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皇宋锦绣 > 第八百三十四章 捏鼻子认

皇宋锦绣 第八百三十四章 捏鼻子认

作者:十年残梦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23 16:49:16 来源:笔趣阁

北宋最初拥有的23路,基本上都是在五代十国,还有唐朝后期行政区划上面继承下来的,后来,又拆分了一些,还有收复疆土之类的,比如说,从西北,从幽云。

幽云十六州,听起来多,可是实际上并不大,北宋的一路,本身就包括这众多的州,比如说,京东东路,就包括了齐、鲁、密、沂、登、莱、潍、淄,这个几乎是后世的山东之地。

幽云在拿下之后,按照一定的分类,分成了河东路和河西路,分别对应幽云,算是新增了两个路,加上拿下西夏土地的陇右路,新增了好几个路,加在一起,整个行政区划有30多个路,加上一些不那么重要的军,差不多就有四十多个。

这些已经涵盖了北宋所有的领土了,包括了所有原来的和新增的,几乎代表了整个北宋,所有的地方势力。

30多个道,当然不可能是每一个道都来的,一些边境的军州,本身就不算太大,人力资源也不是特别的丰富,也就没有前来,还有一些被清理出主流圈子的,他们也没有来,可是一共来了27个道的代表。

一些道只是来一些代表,可是能够代表前来的,哪一个不是老资格。

北宋的传统,宰抚轮流做,做到了宰抚,几乎是朝臣的最顶级,可是除了少数宰抚的,有几个人能够长期做下去的,短则几个月,多则三五年,这是仁宗在长大之后宰抚履历,变化之快,让人眼花缭乱的。

可以毫不客气的说的,仁宗从成熟了之后,确切的说从吕夷简之后,基本上,就是在不停更换之中,调整着朝堂的方向的,最多也就是两三年的样子。

首辅代表着文官的顶峰,首辅的位置上下来,要么告老还乡,这是吕夷简以前,大部分的首辅的归宿,除非是老的走不动道,也操纵不了朝政了。

可是到了吕夷简之后,仁宗简直是走马灯的更换,这一大批的宰抚,从这个位置上下来,要去做什么,有些年轻的,只有五十多岁的,总不能告老还乡吧。

这点,难不倒北宋,很快的,宰抚衔知某一州的开始出现,他们以参知政事,甚至是公爵的身份,担任一州知州,权利缩水了很多,实际的职务也不高,可是级别高啊。

就如同后世,政治局委员兼任非直辖市的市长一样,让人不敢直视,可是在北宋,却是天然存在的,到了级别,你还有余力的就下去,没有余力的话,就告老还乡,以高职衔回家养老。

这就造成了一大批资格老的,知地方州的,或许在权利上面,不如韩琦,可是资历尚,比韩琦老的比比皆是。

站在韩琦的面前的就有两位曾经的首辅,分别是杜衍和晏殊,杜衍是庆历四年九月,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集贤殿大学士,可以说是东西府一肩挑的,全力滔天。

晏殊的资历比起杜衍,要更早一点,是在杜衍之前的参知政事,是庆历二年七月加平章事。

他们在位的时间都不算很长,晏殊有两年,杜衍因为支持的庆历新政,只做了白天的首辅的,然后就除首辅知地方。

可是资历就是资历,甚至他们进入中枢的时间,也远比韩琦早的多。

杜衍目前是知兖州,晏殊目前在陈州,实际上,在目前州府之中,还有一位平章事,那就是曾经首辅章得象。

本身章得象就做的不怎么稳,面临着贾朝昌的威胁,可是总算是有一定的时间的,按照历史上面,他还是可以做上一段时间,才会被贾朝昌所取代。

韩琦异军突起,提前了很久成为了首辅,连贾朝昌都给按下去了,章得象当然要让位置,本身是被判知楚州,他也是去了,基本上是半归隐的状态,几乎不管事,这一次当然地方转运使也邀请了,可是章得象觉得,自己跟韩琦没有什么交情,又是直接面对的对手,索性没有来。

除了两位首辅,做过枢密使,参知政事的就更多的,一些老的,甚至是20年前参知政事,那可是在吕夷简控制的时间,资格就更老了,这些人,虽然只是知州,可是职衔一个比一个吓人。

单纯有国公爵位的,就有7人之多,只要致仕,肯定都是太子太师之类的超品的官员。

韩琦哪怕的自命不凡,也不可能把这些人都给得罪了,他们不在位了,可是横七竖八的势力,还是不容小视的。

有人的地方,就有派系,更别说,读书人,从座师,到同年,同窗,同乡之类关系,还有姻亲,干亲,师徒之类的关系,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这个网络之大,就算是的首相都不敢轻易触碰,更别说这些人的资格,有不少,甚至连韩琦都要叫一声老师,一个孝悌,就足以让韩琦没办法。

这些雪片一般的奏折,韩琦已经知道了,会有这些老资格的来,如果一朝首辅,连这一点都做不到的话,那就真的坐不稳的,他依然抛出了30%的条件,就是为了讨价还价的。

30%绝对不是他要求的终极条件,面对着颤悠悠,有些连路都走不利落的老大人,可是这些老大人的战斗力却是很强的,吐沫星子乱飞,都喷到了他的脸上了。

在策略之下,韩琦就一一的给了面子,主动的降低了比例,二成五,二成,一成五,几乎下降了一倍。

看起来很好说话的韩琦,到了这个程度,韩琦就不让了,这些官员们很是无奈,如果可以,谁愿意把手头的,白白给分出去,可是韩琦也说的振振有词,这些钱,暂时各州郡也没有一个花钱的地方,现在中枢开启庞大的运河体系工程,需要钱,先支持了中枢,然后中枢有钱之后,可以以税负减轻,或者拨款的方式,在还回去。

一朝首辅,还是如同韩琦这么强力首辅,在他板着脸的时候,除了几个老资格的,其他人谁敢直面,条件摆下来了,也降低很多了,接下来,就看每一个人的选择了,是继续的降低,还是顺着同意。

人多了,既是群胆,又是分化,首先扛不住的,是西北方面的,他们本身,就比较的困难,哪怕是经过了韩琦开发的西北,他们最多就是追上了平均线,之所以那么大的提升,多是原来较低的关系,算上人口地盘的平均值,真的不如中原地区。

说白了,除了人之外,就没有别的了,当定海军的普及牧场,还有大农场上了,特别是越来越多的机械设备,实际上人员是相对比较过剩的。

把过剩的人员,输出出去,还能够赚钱,改变整个州府的财务状况,何乐而不为呢,最关键的是,西北还是韩琦的自留地,为了钱,被别人帮上了,借助着群胆,才敢站在韩琦的面前。

当韩琦已经降低了,并且明白无误的表明,这是底线的时候,谁敢炸刺,也就是几个最老资格的参知政事甚至是首辅,更别说,现在名额和抽取比例还没有定下来。

真的炸刺,或者是让韩琦逼到了绝路,直接掀桌子就好了,到时候,你要求的三抽一,五抽一,直接给改到十抽一,二十,甚至是三十抽一去,那不就完蛋了。

实际上,这件事情,不但西北的这些官员想,中原的,甚至两位大佬也都在想,倚老卖老可以,可是逼迫太过,那是不行,他们在争论的时候,也在权衡,试探着韩琦的底线。

韩琦的城府,何等之深,根本就不给他们观察的机会,之前的降低,一直都是不漏声色,可是到这个1成5了,却停下来了,虽然没有表现出声色剧烈,可是言语之中,相当的坚定。

一成五的抽成,这个多了点,却没有之前三成的抽成那么的突兀的,最关键的是,西北已经的退缩了,它的这个举动,直接影响到了其他的几个路,比如说,西南和东南,在西北的几个路退缩之后,他们也跟着退缩。

一瞬间,就如同连锁性的反应一样,纷纷的表现了的态度,当三十多个道大半都退缩的前提下,再坚持下去,又有什么意义。

很快,一个个都退缩了,这时候,冲在头上的几个老资格的,也都是人精,他们当然懂得见好就收的道理,杜衍和晏殊为首的,在稍稍的坚持了一下,就顺坡下驴了。

一成五,不管这是不是韩琦的底线,到目前的状态下,也谈不下去了,实际上,韩琦的底线是1成,只不过,一成五的话,也可以的,估摸着应该是双方能够接受的结果,虽然刚刚的局面,有一点点的激烈,可是总是在可控的范围之中,现在对方顺坡下驴了,应该是直接商讨下一个问题了。

这个问题就是,抽调比例的问题,还有中枢的授权问题,这也是这些人到东府的最根本的目的,如果没有这个卡主的话,这些路何必送上门来,让韩琦敲诈,自己做就可以了。

按照常理是这样,可是韩琦偏不,他根本就没有去管,直接在这里,又提出了一个问题,这个每年的一成五,第一年必须要4成五,然后每年1成,一直持续6年,到6年后,恢复一层五的数字。

也就是说,等于是把之后的5年,每年拿出来的半成,凑整3成,加上之前的一成五,就是四成五几乎近半的管理费。

这个要求,不但是过分,而且是超级过分了,拿目前的现状,把人弄过去,用了的千辛万苦,把绝大部分的人升到2级,扣除了4成5之后,居然跟最普通的差不多,这么费那么多劲干什么。

甚至如果说,一切进行的比较顺利的话,这部分送出去的工匠们,他们的升级速度较快的话,升级到3级,4级,甚至是5级,他们付出的代价还要更大一点的。

按照3级工一个人400贯来计算,4成5就是180贯,这几乎比之前的管理费还要高了。

顿时,再起波澜,可是这一次,几个老资格的谁都没有说话,实际上,杜衍和晏殊等人,一直都在看韩琦的脸色,一个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关系,可是他们更明白,韩琦的目的在什么。

韩琦之前说的,绝对是大实话,他要钱,并不是雁过拔毛的,而是真的为了这个庞大的工程。

只有做过首辅,或者参知政事的,才会知道,站在一个王国的高度,农田水利的重要性。

这个兼顾了交通和水利建设的庞大攻城,不但是在北宋是史无前例的,在整个中国的封建王朝,也是史无前例的。

打个比方来说吧,一直以来大受诟病的长城和京杭大运河,未必在总投入上面的,跟他相同,更不用说功效上面。

开挖最少6000里以上的运河,挖掘包括20个湖泊在内的近3000个大小湖泊,疏浚和清理河道的5000里,甚至还包括了一些简单的农田水利等等建设。

这是一个可怕的举国工程,影响力不但是包括了中原地区,也包括了西北,北方,还有南方,一点建成,全国的水网,都会被彻底的梳理一遍,不说航运,整个耕地的良田的比例都会大幅度的提升,同时抵抗水旱灾害的能力也会提升的,这对于全国都是好事情。

作为曾经的首辅,哪怕去了地方州府,他们也有自己的渠道,目前这么一个工程,已经开始了前期的准备工作,这么庞大的工程的不确定性,连准备充分的时候,都必须要拥有一部分的资金用于应急,更别说,整个的准备,并不是很够用,缺口还很大。

这恐怕也是韩琦的目的了,如果按照目前的情况,按照300万人这个数字的话,管理费200贯,就是6亿,四成五的抽成,就接近3亿,这几乎可以支撑大半的工程了,之后整个北宋的财政收入,会伴随着各个工厂的建成,大幅度的增长,也就不需要了。

杜衍和晏殊,很明确的把握到了这个关键,这是韩琦的真正意图,那么就无从改变,从北宋的现状和未来,这是最为适合的,现场就陷入到了一种莫名的气氛,本应该群起激愤的,却因为杜衍和晏殊等大佬没有说话,而停滞,然后,大佬们同意了,其他人,也就无从抵挡,这么一个看起来很不合理的要求,就这么的也被通过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