弼独坐衙中,手中持观朝廷邸报,目含愤懑之色。

郡丞登堂,小心问道:朝廷诏命天下,举告钩连党人,催迫甚急。今闻各郡国所奏党人相连及者多至百数,唯我平原独无所奏。天子震怒,已遣钦差特使,前来问罪矣。

史弼:此非天子震怒,是阉竖震怒也。我郡并无党人,岂可诬奏?

郡丞:然则钦差从事今已坐于传舍,立召本郡诸吏前去问话,大人将如何答对?

史弼:他有来言,我有去语,问便问罢,怕他不成!

于是便即召集阖衙诸吏,前往传舍,来见天使,登堂施礼:参见从事大人。

天使横扫平原郡诸吏一眼,最后盯住史弼,阴恻恻问道:天子明下诏书,疾恶党人,旨意恳恻。青州六郡,其五郡皆有党人,你平原以何治郡,而得独无?

史弼不卑不亢,施礼答道:先王疆理天下,画界分境,水土异齐,风俗不同。它郡自有,平原自无,胡可相比!若承望上司,诬陷良善,淫刑滥罚,以逞非理,则平原之人,户可为党。我为平原相,职责所在,有死而已,欲我构陷良善,所不能也!

天使闻言大怒,立即命令尽收平原郡僚属下狱,并具折上奏,说史弼不遵帝旨。

来日圣旨诏复:既逢党禁中解,可即释放平原郡僚属,只命史弼罚俸赎罪可也。

平原诸吏获释,因此遍传郡相史弼恩德。因其违旨不举,郡中士人得脱此难者甚众,也将史弼视为圣贤,感戴不已。

镜头转换,京城洛阳。

党锢既解,窦武遂向朝廷推荐四位名士,分别乃是沛人朱寓、勃海人苑康、会稽人杨乔、陈留人边韶。桓帝召集四士廷对,对四人才华称赞不绝,甚为满意,皆都委以官职。

又见杨乔容仪伟丽,桓帝爱其才貌,欲以公主妻之。杨乔固辞不得,绝食七日而死。

镜头转换,蜀中巴郡。

虽然已至八月仲秋,巴郡依旧酷暑不减,热浪逼人。

有郡人为避暑热,欲就村头池塘洗浴。因见池水混浊,便戏言相恐:此池中必有黄龙!

由是讹语相传,不一日便即传遍全郡。

太守闻之,信以为真,便欲以为祥瑞,上报朝廷。

郡吏傅坚谏阻:此鄙夫走卒戏语,焉能当真,以此戏弄朝廷?

太守不听,终于呈表上报。不料奏表发出未久,便闻桓帝驾崩噩耗。

镜头转换,延熹十年冬十二月,洛阳皇宫。

桓帝因为荒淫过度,忽至病笃,驾崩于德阳前殿。享年三十六岁,在位二十二年。

因是突发暴疾而崩,又无继嗣太子,由是天下无首,朝野大慌。

皇后窦妙执掌朝政,下诏书道:夫民生树君,使司牧之,必须良佐,以固王业。前太尉陈蕃,忠清直亮。其以蕃为太傅,录尚书事。

当时新遭大丧,国嗣未立,诸尚书胃惧权宦,俱都托病不朝。

陈蕃见此,便以私书递送诸部尚书,责以大义:古人立节,事亡如存。今帝祚未立,政事日蹙,诸君奈何委荼蓼之苦,息偃在床?于义不足,焉得仁乎!

诸尚书惶怖,于是皆起而视事。众请皇后窦妙临朝称制,将大行皇帝刘志葬于宣陵。

因桓帝无嗣,皇后之父窦武议立新帝,乃召侍御史刘鲦问道:卿观宗室之中,可有贤德能继帝位者否?

刘鲦答道:章帝第五世孙、解渎亭侯刘苌之子刘宏,少年老成,聪明睿智,堪为皇嗣。

窦武闻罢,入见女儿,将刘鲦之荐说之。父女决策,确定迎立刘宏。窦武遂与中常侍曹节率中黄门、虎贲、羽林千人,将刘宏自封国迎至京师即位,是为汉灵帝,年仅十二岁。

因皇帝年幼,窦皇后临朝听政,称皇太后;以父窦武为大将军辅政,效窦宪、梁冀故事。

字幕:窦武,字游平,名臣窦融玄孙,定襄太守窦奉之子。

镜头闪回,叙述窦武来历。

窦武出身豪门,年轻时以善习经术有德著名,曾在大泽中教授门生,名声著于关西。

延熹八年,窦武长女窦妙被选进宫中,封为贵人,窦武因此升为郎中。同年冬,桓帝立窦妙为皇后,窦武随之升任越骑校尉,封槐里侯,食邑五千户。

延熹九年,窦武拜为城门校尉。期间征召名士,廉洁奉公,妻子衣食仅够吃穿而已。

当时朝廷对西羌连年用兵,粮食歉收,人民饥饿。窦武将所得赏赐全部分给太学生,又用车载粮食饭菜,在道路上施给贫民。

窦武侄子窦绍,任虎贲中郎将,性情疏懒奢侈。窦武经常严厉训诫,但见其不肯觉悟,于是上书请求撤职,又自责不能训导窦绍,应首先获罪。

从此窦绍遵守节制,事情不论大小,凡非法之行都不敢做。

当名士李膺、杜密等人因党事被逮捕审讯,窦武上书切谏,为李、杜等党人伸冤。因其高风亮节,被太学生及清流之士标号,与刘淑、陈蕃合称“三君”。

闪回结束,灵帝即位,窦武就任大将军辅政。社稷得安,窦太后下诏表彰陈蕃:

盖褒功以劝善,表义以厉俗,无德不报,《大雅》所叹。太傅陈蕃辅弼先帝,出内累年。忠孝之美,德冠本朝;謇愕之操,华首弥固。今封蕃高阳乡侯,食邑三百户。

陈蕃上疏辞让:使者即臣庐,授高阳乡侯印绶,臣诚悼心,不知所裁。臣闻让,身之文,德之昭也,然不敢盗以为名。窃惟割地之封,功德是为。臣孰自思省,前后历职,无他异能,合亦食禄,不合亦食禄。臣虽无素洁之行,窃慕君子不以其道得之,不居也。若受爵不让,掩面就之,使皇天震怒,灾流下民,于臣之身,亦何所寄?顾惟陛下哀臣朽老,戒之在得。

窦太后不许,陈蕃固让,竟不受侯爵之封。

刘宏即位为帝,诏改元次年为建宁元年。窦武因功被任为大将军,封闻喜侯;与太傅陈蕃、司徒胡广,共录尚书事。子窦机封渭阳侯,任侍中;侄窦绍封雩侯,迁步兵校尉,掌管北营五军中一军;窦绍之弟窦靖封西乡侯,为侍中,监羽林左骑;由此窦氏掌权。

陈蕃常有翦除宦官之意,朝会时悄对窦武说道:中常侍曹节、王甫等操弄权柄,实为罪祸魁首。今不诛杀,后必成患。

窦武闻言,点头称是。陈蕃见与己志同道合,不由大喜,推席而起,自去上书太后。

二人计议既定,窦武于是大聚同党。遂招引亲信尹勋为尚书令,刘瑜为侍中,冯述为屯骑校尉;又征召李膺、刘猛、杜密、朱寓等一班君子党名士,齐集朝廷;复邀请越巂太守荀翌为从事中郎,征召颍川陈寔为掾属,共同商定计策。天下士人闻风,无不振奋。

不料窦、陈之谋,早被宦官集团探知,由此引起警觉。

中常侍曹节、王甫等,因知桓帝乳母赵娆早晚侍候太后,便与赵娆勾结,以讨好太后。窦太后由此信任曹节等人,引为心腹,并多次封爵授官。

曹节及其爪牙大都贪婪暴虐,素为朝野臣民痛恨。陈蕃认为谫除其党,乃是顺从民心之举;又自忖对太后昔有拥立之恩,此事必成,于是便向太后上疏。其疏略云:

臣闻言不直而行不正,则为欺乎天而负乎人。危言极意,则群凶侧目,祸不旋踵。钧此二者,臣宁得祸,不敢欺天也。今京师嚣嚣,道路喧哗,言侯览、曹节、公乘昕、王甫、郑飒等与赵夫人诸女尚书并乱天下。附从者升进,忤逆者中伤。方今一朝群臣,如河中木耳,泛泛东西,耽禄畏害。陛下前始摄位,顺天行诛,苏康、管霸并伏其辜。是时,天地清明,人鬼欢喜,奈何数月复纵左右?元恶大奸,莫此之甚。今不急诛,必生变乱,倾危社稷,其祸难量。愿出臣章宣示左右,并令天下诸奸知臣疾之。

窦太后览奏不悦,说道:此翁老矣,因何容不得几个宦竖!

百官闻说此奏,则无不震惊。

镜头转换,灵帝即位当年五月,京师发生日食。

窦武便借天象生变为由,认为群阴剥阳之兆,先下手诛杀中常侍管霸、苏康;还要诛除曹节等人,乃奏请太后允准,窦太后犹豫未决。

迟至八月,刘瑜寄书大将军窦武、太尉陈蕃,提醒立即动手,以防意外之变。

窦武警醒,遂罢免黄门令魏彪,以小黄门山冰代之,并将长乐尚书郑飒关进北寺狱。

陈蕃建议立杀郑飒,窦武不从,命山冰等人审之,供辞连及曹节、王甫等宦官。窦武大喜,欲再加追审,将其余党一并上奏收捕。

是夜窦武归府住宿,将奏疏草稿遗落宫内省中。宦官朱瑀暗探消息,见到案上所写奏章,不由大惊失色,破口骂道:宦官放纵非法,当然该杀。我等何罪,何以非要一起族灭?

因此回到内宫,立即召集亲信长乐从官史共普、张亮,并强壮宦官十七人,扬言大呼:陈蕃、窦武奏请太后废帝,大逆不道!

曹节听说,惊慌失措,于是挟持灵帝,关闭宫门,胁迫尚书官属写诏,任命王甫为黄门令,持节到北寺狱收捕尹勋、山冰等人。

山冰不受诏旨,欲要反抗,王甫乃杀山冰、尹勋,并释放郑飒。接又劫持窦太后,夺去玺书,并使郑飒等持节带兵,前去收捕窦武等人。

窦武见事不妙,急驰入步兵营,射杀使者,召集北军数千人,屯于都亭,对军士下令道:黄门宦官反叛,挟持帝后。尔等只管尽力诛杀叛贼,皆有封侯重赏。

王甫既然夺到玺印丹书,便即矫诏,令少府周靖行车骑将军,假节。复闻当时护匈奴中郎将张奂刚刚率军回师,便命其与周靖率五营军士,讨伐窦武。

张奂见有天子符节及太后玺书,因不明真相,便为宦官所用。

当天深夜,王甫率领虎贲、羽林、厩马刍、都侯、剑卓戈士,共一千多人,出屯朱雀掖门,与张奂部队会合。次日早晨,两军对阵于禁阙之下。

王甫见手下军士逐渐增多,信心大增,命周靖对窦武部下军士喊道:窦武造反,是属灭族之罪。你等都是禁兵,应当保卫宫省,为何随其反叛?念你等被骗无知,先投降者有赏!

营府军士素畏宦官,又不明真相,于是闻声而降。未到中午,窦武手下军兵几乎散光。

最后窦武被围,眼见求生无望,只得自杀,被枭首于都亭。由是王甫挥兵大索,将窦武宗亲、宾客、姻属全都杀害,家属流放日南郡。

窦太后此时权柄尽失,也被软禁于云台。回想此事皆因自己迟疑不决引起,后悔不及。

窦武暴尸街头,群臣避之不及。只有胡腾曾任大将军府掾属,独为窦武殡敛行丧,因此也被禁锢。窦武之孙窦辅,后经胡腾与令史张敞竭力帮助,终于得以生还。

曹节闻说既杀窦武,又发太后矫诏,明定其谋逆大罪。

陈蕃听说变乱陡生,率领属官及学生八十余人,一起拔刀冲进承明门,振臂高呼:大将军忠诚卫国,宦官造乱,怎反说窦氏不守臣道?

王甫时从宫里出来,听到此语,斥责陈蕃:先帝刚刚去世,陵墓还未修成,窦武有何功劳,兄弟父子三人封侯?另私纳宫女多人,饮酒作乐,一月之内搜括财富亿计。大臣如此,是谓臣道乎?公乃国家栋梁,带头徇私枉法,结成朋党,扰乱朝纲,有何面目在此贼喊捉贼?

于是命令禁军,立刻逮捕陈蕃。

陈蕃拔剑大喝:我乃三世老臣,三公首辅,哪个敢来拿我?

兵士闻此,不敢靠近。王甫于是再调禁卫,尽捉陈蕃徒众,关进北寺狱中。

宦官随从骑士对陈蕃又踢又踩,骂道:死老鬼,你今自身难保,还能裁减我部众,剥夺我额外收入乎?

陈蕃满脸流血,一声不响。由是当天杀害,家属流放比景,宗族、门生、部属免职禁锢。

陈留人朱震时为铚县令,听到消息,弃官前往洛阳,收葬陈蕃尸体,并将其子陈逸藏在甘陵境内。事情被人发觉,朱震被捕入狱,全家皆被关押。

朱震受尽严刑拷打,宁死不说逸的去向,陈逸因而得以逃脱。

画外音:陈蕃幼时所发“大丈夫当扫除天下”雄心壮志,由此悲壮结局。后世亦有人云:“一屋不扫,则何以扫天下?”恐此翁地下有知,亦当无言可对。

字幕:便在陈蕃、窦武悲壮谢幕之际,正有一颗军政新星冉冉升起。

镜头闪回,董卓登场。

字幕:董卓,字仲颖,陇西郡临洮县人。父名董君雅,曾担任豫州颍川郡轮氏县尉。

董君雅在颍川任期间,生下董卓、董旻二子,故此分别取表字为仲颖、叔颖。

董卓随父离职返回家乡,喜爱行侠仗义,曾到羌人部落游玩,与诸多羌人首领结交。在家耕种期间,羌人首领前来看望,董卓则杀耕牛款待。

羌人首领非常感动,回去后凑集上千头各种牲畜,赠给董卓,以为报答。

董卓成年之后,就在陇西郡府担任官吏,负责地方治安。

匈奴人经常骚扰边境,劫掠百姓,凉州刺史成就征辟董卓为从事,使其御敌。

董卓武艺超绝,力大无双,擅长佩戴两副箭囊,骑马飞驰,左右射击。由是便领凉州刺史之命,领兵大破匈奴,斩获千计。就此声名雀起,始为世人所知。

并州刺史段颎听闻董卓之名,将其荐入朝廷公府,担任羽林郎。因董卓粗猛有谋,屡建战功,其后历任广武县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

然而花无长开,月无长圆,正当董卓仕途通畅之时,却因公事出错,免职还乡。

闪回结束,镜头复转,张奂班师回到洛阳,当日遭遇政变。

只因不明真相,张奂便被宦官曹节利用,信其矫诏,率军士围攻窦武,迫使窦武自杀。

其后陈蕃被诛,窦太后幽禁南宫,曹节、王甫等宦官得势掌权,挟天子以威令天下。事变之后论功,张奂便被升任少府,又拜大司农,以功封侯。

张奂深恨己为曹节所骗,坚决辞让封侯。

建宁二年夏,灾异屡现于京师。有青蛇见于御坐轩前,又大风雨雹,霹雳拔树,不一而足。灵帝下诏,使百僚各言灾应。张奂为赎前罪,乘机上疏。其疏略云:

臣闻风为号令,动物通气。木生于火,相须乃明。蛇能屈伸,配龙腾蛰。顺至为休征,逆来为殃咎。阴气专用,则凝精为雹。故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或志宁社稷,或方直不回,前以谗胜,并伏诛戮,海内默默,人怀震愤。昔周公葬不如礼,天乃动威。今武、蕃忠贞,未被明宥,妖眚之来,皆为此也。宜急为改葬,徙还家属。其从坐禁锢,一切蠲除。又皇太后虽居南宫,而恩礼不接,朝臣莫言,远近失望。宜思大义,顾复之报。

天子览奏,不敢自专,因问黄门常侍。中常侍皆都极力阻止,奏请转任张奂为太常卿。

张奂又与尚书刘猛、刁韪、卫良联名上奏,同荐王畅、李膺可参三公之选。曹节等愈加痛恶,遂迫天子下诏切责。张奂等自囚于廷尉待罪,数日得出,以三月俸禄赎罪。

司隶校尉王寓是宦官党羽,欲借公卿荐举自己,百僚畏惮,莫不许诺,唯张奂独拒。王寓大怒,遂诬陷张奂以党人之罪,奏请禁锢罢归田里。

从此之后,张奂结束仕宦生涯,回到弘农,闭门不出。后收弟子千人,讲诵儒经,著《尚书记难》三十余万字。

董卓此时免官回乡,在家赋闲,因羡慕张奂威名,欲与其交好,遂委其兄前往弘农,赠送张奂缣帛百匹。张奂讨厌董卓为人,拒而不受。

画外音:至汉灵帝光和四年,张奂罢官十余年后,在家中去世,终年七十八岁。张奂死后,武威郡官民思念其生时功勋好处,为其在多地都立祠堂,世世祭拜不绝。

镜头转换,按下朝中党争,复说边关战事。

汉灵帝建宁元年春,东羌复又入侵北部边境。护羌校尉段颎奏请出击,朝廷准奏,乃发骑兵五千、步兵一万、战车三千辆,命其讨伐东羌。

于是段颎命带十五日粮,从彭阳进军,直指高平,与先零诸羌大战于逢义山。

两军对圆,汉军见羌人兵势甚盛,皆有惧意。

段颎命军士持长镞利刃、各张劲弩,又列轻骑于两翼,高声激励将士:我等皆离家数千里,前有劲敌,后无援兵。进则事可成功,退则必死!大家何不趁此努力向前,争取功名!

众将皆道:愿随将军死战!

段颎遂命擂鼓吹号,自己身先士卒,大呼冲入敌阵。士卒随后冲击,大败诸羌,斩首八千余级,获牛、马、羊二十八万头。败羌逃遁,不敢复来扰边。

汉军大胜,捷报至京。朝廷以破羌之功,拜段颎为护羌将军,调金钱、彩物为其军费。

当年夏,段颎再以轻骑追击先零羌,日夜兼行,于奢延水、落川、令鲜水等地连破羌军。随后一路追寻,又与羌军大战于灵武谷,终于大破先零羌,乘胜进军泾阳。

先零羌基本平定,残余四千余落散入汉阳郡山谷之间。

次年七月,段颎继续进军,向汉阳东羌发动进攻,连战连胜,终将羌人包围于山谷之中。

段颎见合围已成,于是下达军令:命骑司马田晏、假司马夏育率兵七千,司马张恺率兵三千,兵分二路,乘夜上山袭击羌人;某亲率步骑,正面进攻。

众将领命,依计而行,遂再次大破羌军,斩羌人渠帅以下一万九千余人,获牛马牲畜、帐篷等物不计其数,于是东羌就此平定。

汉灵帝闻说段颎连连获胜,屡立大功,乃遣使持节,加封其为亲丰县侯,食邑万户。

画外音:段颎身为高级将领,每次作战必定身先士卒,且与士兵同甘共苦,常深入军中慰问病伤士卒,有时亲自裹伤敷药,故此深受将士拥戴,士兵乐为死战。自此之后,朝廷每有重大军事行动,选拔将帅,亦非段颎莫属。

建宁三年春,段颎奉诏回京,被拜为侍中,不久又转执金吾、河南尹。又先后累任太尉、司隶校尉、颖川太守、太中大夫等职。因为宦官专权,段颎为保全富贵,只得曲意逢迎。

字幕:汉灵帝光和年间,司隶校尉阳球揭发段颎勾结宦官王甫,枉杀大臣,段颎因被撤职查办。段颎感到罪责难逃,终在狱中饮鸩自杀,家属也受到牵连。此为后话,就此表过。

镜头转换,按下朝廷,复说江湖。

建宁年间,乌桓诸部大人纷纷称王。上谷郡难楼大人有众九千余落,辽西郡且力居大人有众五千余落,辽东郡苏仆延大人有众千余落,右北平郡乌延大人有众八百余落,皆自称王。

与此同时,疏勒国贵族和得杀害疏勒王臣磐,亦自立为王。

此间西域高僧安世高在洛阳译经结束,开始游历天下。

因到江西境内,夜宿古庙,却在庙中遇到一条蟒蛇,摇头摆尾,不肯离去。安世高睁开慧眼,仔细看时,认出那蟒蛇原来竟是少年同学转世化身。

原来当年二人同在西域学法,那同学只因生性好嗔,故遭报应,转为蛇身。安世高见此,便为其念经超度,那巨蟒遂脱蛇身,化为少年。

安世高此后遍游江南等地,最后在会稽郡被斗殴者误杀而死。

画外音:安世高本为安息国太子,东渡中土之后,在中国活动时间约计四十年左右,并使小乘禅法在中国起始奠基。其晚年踪迹不详,但种种神异传说广为流布,反映出安世高在民间具有广泛影响。安世高译经传道,对汉末佛教迅速传播起到很大作用,居功甚伟。

字幕:汉灵帝建宁元年,夏四月,鬼谷门第十七代掌门周景病重。

周景自代替刘宠为司空,初登三公之位,便与太尉杨秉奏免贪官五十余人,为天下称颂。后代陈蕃为太尉,因见宦官专政,忧虑国事不已,因而得疾。

周景自知寿数将近,遂于临终之前,命家人请来旧部桥玄,托以鬼谷门后事。

镜头闪回,叙述桥玄近况由来。

自从前番向周景请命,核查羊昌罪名,最终将其用囚车押解进京,桥玄因此出名。此后不久,就被举荐为孝廉,任命为洛阳左尉。

当时大将军梁冀之弟梁不疑为河南尹,桥玄耻于为其下属,于是辞官回乡。

其后复被郡中征聘,经过四次升迁,任齐国国相,因犯过失被罚服兵役。服刑完毕,桥玄重被朝廷征辟,出任上谷太守、汉阳太守等职。

上邽令皇甫祯犯贪污罪,桥玄抓捕拷问,施以髡笞刑罚。皇甫祯最后死在集市,一郡皆惊。其后桥玄托病免职,又被公车署征为司徒长史,迁任将作大匠。

桓帝晚期,鲜卑、南匈奴及高句丽国王伯固一同叛乱,在边境抢劫掠夺。四府共荐桥玄为度辽将军,特赐使用黄钺。

桥玄到任,修养兵士,后引诸将领讨伐胡虏,将其全部击溃。桥玄用兵之道,全部学自于老上司周景,鬼谷子秘籍中皮毛之术而已。因在职三年,边境安定无事。

汉灵帝即位初年,桥玄入朝,先任河南尹,又转任少府、大鸿胪。由此得以与周景朝夕相见,更得授鬼谷秘要,受益良深。

闪回结束。只因十九代掌门陈蕃被杀,周景只得隔代传位,将第二十代掌门授予桥玄。

桥玄闻召,飞马赶至,见恩师这般模样,不由失声痛哭:弟子来迟矣!

周景温言慰道:不迟,不迟;莫哭,莫哭。你我学道之人,何必将生死之事恁样看重!你且拭泪,我去时无多,须将门户大事相托,休负我愿。

桥玄只得拭泪,跪于榻前,接受遗嘱。周景于是便将自陈蕃府中寻回之鬼谷子秘籍、伏龙令牌及掌门谱系授予,殷殷叮嘱,就此撒手西去。

自此之后,桥玄便为鬼谷门第二十代掌门祖师,挑起暗中兴扶汉室江山大任。

镜头转换,按下江湖,复说朝廷。建宁元年八月,司空王畅以灾异免官。

字幕:王畅,字叔茂,山阳高平人。

王畅少举孝廉不就,后应大将军梁商辟举,四迁升至尚书令,出为齐国相,征拜司隶校尉,转渔阳太守。任职以严明著称,后因事免官。复拜尚书,又为南阳太守。

南阳因为东汉帝乡,素为贵戚聚居之地,号称难治,历任太守多不称职。王畅到职,严正威猛,贵戚有劣迹者皆依法惩治。郡中豪族奢靡成风,王畅布衣敝车,以正清廉之风。

王畅因在南阳政绩显著,被朝廷征拜为长乐卫尉,建宁元年迁为司空,位列三公。然而只上任数月,便受党锢之祸牵累免官。由是忧愤成疾,于次年死于家中。

由是朝中忠正大臣俱都凋零,门人弟子又被党锢,朝廷成为以侯览、曹节为首宦官天下。

镜头闪回,叙述曹节来历。

曹节,魏郡人,后移居南阳新野,家族世代担任俸禄二千石官职。

汉顺帝初年,曹节以西园骑升任小黄门;桓帝时期,升任中常侍、奉车都尉。

汉桓帝去世,曹节因率领中黄门、虎贲、羽林军迎接刘宏继位,有迎立汉灵帝大功,便被封为长安乡侯,食邑六百户。

其后又为主谋,与长乐五官史朱瑀、从官史共普、张亮、中黄门王尊、长乐谒者腾是等十七人,诛杀窦武、陈蕃,以及尚书令尹勋、侍中刘瑜、屯骑校尉冯述,并将其全部灭族。

闪回结束。曹节因此功劳,升任为长乐卫尉,改封育阳侯,便为宦官之首。

建宁二年,侯览指使山阳人朱并上书,诬告前党人张俭与其同乡共二十四人,别相署号,共为部党,危及社稷。灵帝听信谗言,下诏速捕张俭等人。

镜头闪回,叙说张俭与朱并结怨经过。

张俭字元节,山阳郡高平县人。乃当世名士,自称赵王张耳后代;父亲张成,曾任江夏太守。初被乡里推举为茂才,但不满意刺史,于是托病不去。

延熹八年,山阳太守翟超征聘张俭入仕,使任东部督邮。

当时中常侍侯览家在防东,其家属残暴百姓,无法无天。张俭揭露侯览母亲罪恶,奏请朝廷从严惩处。不料奏章落入侯览之手,就此扣压,并深恨张俭,结下仇怨。

朱并乃与张俭同乡,本性谄媚,卑鄙龌龊,向来阿附侯览家族,因被张俭蔑视,每次见面必加嘲讽。朱并非常嫉恨,故此接受侯览指使,上书诬告张俭与同乡二十四人共为朋党。

闪回结束。张俭闻说朝廷来拿,不肯束手就缚,就此离家,狼狈出走。

于是一路流亡,到至山东北海郡。因思与曲阜孔褒有旧,便即投奔其家。恰逢孔褒外出,只见其弟孔融。孔融当时年仅十六岁,甘冒奇险,将张俭匿于府中。

其后不久事泄,官府来拿。孔融提前闻讯,复冒险将张俭送走出城。国相引军前来搜府,因见走了张俭,遂收孔褒、孔融兄弟二人下狱。

孔融说道:保纳舍藏者,融也,自当坐我之罪。我兄不知此事,与其无干。

孔褒争道:张俭乃是我友,与我弟并不相识,误留府中。彼来求我,非弟之过。

狱吏不决,又至孔府问其母亲实情。孔母答道:家事任长,妾当其辜,与我二子无干。

于是亲至府衙,自投监狱。一门三口争相赴死,郡县因事关孔圣人后裔,疑不能决,乃书其详情上谳。朝廷诏命下达,坐罪孔褒,释放孔母及孔融。

张俭逃出北海郡,因形势危急,不能择人,只好望门投止。所到之处,因重其名德品行,儒生士子皆冒破家之险相留。

后辗转逃至东莱郡,便投好友李笃家中,李笃冒险相留。

正好外黄县令毛钦率兵搜捕张俭,人报曾有生人进入李府,于是至门相询。

李笃从容将毛饮迎入府内,摒退众人,私下说道:张俭负罪亡命,笃岂得藏之!但张公知名天下,乃四海士子楷模。虽被迫四处逃命,却并无罪过,何人不知!公亦为儒者,若审张公在此,明公宁宜执之归狱,而身背四海骂名,遗臭于千年之后乎!

毛钦因奋然而起,抚李笃之背叹道:昔有蘧伯玉耻独为君子,足下如何专取仁义!

李笃答道:今欲分之,明公可载其半,去之可矣。

毛钦便知张俭必在李府,遂叹息而去。

李笃暗载张俭到北海郡戏子然家中,托其将张俭送走,终于经由渔阳出塞,幸免于难。

然而侯览穷追其踪,将张俭宗族亲戚全都杀害;其所经过借住人家,处死者数以十计。

陈留郡圉县人夏馥字子治,因言行质直,为宦官所畏,亦被诬为钩党,索拿甚急。

夏馥闻说张俭之事,叹道:自己作孽,空污良善;一人逃死,祸及万家。何以生为!

乃自翦须变形,入于林虑山中,隐姓埋名,为冶铁人家佣仆,亲突烟炭,形貌毁瘁。积二三年之后,再入城市,故人无有能认识者。

弟名夏静,车载缣帛追入山中,欲馈其兄。夏馥推辞道:弟奈何载祸相饷乎!

于是转身即走,坚决不受其弟之赠。其后数年,党禁未解,夏馥含恨而卒。

画外音:党禁解除之后,张俭乃自塞外还归乡里,后为卫尉,卒年八十四岁。然而张俭虽然终得寿终正寝,但连累多人为其枉死,后世评价,其不如夏馥高洁多矣。

建宁二年十月,曹节上书劾奏:原司空虞放、太仆杜密、长乐少府李膺、司隶校尉朱寓、颍川太守巴肃、沛相荀昱、河内太守魏朗、山阳太守翟超等,皆为钩党。

灵帝信以为然,下令照单缉捕,又令州郡大举钩党。

于是虞放等百余人皆下狱死,妻子流徙边地,附从钩党士人禁锢终身。

宦党趁机大索,天下名士及儒学有行义者皆被举为党人。加之挟怨相恶者官报私仇,处死、流徙、罢免及禁锢者又六、七百人。

此次钩党之狱,史称第二次党锢之祸。读书人遭此横劫,远超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

镜头闪回,陈寔登场。

字幕:陈寔,字仲躬,颍川许县人,出身寒微。

陈寔幼年老成,有志好学,坐立诵读不辍。又颇具机智,每当顽耍之时,也为众童拥护。年轻时曾作县吏,后为都亭佐。

县令邓邵欣赏其才,命去太学游历。陈寔后作督邮,再作郡西门亭长,不久调为功曹。

元嘉元年,司空黄琼征召能治烦剧人才,以陈寔补闻喜长,再升授太丘长。在任期间讲求德化,清静无为,百姓安居乐业。

中常侍张让父死,归葬颍川;虽一郡豪强毕至,而名士并无前往送葬者,只有陈寔临吊。张让由此大为感激,及诛戮党人之时,便对陈寔多所全宥。

永寿四年,陈寔任司空府掾属。第一次党锢之祸爆发,被囚一年,遇赦得免,被大将军窦武征辟为大将军府掾属,谋诛宦官。

不久窦武反被宦官所杀,第二次党锢之祸陈寔又遭株连,但仅罢官还家,未受重惩。

陈寔由是居于乡里,平心率物,德冠当时,为远近宗师。乃与其子陈纪、陈谌名重于世,父子三人时号“三君”。每宰府辟命,率皆羔雁成群,丞掾交至,豫州百城皆图画父子三人形象。又与同郡名士钟皓、荀淑、韩韶齐名,被誉为颍川四长。

第二次党锢之时,陈寔遂隐邶山,自我禁锢二十年,乐天知命,淡然自逸。

大将军何进、司徒袁隗屡辟授官,陈寔坚辞不就。此后光禄大夫杨赐、司徒陈耽每拜公卿,辄必对众僚叹曰:陈寔未登此大位,我等实实有愧于先。

及至后世,皆尊陈寔为颍川陈氏始祖。

镜头转换,按下颍川陈氏,复说汝南袁家。

字幕:汝南袁氏自袁安官至司徒,二世袁敞、三世袁汤、四世袁逢、袁隗皆都位列三公,故称四世三公,家世显赫,只有弘农杨氏可与比肩。

故太尉袁汤生有三子,分别名为袁成、袁逢、袁隗。袁成生子袁绍,袁逢生子袁术。

当时中常侍袁赦正受灵帝宠信,以为袁逢、袁隗乃是宰相家子弟,又与自己同姓,便推崇以为外援。故此袁氏贵宠于世,富奢至甚,大不同与本朝其他公卿家族。

袁绍字本初,体格壮健,颇有威容,爱士养名,宾客皆都辐凑归之,辎井柴毂,填接街陌。袁术亦以侠气豪放,闻名于当世。(本集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