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皇宋锦绣 > 第四百八十四章 激进和保守

皇宋锦绣 第四百八十四章 激进和保守

作者:十年残梦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23 16:49:16 来源:笔趣阁

苗贵妃的回归,在整个朝堂上面,没有引发一定的波澜的,朝堂上面风平浪静的,哪怕是贵妃造成了汴粱市民的轰动,在整个汴粱,讨论的最多的,也就是贵妃归宁的盛况,特别是那些宝物,那个一人多高镜子的,可以神奇的,把人的一切都照耀的清清楚楚的镜子。

这个轰动,更多是民间的,甚至在皇宫之中,后妃们,为了这个镜子,也引发的争夺,一人高的,那肯定是不可能的,那是赵信提供给贵妃的,只有那么一个,就连之后给仁宗的,也就是两尺多一点的镜子,比之前的铜镜,不知道好了多少,可是见识过贵妃手中的巨大镜子,总感觉这些不怎么给力。

这还是一些有权势的后妃,仁宗加上在贵妃,在福康公主哪里搜刮的,加上他自己的镜子,也不过是30多面,一些比较得到他看中的,一面还不够,因为绝大部分的镜子,都是小型,扇面左右大小,这些镜子,一个根本就不够。

没办法,仁宗就通过叶清臣,委婉的把目的说了出去。

听到了仁宗的要求,叶清臣也是很无奈,让一个三司使,去干这样的事情,多多少少,有些让他郁闷,不过他更加佩服的,还是赵信。

一个假死脱身的皇子,利用丁海军的不毛之地,居然在2年的时间之中,经营了这么庞大的一个家业,别的方面,他或许不会佩服赵信,但是赚钱的能力上面,整个北宋,还没有那个能够超过他的。

别的不说,短短的2年的时间之中,仁宗从赵信的手中,得到了多少资金了,别的不说,之前的300多万贯,那可是意外财富。

哪怕是现在,手头上面宽裕了,北宋的财务状况,也是近20年的时间之中,最好的时刻,可是叶清臣手头上钱控制的越来越多,可是花费的地方也越来越大。

之前,没有希望获得拨款的前提下,一些可有可无的小项目,就不复存在了,可是现在,知道中枢有钱了,就报上来,有些,确实是没有必要,可是一部分,却是有必要的,这方面增加的支出也不少,再加上叶清臣提出的北方农田水利建设,虽然一肚子火,已经开启的项目,也不能放松啊。

听到了叶清臣有些不好意思的询问,赵信哑然失笑了,三司使亲自前来,这个面子是要给的,玻璃镜,在这个时代,没有见过的时代,可以说是无上至宝,可是在他那里,成本不会很高,原料就是一些沙子而已。

不过,类似给贵妃的那种,是绝对没有的,无论是哪个镜子上面,所使用的宝石的造价,还是贵妃的身份地位,必须要是头一份,那么斟酌之下,拿出来的东西就有限了。

赵信经过考虑,给了叶清臣200面镜子,其中三尺左右穿衣镜大概只有10面,其他都是大小不一的。

叶清臣也没有想到,会是这么的容易的,他也知道这些镜子的价值,如果按照铜镜的价格,这么庞大的铜镜,价值绝对不菲,铜的比重较重,这么庞大的一面铜镜,又经过专门的打磨和雕琢,消耗巨大。

玻璃镜的功效,远远超过铜镜,现在,有人知道丁海军有玻璃镜,也开始寻求,一块巴掌大小的镜子,已经被求购到了500贯以上,如果按照这个来计算的话,200面的镜子,差不多就是几十万贯。

连300万的现金,都毫不犹豫的给了,几十万贯的东西,也不过是毛毛雨了,叶清臣总算是达到了目的了,这些镜子,足以满足仁宗的需求了。

叶清臣离开的时候,也承诺过,会继续推动铁路的建设,不过需要时间。

镜子引起的风波,基本上,都是在后宅,就算是仁宗,也只是被后妃烦着,并没有拿到朝堂上面的,这个充其量,只是一个比较珍贵的,比较好玩的一个玩物,上升不到国家的层面。

最近北宋的政坛,较为的稳定,贵妃归宁是最大的一个事情,因为苗贵妃规规矩矩的,仁宗的表现也是如此,根本就没有见到赵信,虽然,有人怀疑,赵信借助着贵妃说了些什么,可是对于宰抚来说,要的并不是根本不联络。

那是不可能的,就算是普通的一军首脑,要想跟皇帝联络,也是很容易的意见事情,有的是人在中间穿针引线。

更何况,赵信还有这样的基础,强行让他们父子分割,那是有几乎不可能。

有的时候,只要表面上做到就可以了,大臣们只要是防微杜渐就好了,只要赵信不主动,秘密的面见仁宗,或者是通过贵妃,做一些超过纲常的事情,那就无所谓了。

朝臣们巴不得减弱赵信的存在感,一年多的时间,关于储君的挑选,已经进行了一年多,从宗室之中,挑选的人员,已经开始培训了,他们各自都有不同的长处,通过的一定的规则和学习,在大臣们看来,是接任的最佳人选。

夺嫡站队这样的事情,是任何一个聪明的官员,都必须要避免的东西,而规则,也最终不到最后时刻,不会揭秘,在这个时候,贸然的加入到这个领域,那是非常不智的选择。

当一封通过枢密院转来的北方情报,立刻把整个朝堂上面的目光,都给吸引过来了,辽国的国内战局,已经越来越烈了,为了干掉元昊这么一个心腹大患辽兴宗调动了25万人。

毕竟是在辽国境内,辽国可以在本土获得一定的补给,可以动用的力量,也就比之前远征西夏的时候大多了,另外一方面,也是对元昊的痛恨,成千上万的部落,被元昊一扫而光,哪怕辽兴宗还没有意识到,这些底层的牧民,对于辽国的影响,可是一个巨大的进项的减少,意味着未来,辽国会有一段比较痛苦的日子的。

再怎么痛苦,也必须要咬着牙坚持,他们丝毫都没有意识到,一直软绵绵的,被他威胁的北宋,已经开始的磨练爪牙,要对他动手了,或许,不存在灭国的能力,但是在短时间吃大亏是肯定。

辽国境内的变动,也让一直都要有所作为的贾朝昌,也亢奋了起来,特别是询问了的狄青之后,在棱堡和长弓的训练,告一个段落之后,他有**成的把握,拿下燕云十六州之中的四个。

这已经是巨大的突破了,燕云十六州,那是北宋皇族的梦魔所在,别说是拿下4个,就算是拿下一个,甚至大半个,取得突破,贾朝昌也会是万众瞩目的存在。

关于铁路的事情,还只是仁宗和叶清臣知道,叶清臣虽然拿到了建设铁路的资金,却没有动用,这段时间,他对于赵信的了解,知道有一个计划书的存在,也就是说,一个整体的铁路修建的计划。

朝堂之上,临近的年底,整个朝堂上面也懒散了许多,贾朝昌的计划,一直都保持在小圈子之中,只是常规的更换武器,加强边境防御,还没有把这个事情,拿到朝堂上面讨论。

北方辽国的事情,对于北宋的宰辅而言,只是一个关注,无论是元昊,还是辽兴宗,都是北宋的敌人,他们之间狗咬狗,这对于他们而言,是一个好事情,可是暂时,没有介入的必要。

他们如果知道,贾朝昌居然大胆的,把禁军更换下来的装备,送给了元昊,恐怕会惊呆了的。

这已经不是涉足了,这是**裸的干涉的,加强成为流寇的元昊的势力,让两个敌人狗咬狗,这是跳不离间的不二法门。

仁宗对于朝堂的掌控,仅仅限于朝堂,因为长弓的出现,禁军的装备更换,远没有那么的庞大,日常的更换也是例行的,一般情况下,更换下来的,都是破铜烂铁,没有人会去关注他的走向,在通过枢密院和边军的帮助,送出去,也就不引人瞩目的。

这也是贾朝昌期待的,一切准备之中,他要等到最佳的机会出现,才会在朝堂之上,一鸣惊人,说服所有的人。

对于宰辅而言,目前的北宋,正是最好的时代,西北的好消息,北宋的心腹大患彻底的消失,加上灵州和议的收获,或许这一部分不是现钱,可是这代表着整体的收益。

他们也听说了,渭州大会,销售了超过2000万,而且这笔钱,都被韩琦用到了灵州和西北四路上面。

这些大臣们,或多或少,有些郁闷,2000万啊,这可是之前的财政收入啊,一年北宋收的钱,就这么的用在了贫瘠无比灵州上面。

韩琦有明确的表示,只有这一次的钱是用在灵州上面,而且灵州计划已经全面开启,停不下来,如果停下来的话,之前的工程,就会成为烂尾工程。

好在,灵州的基础很好,只要把的这个保持下去,几百万亩水浇地,加上大量的草场,灵州就可以拥有粮食和的畜牧两条路。

不要小看种植,在别的地方,种植可能是亏钱的,只是因为国家的政策,不得不种的话,那么灵州,如果能够在保证粮食基本需要的前提下,获得大量的粮食的话,不但是一个稳定国家平衡的一个很好的办法,也是一个赚钱的门路。

西北的粮食有多么的昂贵,边陲的省份,不可能放弃,再加上的驻军的关系,每年,支应到边区的粮食,耗费巨大,按照每年100万石左右,就差不多是500万贯。

现在,如果灵州支应,这笔钱就可以节约下来,这是天大的好事情,相对而言,在灵州用了2000万,不算什么,每年增加的产出,可能两三年,就能够把所有的本钱给收回来。

无论是养殖业,还是种植业,都是一个高回报的产业,哪怕未来,伴随着大量粮食和牲口的出现,整个北宋这些东西的价格,也会答复的降低,可是灵州必然会因而而受益。

这个受益,可不是几万贯,那是几十万贯,那是百万,甚至是千万级别的。

接下来时候,赵信就是忙碌无比的,先期测绘的这些人员,把数据源源不断的送到了汴粱,然后赵信就用这么第一手数据,最终做出了一条贯通汴粱和灵州的庞大的铁路的。

这个铁路还有众多的制约,比如说,翻越秦岭,在这个时代,根本无法达成,这个时代的工程能力,无法建造一个翻越秦岭的隧道,更不可能把铁路修建到大山之上。

赵信还是有解决的方法,那就是分成两段,然后中间,用人力取代铁路,进行一番的转运,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减少贯通的难度。

整个铁路的长度,2200里,加上中间因为一些河流山川,必须要的绕路,大概是2500里左右,除了秦岭这个天险之外,到是没有其他的问题,这中间没有经过黄河这样的干流,如果要越过的话,也必须要截成两段。

整个计划非常的详尽,包括了占用的土地的数量,铁路跟官道不一样,必须要做成的封闭的,旁边,会建设一系列的绿化带,保守估计,整体的宽度,会达到六七十米,换算成庞大的铁路的长度,这个方面,征地的动作不小。

还有经过了区域,以50里设置一个站点,用于马匹的更换来计算,会拉动众多的城市。

叶清臣不明白铁路的拉动作用,可是在知道了这么一条铁路,跟京杭大运河的运力差不多的前提下,可想而知这中间的好处,毫不客气的说,整个西北都会受益,而在北宋已经没落的河南府和京兆府,也会因为这一条道路,复兴起来。

洛阳和长安,这两个千年古都,在过去的一千多年的封建历史之中,都是最为重要的地方,几乎是都城的不二选择,可是在北宋,甚至北宋之前的五代十国,洛阳和长安彻底的没落了。

这样的一个计划书,让叶清臣非常的满意,不过这些时间,他也在考虑这件事情,有了仁宗给的300万贯,建设这一条铁路的资金是不成问题的,可是他明白铁路的好处,其他的朝中大臣,并不知道这中间的道道,贸然推动这么一个庞大的工程,是不是有些激进。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