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从亮剑开始的特种战 > 第一百二十六章:灭亡的本质上的原因

然而这个办法并不是那么好解决的,毕竟先发展起来的既得利益会想法设法的去阻挡后来入局的人,这几乎已经是千古不变的道理了。

至于想让先一批发展起来的资深者去几乎无条件的帮助后面的新手那基本上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这就和古代的王朝是一样的道理,古代的王朝覆灭的原因也是和轮回空间里的资深者占据了大多数资源一般。

古代历史出现了数个大一统王朝,这些王朝有些亡于禅让,有些亡于底层的反抗,有些亡于外族入侵,也有些亡于内部经济崩溃,提及王朝灭亡根本原因,更是各不相同。

首先,说说历史上能称得上大一统的王朝,以秦开始,然后是西汉,新朝,东汉和西晋,再然后就是两百五十年之后的隋王朝,紧接着是唐、北宋、元、明、清朝。其中新朝过分短暂,不多赘述,北宋虽然没有河西走廊、燕云十六州和芸南,但是北宋占据中原和江南,经济强大,社会繁荣,因此也勉强算得上是一个大一统王朝。

然后就分析一下古代王朝灭亡的表面看上去的原因,首先一个自然是统一七国结束几百年分裂的秦国了。

关于秦朝灭亡,原因自然是方方面面的,有归纳为赵高乱政,有归纳为秦二世胡亥胡作非为。但是这些都不是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我们都知道,秦朝实实在在是亡于农民起义,而引发农民起义的因素往往很简单,要么是让百姓没饭吃,要么是让百姓活不下去了。

而秦末农民起义四起的原因,就在于天下百姓过不下去了。因为秦朝严刑峻法,苛政泛滥。秦律名目繁多,诛罚苛刻,很多人因为犯了点小事,就会导致几十上百人被株连。而触犯秦律,如果情节不重,往往会被判苦役,秦朝正是靠苦役修驰道、建长城、营建秦始皇陵和阿房宫。最多的时候,整个秦朝天下有服役者数百万,这必然导致民力大为受损,更会导致百姓苦不堪言,而苦不堪言的结局就是只需要一把火,就能燃烧起天下百姓胸中的怒气。

然后陈胜吴广大泽乡举义,天下霎时间群雄响应,刘邦起于沛县,项梁起于江东,顷刻间天下沸腾,数年间便灭亡了大秦帝国。

接着就是第二个王朝西汉亡于儒学泛滥

西汉王朝,作为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对于整个汉国历史的前进和推动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秦朝相当于汉族统一精神的一个重要奠基,而西汉对于汉族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框定方向的作用。

关于西汉的灭亡,表面上看起来是外戚掌权、宦官崛起,还有赵合德、赵飞燕姐妹祸乱宫闱。诚然,大权旁落外戚,宦官势力庞大,红颜祸水都是西汉灭亡的重要原由,但是真正伤及西汉统治根基的却是儒学的泛滥。

儒学在发展过程中,分为很多个不同时期,先秦时期,儒学作为一种治国理念,乃是先进的哲学思想。秦末,儒学多狂士,到了汉初讲究与实用性相结合,如陆贾和叔孙通等人,这时候锅家的治锅理念是道家,儒士多为言官。而武帝本人虽然奉行法家,但是却给予儒学思想更多的发展空间,儒学也不断自我更新,形成了新式儒学,以董仲舒为重要代表。

到了西汉中后期,也就是汉元帝开始,儒学成为了唯一的治国理念,儒学渐渐排斥和覆盖了其它所有思想,而儒学讲究推崇圣人,以己为尊,讲究皇位当如三皇五帝,有德者居之。

而后期善于表演的王莽就是以圣人的姿态迷惑了全天下的人,被全国百姓推崇为大圣人,而这样有德之人就应该当皇帝,然后在王莽可以操作天下民心为己所用,称帝岂不是分分钟的事情。

儒家经典派的狂热,摧垮了西汉帝国,毕竟思想,才是一个锅家强大的凝聚力,西汉王朝被儒家思想摧垮。

再接着就是第三个亡于世家大族的东汉了。

东汉,自刘秀洛阳称帝,击败绿林军和赤眉军之后,建立了一个和西汉完全不同模式的王朝,东汉相比于西汉,多了一个世家贵族阶层,东汉初期有着传统六大家族,邓禹家族、耿弇家族、梁统家族、窦融家族、马援家族和阴氏家族。这些家族虽然帮助东汉开疆拓土,北破匈奴,西定西域,保证了东汉一朝无边患。但是也分散了东汉王朝的皇权,外戚强大,历朝历代,无过于东汉者。

而东汉后期。因为举孝廉制度的不断发展,导致了更多的世家大族崛起,如杨家和袁家,在汉末可谓是只手遮天,门生遍地。东汉朝廷为了平衡这一局面,不得不提拔宗室起来与世家对抗。

然后就导致了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分散,汉末时期,各大世家都有着自己不可忽视的军力,然后顷刻间割据势力如雨后春笋般林立于东汉帝国疆土之上,这也就是东汉强盛而亡的根本原因。

然后就是第四个亡于分封的西晋了。

西晋,是古代历史上一个着名的短命王朝,司马氏取代曹魏之后,历经艰难,灭掉了江东吴国,进而一统天下。但是司马炎在江山一统之后,一改往日的勤政,并没有雄才大略的治理天下,而是大开享乐之风,所以统一的西晋王朝渐渐走向浮华和奢靡,类似王石斗富就是这一时期的典故。

但是这些都不是西晋王朝迅速走向灭亡的根本原因,西晋王朝建立之后,鉴于曹魏打压宗室,才导致了大权旁落他们司马家,所以为了避免这一陋习,矫枉必须过正,所以司马炎大肆分封,就只是司马炎就分封了二十七个王,而且每个藩王都有着自己的封地和兵马,诚然,在皇帝集权的君主之下,这对于司马氏的统治有很大的框定作用。但是,当坐在皇位上的那位能力不行的时候,下面的藩王可能就有不同的想法了。

所以,司马炎去世之后,由于继任者晋惠帝司马衷智力上有点难以服众,所以给了贾南风乱政的机会,而贾南风勾结藩王扩充自己的实力,然后就导致了藩王之间的内斗,最后成功掀起了一场大型大型风暴,持续十数年的八王之乱,让本就混乱的西晋王朝彻底崩溃。

然后连年战乱,导致中原百姓要不葬身战乱,要么南迁江南,然后空虚的中原,引发了北方游牧民族的觊觎,接下来就是五胡乱华,匈奴、羯族、氐族、羌族、鲜卑乃至丁零等族相继南下,中原河山残破。

再然后就是第五个的隋朝亡于穷兵黩武

隋朝的强大乃是古代历史的几个巅峰之一,其在横向比较的世界地位,仅有盛唐和初元能与之相提并论。在历经开皇之治的积累后,隋朝走向了真正意义上的富强,隋炀帝是个有梦想的君王。

其开科举,通运河,经营西域,营建东都和扬州,开发江南。同时北上,以重甲骑兵将强盛的突厥打趴下了,似乎感觉整个世界没有对手了,然后就将目光投向了东北,而曾经被前燕打趴下的高句丽竟然成为了北东亚的大锅,再加上高句丽不断扩张,似乎有些嚣张,不把这个无比强盛的隋帝国放在眼里。

于是隋炀帝便决定了征讨西域。然而打遍天下无敌手的隋帝国,倾全国之力的一百多万大军竟然倒在了北面的极寒天气里,再加上瘟疫与水土不服,强大的隋朝精锐大军竟然不可思议的败下阵来。

其实一次失败完全不能打垮隋朝,但是战无不胜,干什么都能成的隋炀帝丢不起这个人,随后又再度倾全国之力第二次征讨高句丽,但是在兵临平壤,围攻辽东城,将大获成功之时,杨玄感却在东都洛阳造反了,隋炀帝不得已,只有撤军,然后劳民伤财却一事无成。

即使二次征高句丽失败,隋朝天下已经天怒人怨,隋炀帝只要安心回来作太平天子,国家还是不会崩溃,但是不信邪的隋炀帝,随即发起了第三次征讨高句丽,穷兵黩武,但是这时隋炀帝已经失去了人心,军士逃跑,天下沸腾,隋炀帝三征高句丽最终无疾而终,隋王朝自此崩溃,亡于四处的造反势力的围攻之下。

再再然后就是第六个唐朝亡于将不听令

唐朝,华夏文明屹立于世界历史舞台的最巅峰,更是古代历史上最骄傲的代表时刻。但是大唐之强盛,仅仅只是安史之乱前的一百四十年,而安史之乱后,大唐光芒不再,尽管有两三次回光返照,一步一步走向了最后的灭亡。

中唐和晚唐衰落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宦官做大,随意废立君王,还有就是牛李党争,更有清流遍地,缺乏实干家。但是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皇帝失去了对军权的控制,集权体系的崩溃。

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藩镇割据,藩镇不再听从皇室节制,特别是河北三镇,他们世袭罔替,基本处于半独立状态。而大唐除了毫无战斗力的神策军之外,其余军队都掌握在天下诸侯手中,枪杆子没在自己手中,唐朝皇帝自然腰杆子就不硬,不是傀儡却形似傀儡,特别是黄巢起义之后,李唐皇室彻底失去了对天下的控制,唐昭宗想要重组神策军,却毫无效果,最后彻底成为诸侯傀儡。

唐昭宗最后落入朱温之手,被朱温弑杀于洛阳,而唐朝也自此一步步走向灭亡。

唐朝之后就是第七个北宋了,而北宋的灭亡则是战略错误。

北宋王朝,是古代历史上最富有繁华的朝代,但是只是针对贵族和有产阶级,北宋的最底层百姓过得并不好。而北宋和辽国,其实同强同弱的,自澶渊之盟后,宋辽再也没有大型军事冲突。

数十年没有军备和实战经验,自然就会导致和平盛世之下的军备废弛,然后就是军队腐朽,再加上北宋本身就是重文轻武,所以才有了契丹打过黄河,女真打过长江,被蒙古赶下海的历史发展路线。北宋军力在末期,基本已经达到了不能一战的水平。

而同时期的辽国也没好到哪里去,自澶渊之盟后,辽国没有战事,再加上渐渐汉化,导致了曾驰骋草原的精锐骑兵渐渐变得不会打仗,再加上国内政治斗争激烈,贪污**横行,所以也羸弱不堪。

而正当宋辽同时经济繁荣而军事下落至低谷之时,女真崛起于北东,这支新锐势力军力战斗力极强。然而,这两个军事能力弱的大国却没有抱团取暖,而是北宋鼠目寸光,在童贯的主持下,与金国签订海上之盟,联手攻辽。

这是一个极其幼稚的战略,唇亡齿寒,最终辽国灭亡后,北宋将直面女真铁骑,最终不堪一击的北宋军队被铁浮屠和拐子马绞杀。

不过女真的金国虽然灭亡的北宋但是却被后来蒙骨崛起的铁木真联合南宋给击败,然后南宋和北宋一样出了战略上的错误,那就是蒙骨的铁木真在灭了金国之后,又和之前联合北宋灭辽的金国一样回头灭了南宋。

所以不管是北宋和南宋,到头来都是为别人做了嫁妆的感觉。

而在宋朝之后的元朝和明朝都是亡于自然灾害。

元朝末年,贪污**横行,朝廷内部斗争剧烈,党派林立,因为朝廷**,引发了官员胡作非为,所以很多地方赋税极其重,民不聊生。这些都是元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但是却并非是根本原因,引发元末各阶级大冲突的导火索,乃是自然灾害。元朝末年,由于地震水灾不断,最严重的乃是黄河决堤,造成了大面积的黄泛区,百姓没有救济,还要给**的政府无偿修河堤,民变自然难以避免,另外,元末乃是我国历史上瘟疫最肆虐的时间段,鼠疫造成天怒人怨,最终天下暴乱,红巾军等众多农民起义崛起,一举推翻了元朝的统治。

无独有偶,明朝也是被天灾所毁灭。明末,所面对的主要有两方面的压力,内部西南和西北地区的土司起义,以及朝廷党争。外部有来自东北的威胁,特别是萨尔浒之战后,明朝在东北的战局一度十分被动。但是这些都不足以摧毁一个庞大的大明帝国,尽管到天启末年,明帝国已经很是迟暮,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而众所周知,真正杀死大明王朝的乃是内外交困,两边都不能解决,这就是崇祯面临的困境,而最终灭亡大明王朝的是剿不完的农民起义。而之所以遍地农民起义,主要是因为崇祯中期,连续五年的天下大旱,最严重的乃是河南,竟然达到了惊人的连续七年大旱,很多地方颗粒无收。所以,中原各地爆发了极其严重的农民起义,因为不叛乱四处劫掠就没有饭吃,所以明朝永远也消灭不完农民起义,为此还搭上了孙传庭和杨嗣昌两大名将,因为大旱,导致多个省份没有了税收,日益高昂的军费开支,造成明朝随之的崩溃。

至于最后一位王朝清朝则是亡于外敌入侵。

清朝的灭亡与上述朝代皆有不同之处,因为清朝中后期,正好赶上了世界的大变革,偶洲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完成了对清朝的弯道超车,而富有的清朝却没有进化出工业化科技来守护这块富饶的土地。

所以清朝就被贪婪的外敌加上内部的反抗给灭亡了。

然而这些王朝被灭亡的各种各样的原因都不算是真正的原因,这些王朝灭亡的从本质上来说的原因却都是同样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