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皇宋锦绣 > 第六百四十三章 东平铁路

皇宋锦绣 第六百四十三章 东平铁路

作者:十年残梦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23 16:49:16 来源:笔趣阁

在那一次火车实验之中,赵信没用多说什么,只是默默计算了一些东西,在结束之后,赵信也没有回归的丁海军,接下来,几乎肯定,铁路会引起一些注意,并且,对于整个北宋的铁路建设,也会提到定的程度上面。

果然,接下来朝会的情况,很快就被赵信知道了,年的时间,不但让赵信,为丁海军打下了一个可怕的基础,也同样的,让丁海军的情报网络,遍布到了北宋各地。

有什么比金钱开路更容易的,赵信本身,也没有过多的培养间谍,可是在遍布在北宋的各个商会,还有因此而收买的一些人员,已经让赵信对于北宋的绝大部分的事物都知道,更别说是朝堂上面。

枢密院介入到铁路的争夺之中,赵信早有预料,铁路这么一个东西,本身就是军民两用的,在战争时代,对于军事上面的作用极大。

事情的发展,也没有超乎他的预料之外,叶清臣凭借着对铁路的深入了解,最终拿下了铁路的管辖权,接下来,就肯定是要商讨铁路的修建问题。

果然,没有等几天,叶清臣就找上门来,他的准备也相对比较的完整,提出了三司出资00万,丁海军出资100万,共同修建接下来的几条铁路。

赵信简单的看了一下的,果然不出他的所料,分别是通往大名府,河南府,还有江宁的铁路,这不是单线铁路,全部是复线铁路,同样的,在修建的同时,也会修建汴梁到应天府的复线。

这三个地方,除了江宁之外,其他的两个都是四京之一,战略的地位非常的重要,而江宁,伴随着江南的开发,粮食的重要作用,还有各种的发达的经济,也成为了必然发展的重点。

这些铁路,并不是不重要,无论是城市的地位,还是经济上面,修建他们,必然会获得足够的收益,可是现在却不是必要的。

赵信没有直接否决叶清臣的要求,这三条铁路未来一定会修,可是现在修,没有这个必要,因为资金和人员有限,目前就算是丁海军再怎么扩张,也只能够拥有修建一条000里以上铁路的能力。

汴梁到河南府,到大名府,他们之间的距离都不长,四五百里左右,到江宁就有些远了,最少也在100里。

三条铁路加在一起,差不多000多一点,用于复线的话,100万有些勉强,不过只要节约一点,还有未来,从州府之中补贴一点,也就够了。

总长000多里,也就是说,几乎参考着丁海军的生产能力来的,也就是说,修建了这三条铁路的话,就没有能力修建其他的铁路了,相对而言,那一条铁路更加重要一点。

赵信把早已经准备好的计划书交给了叶清臣,叶清臣差异了一下,然后打开计划书。

跟之前见过的,定海军风格的计划书一样,这个计划书,果然是偏向于实际的数据,这中间,详细列举了众多的东西,而最终的目标直指西北。

一条连接西北西平府和汴梁之间的铁路,中间会经过河南府,京兆,最终抵达西平府。

全长000多公里,穿越河南府,途经关中,然后在西北出关,抵达韩琦从西夏手中拿下的西平府。

如果换成年前,在西夏还没有彻底的解决,叶清臣每每都不得不为西北而头疼的时候,这么一条铁路,他一定会毫不犹豫的投入。

一条效率比起运河更加高的铁路,对于切实解决西北的问题,有巨大的帮助。

现在,时机已经不同了,西夏已经灭亡了,辽国在占据了西夏之后,看起来,实力大大的增加,可是实际上面,辽国占据的西夏,对于北宋的威胁在减少。

棱堡和长弓的出现,也让边军的战斗力,显著的增加,此消彼长之下,边军的数目在降低,陆续有禁军从西北回归,一些弓箭手,幡子,也都解散,保持着相对较低的军队。

目前,整个西北的军队,总共加起来,也就是40万左右,比起北宋的其他地方,已经多了,可是相对于之前,接近百万,撤回了太多了。

同样的,韩琦在西北开挖的工程,经过了一年的发酵,已经开始显现威力了,一季的夏粮,已经让西北缺粮的历史改变,这种时候,做这么一条铁路,不是浪费么?

赵信不会随随便便的提出,这么一个,容易被诟病的方案,按照丁海军的行文方法,后面会有一系列的说明。

果然从第二页开始,就是整个说明的部分,首先是军事上面。

西北有多重要,一条铁路对于军事上面的作用,叶清臣非常了解,如果全部的军队,都能够以八百里,甚至六百里加急的方法前进,节约的钱粮不知道多少,而援军将会源源不断,就算是派遣数十万大军,也不在话下。

西夏已经灭亡了,有必要这么做么,虽然辽国也应该防备,可是辽国不从河北出兵,转而从西北,那就正中了北宋的下怀,这也是西夏一直都袭扰,却一直都没有引起重视的原因。

西夏就算胜利了,也不过是袭扰一下西北,连京兆,他都不可能达到,可是辽国却是威胁,一旦突破了三关,将会直面河北,一旦突破河北,那就是澶渊之盟的旧事了。

军事上面的用途,哪怕是写的花团锦绣,也不会让叶清臣多重视,他更关注着后面,果然,在之后发现了经济上面的作用。

这中间,主要分成了三个部分,西北水利工程,已经进入到了第二个年头,在原有的基础上面,继续的扩张。

之前是干线的流域的建设,主要是用黄河水,还有其他的水,来浇灌土地。

这一点,已经展现了作用,西北开辟了无数土地,并且收获了海量的粮食,这成为了西北的立身之本的。

继续深化,是在原有的基础上面,继续的做细微的工作,让水充足,并且让田地更多。

预计到今年年底,耕地面积,在现有的基础上面,增加倍。

倍!这个数字吓住叶清臣了,叶清臣知道目前西北的土地的总量,单独西北,或者是某一个地方而言,这不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可是衡量到整个西北,甚至北宋的程度,这已经非常大了。

西北的耕地,甚至可以达到河南的程度,可是现在,倍的结果是什么概念,河南和关中,再加上北方河北的一部分,也才这么多。

西北才多少人口,哪怕是韩琦用了种种手段,为西北增加的人口,他们的人口也只有河南的五分之一,这么多的粮食,足以支撑西北的军队,同时向外辐射。

倍之后,就更多了,计算下来,倍的话,会开发出000万亩的土地,按照石来算,可以出产4000万石的粮食。

这个粮食非常的可怕,按照一人一年4石粮食来计算的话,单纯这些粮食,就足以养活1000万人了。

也就是说,这里变成了一个粮仓,这一点,就算是叶清臣也没有想到,他以为,西北能够支撑几十万大军的花费,再支援整个边区就可以了,没想到,他甚至可以辐射整个关中和河北,甚至一部分汴梁的消耗,也可以兼顾。

东京有百万人口,也因此,粮食是一个巨大的问题,每年,从江南运送的粮食,高达数百万石,如果这笔粮食,从西北运输,似乎,也是不错的选择。

不过之后的一个数据,再一次的让叶清臣双眼一抽,在预计的产量之中,并不是4000万石,而是9000万石。也就是说,这些土地的产量高达4.5石。

叶清臣虽然是读书人出身,可是多年涉足实物,也让他不是什么都不懂的人。

三司说白了,掌管着整个北宋的财务,有些像是财政部,粮食局,税务局的,还有计划委员会的结合体。

每年北宋的赋税有多少的,而4石的产量是什么样的土地拥有的,就算是江南,也只有很少数的土地拥有这么的产量。

叶清臣向赵信提出了疑问,赵信也简单的进行了解答。

之所以有这么高的产量,丁海军农业技术的支持,是不可或缺。

跟整个北宋的农田土地状况相比,河套盆地的那些土地,或许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可是有一点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土地的面积够大,同样的,拥有大量的畜力。

赵信知道,在古代,曾经有一种八牛犁,可以集中八头牛来犁地,只不过那种犁,限制性很强,不是一般人能够用的起的。

在后世联合收割机的基础上,参考了牲口的使用,赵信做出了16牛犁,这种犁可以16头牛并排的使用,一次性可以耕种相当庞大的面积,效率极高。

这个研究,正好在西北用上了,西北别的不多,就是土地多,曾经是西夏的土地,不存在小部分的使用,在村庄的基础上,假设了大规模的建设农场,一个农场拥有万亩,甚至更多的土地。

地多人少的前提下,这些大型的牛犁正好可以在这里派上用场,这也是韩琦使用了五分之一的人口,却耕种了比中原更多的土地的根本所在的。

八牛犁适合提高效率,却不足以提升亩产,真正提升亩产的,是丁海军的农业技术,无论是种子,还有耕种的栽培技术,这些得到了的丁海军的帮助之后,韩琦就照搬的使用了,效果不错。

这些技术,提升的幅度并不高,是锦上添花的作用,可是真正有效,并且显示威力的,是肥料。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勤劳的中国人,早就知道粪便的作用,甚至唐朝还有一个人,因此而发家的。

可是这种东西,不同的地方,是不一样的,因为臭的关系,没有人愿意去研究。

这一点,跟后世截然不同,赵信清楚农家肥的作用,也知道一些发酵和混合的技巧,在农业之中早早的就使用了的,特别是西北,因为没有基础,一张白纸,容易书画,同时,人虽然不多,可是牲口数量庞大,把牲口的粪便集中的处理,既能够减少病虫害,也可以增加产量。

这些作用结合到一起,就是目前西北的高产量,最高产量的那些农田,冬小麦加上夏粮,收获在9石以上,就算是最差的,两季下来,也超过石,远超过中原的薄田。

叶清臣彻底的明白了之后,也向赵信询问了肥料的关系,知道是牲口的粪便微微有些失望,可是接下来,赵信的话,又让他兴奋了起来。

赵信接下来,会跟三司合作,在中原绝大多数人口超过万的城市,建设堆粪场,这玩意虽然恶臭,可是却是宝物,城市之中的粪便横流,也不适合城市,适当的堆粪,然后进行销售,可以大规模的提升粮食的产量。

只不过,在西北,牲口数量众多,产量也较大,足以保证绝大部分的土地都得到施肥,可是在中原,虽然人口众多,可是乡村收集不起来,单纯城市,也供给不了那么多。

有的提升就可以,按照赵信给的数据,可能建设这个之后,可以让整个北方,增产差不多的000万石,平均每亩地能够增产4斤左右,这个数量非常不起眼,却对王朝的稳定非常关键。

一个粮食总量,就足以让叶清臣倾斜,北方贫瘠是惯例,在汴梁,还有一条京杭大运河,过了洛阳之后,运费就显著增加,曾经的天府之国的关中,已经变得人口稀少了。

如果有足够的粮食,让关中回复,对于整个北宋的支持,还有西北的支持是非常大的,单纯这样,就足以兴建的铁路了。

更别说还有畜牧和矿藏,西北本身的优势畜牧业,在西北边患解决了之后,就凸显出来,再加上赵信的技术,半圈养,青储饲料,这些可以让同样的草场,养活更多的牛羊,西北的牛羊在原有的基础上面暴涨,可以给中原更多的肉食。

更别说北方各种矿藏,煤炭,铁矿石,还有其他听过的没听过的矿产,只要持续的开发出来,获得的收益,甚至比其他的几条路更大。

三点要点,非常清晰直观,叶清臣也顾不上之前的几条铁路线,背后到底有多少的权贵了,直接拍板,定下了这么一条东平铁路的修建,东京到西平府,全长00里左右的铁路,就这么定下来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