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南宋不咳嗽 > 049章 教育是把双刃剑

南宋不咳嗽 049章 教育是把双刃剑

作者:第十个名字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15:02:35 来源:笔趣阁

天才壹秒記住『uu234 』,為您提供精彩小說閱讀。

“知识越多越反动,这句话是站在统治阶级角度讲的。假如你是一位皇帝,是愿意统治一群文浩呢,还是一群他们?而现在我们就是统治阶级,这个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要想清楚。”完成了和金河帝国的谈判,洪涛已经把大宋当做了自己的国家。政治、经济、农业、国防、城市建设、交通建设都可以仿照金河帝国的模式进行,不用另外费脑子琢磨,唯独有一样东西他还拿不定主意,就是教育,准确的说是普及教育。

普及教育怎么了?有了金河帝国的援助,老师肯定不缺,不敢说每个村都弄一所公办小学,至少每个县弄几座是没问题的。钱什么的更不是问题,洪涛穿越过来之后,很少在钱上面发过愁。就算没有金河帝国支援,只要他肯舍下脸来去南方沿海城市里走一圈,海商们的捐款就够建立小学的了。有钱有人,普及教育还算是大问题吗?

在洪涛看来,如何定位大宋帝国在教育上的投资力度,是一个很微妙也很重要的大问题。普及教育是越多越好吗?全民扫盲是扫的越干净越好吗?答案恐怕是不确定的。

教育是国之根本,这个定义肯定没错。当年普法战争结束之后,做为德意志统一的奠基者、普鲁士军队的领导者、总参谋长毛齐就说过这么一句话:普鲁士的胜利早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就决定了。

这句话的背景就是德意志的崛起,当普鲁士还在赔偿巨款赔款给拿破仑时,每年却节衣缩食的拿出大量资金投入到国内的学校建设上,从小学到大学都毫不吝啬。他们把未来的战略定位于国民素质教育上,这一条政策德国人始终坚持了下来,也让德国受益了很久,成为世界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源地。可以说德国真正做到了“再穷不能穷教育”。

但教育也是个洪水猛兽,这个定义听上去有点不可理喻,但实际上被这头猛兽吞噬的例子数不胜数,包括中国自己也尝过这头猛兽的滋味。这个问题说起来就复杂了,而且在这时候,教育问题就不再单纯是教育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

任何一个想进入工业化的国家,首先就得有与工业化进程相匹配的教育基础。因为没有足够多受过教育的工人和知识分子,工业化就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总不能指望着让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渔民、牧民、猎户去当产业工人和工程师吧,科学家就更别提了。

可是从政府统治层面上讲,教育过于普及就未必是一件好事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民越蠢就越好统治,这玩意是真理,不管在任何政治体制下都适用。

远的不说,就看近代史。北洋政府在教育上不可谓不用心,它在当时那种恶劣的条件下,也仿效普鲁士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并且搞得还很成功,教育出来一两百万小学生和成千上万的留学生。但是结果呢?正是这些小学生和留学生成了后来推翻北洋政权的骨干力量。历数之后的几十年间,看看活跃在政治舞台和革命阵营里的人,绝大部分都是北洋政府教育出来的知识份子。

再看看前苏联,它的教育体系不能说世界第一吧,也得是前三名里的。当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还在收取高额学费时,前苏联的大学不光免费,还给补贴。最主要的是这些大学面向全体国民,只要你考得上,不分家庭出身都可以就读。

在苏联刚刚建国时,全国总共只有二十多万人受过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但到了一九八四年,全苏联总共受过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的人口数量翻了一百七十多倍,达到五千多万人。当时苏联的人口数量只有二亿多,要是再把受过初等教育的人口加进去,整个苏联基本就没有文盲一说了,这也是苏联能迅速强大起来的一个重要因素。

但在苏联解体前这段时间里,最恨政府的人是谁呢?和北洋政府一样,就是那些被政府教育出来的知识份子,前苏联的解体也正是这些人推动的。

事情为什么会成为这样呢?原因很简单,越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脑子就越不容易被忽悠。他们可以自主的分析政府的执政状态,一旦觉得不合理了,这知识分子不会像没受过教育的人一样逆来顺受,他们总想改变不合理的现象,而且他们的办法很多。用俗话讲,就是知识越多越反动!

大宋目前准确的说,还是一个农业国,不管沿海商贸、手工业多发达,资本主义萌芽多茁壮,也不管大城市里商业社会的雏形多明显。总体上讲,全体人民的思维模式,还停留在农业社会中。

洪涛想要让大宋自己强大起来,就必须把它向一个工业国转变,这就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一个问题,那就是教育。到底要不要开展大规模的普及教育,是摆在洪涛面前的一个两难选择。

开展吧,就得把大宋完完全全的变成资本主义制度,因为只有资本才能满足未来知识分子的需求,不光是生活上的,还有精神上的。否则自己教育出来的这些人,在未来几十年后,说不定就是推翻大宋的生力军。

不开展吧,没有足够数量的知识分子和产业工人,让大宋进入工业化时代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大宋不像金河帝国,它的体量太大了,也无法像金河帝国崛起时那样,四处占据殖民地,把自己国家的发展成本均摊到殖民地人民头上去。

因为大宋能找到的殖民地一部分被金河帝国占领了,剩下的估计也得和金河帝国一起瓜分。不管大宋和金河帝国是何种关系,现在毕竟还是两个国家,金河帝国也不可能眼睁睁看着大宋出去四处抢地盘而无动于衷。

如果大宋真要这样做,那就是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呢,搞不好哪天就会把金河帝国惹毛。真要到了那种状态下,自己管洪金河叫爹也没用,金河帝国的军队还得卷土重来,谁也拦不住。

所以大宋还只能自己闷着头发展,短时间内谁也别去招惹,尽量别让金河帝国感觉到太大威胁。等把一身内伤、外伤都养好了,国内各种势力也有效融合了,再说和金河帝国掰手腕的问题。这玩意就像是两个大公司之间的关系,如果一个太强一个太弱,那就没有谈条件的可能性。强大的最终会吃掉弱小的,连收购的方式都不用,直接就挤垮了。

洪涛不想让大宋成为金河帝国的附庸,就算自己的设想里这两个国家最好的发展方式是合并,那也得是真正的合并,相对平等的融合,不能是一个吃掉另一个。这个想法很宏伟,可实现起来真不太容易。目前的每一步规划都会影响到未来的走向,走错一步都不成,而且每一步迈出去之前,都不能只看眼前,还得把眼光放长远一些。

“南觉得不管今后如何,教化人民终归不是坏事,至于说以后嘛……南也想不出究竟来。”文南真是理解不了洪涛对教育问题的思路,他也必须理解不了,这个问题在十三世纪还没出现呢。

“我也想不出来,咱索性就不想了,爱咋地就咋地吧。这些天你还得把普及教育的事情捋一捋,我的意见是先在每个县里建立一座新式初级学校,学制五年;再选十座大城市,建立十座中级学校,学制也是五年;高级学校嘛,就先设立两座吧,一个做为帝国大学、一个做为帝**校。不过这些都是远水,解不了近渴,我们不能总指望从金河帝国招募国家的管理人才,所以还得弄一座专门为帝国培养中低层官员的临时培训班。它的任务就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为国家提供尽可能多的基层官吏。这个培训班的生源就从大宋官员、太学学生、原本的读书人、沿海城市商人子弟里挑选。只要是愿意为国效力的年轻人、有一定的文化基础,都可以吸纳进来。”

洪涛也想不明白太远的问题,改造大宋对他而言也是一个新课题,与之前建立金河帝国、春天联盟完全不是一个档次,这次要高级多了。前面两次尝试都是平地起高楼、白纸上作画,需要顾及的事情很少。这一次是要改造一个偌大的帝国,处处需要改动,但还不能全都推到重来,基础越厚,难度就越大。

“沿海城市的商人子弟没问题,只要老师您稍稍表露出来一点让商人们进入国家管理层的意思,我估计他们能把临安城的城门踏平。大宋官员也不太难,这些人里也有比较希望改变的人,可是太学学生和读书人就有点麻烦了。就像您说的一样,这些人是既得利益者,大宋就是他们实现理想抱负的唯一途径,可是您这套新政却断了他们上升的通道,无论如何他们也不会乐意的,更不会为了新政添砖加瓦,能不出来捣乱就不错了。”文南对洪涛的教育推行计划大部分认可,只是在洪涛选定的群体上有些异议。

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