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皇宋锦绣 > 第三百零四章 悬旨匾后

皇宋锦绣 第三百零四章 悬旨匾后

作者:十年残梦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23 16:49:16 来源:笔趣阁

大殿之上,仁宗的话还在回荡,赵允让已经听不清楚,仁宗到底讲些什么了,仁宗再也没有看他一眼,偶尔看到他的表情,还有些可怜。

无视,恐怕是对他最大的打击,这个继承人的计划和九龙夺嫡,简直是画龙点睛,分化瓦解了宗亲们,也让之前的心腹大敌赵允让,再也没有跟他正面对抗的实力,未来他将会成为一个普通的宗正,甚至在有心人的攻坚之下,连这个位置都待不住。

就算赵允让还兼着宗正的职务,也只是一个植物而已,不再拥有强大的权利和影响力。

接下来一小段时间,几乎成了仁宗的一言堂,他平稳的掌控了局势,把这个制度给确定下来,趁热打铁这个火候,仁宗还是可以掌握。

执政朝纲20多年的时间,仁宗也从一介少年,进入到了壮年的时代,无论是对于朝堂的控制,还是对于规则的把握,都是炉火纯青的。

之前,或许因为规则的限制,仁宗不愿意破坏规则,也不愿意承担规则之后的后果,几乎是眼睁睁的看着赵昕失去身份,可是这样的退一步,却是海阔天空,看着朝堂上的而一切,他真正的有一种,把所有控制到手中感觉。

北宋分成行政命令,一种是宰抚们签发,经过皇帝同意的政令,一种是皇帝的中旨,两者的效力各不相同。

现在,在朝堂之上,宰辅们都同意,内阁会直接票拟,加上仁宗的皇帝中旨,这是约束力最强,法理性也是最强的旨意,除非是某些特例,或者造成恶劣的后果,不可能被推翻。

实际上,除了汝南郡王之外,别人还真的就没有反对的理由,因为这对于他们来说没有影响,继承,最少是十几二十年之后的事情,多几个继承人,对于王位的稳定来说,是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这一点,是得到了老成之人赞同的。

其他人没反对,这一次之中,吃亏的,就是汝南郡王一个人了,本以为赵昕死了,哪怕现在不讨论立储的事情,未来也一定是他儿子的,可是这样一来,8个继承人就十分可怕,10个,还是凭借着实力和能力,就算仁宗不偏向的话,也很难入选,更别说,立储的主要意见,还是仁宗决定,等于说,仁宗牢牢的控制了主动权。

在所有朝臣之中,表情最复杂的,就是翰林学士孙抃和三司转运司郑宰,他们两个可以说是这波,汝南郡王旗下的急先锋,一个提出了立储,另外一个直接举荐了赵宗实,别人,或许都能够找到开脱的方法,可是这两个旗帜鲜明的人,谁也救不了他们。

周围官员,看着两个人,都是怜悯,他们越众而出,自我感觉良好,说不定,就会立下拥立之功,可是现在,一个选择8到10人的办法,立大量的皇储继承人,不但成功解决了他们的要求,也把汝南郡王的权势给消解的差不多了。

赵宗实之所以这么的热门,背后汝南郡王府也是权利很大,这一切都是来源于可能的结果,现在,他的机会只是八分之一,甚至连八分之一都不到得,在众多聪明人的眼里,这就是一个陪太子读书的角色,在这种情况之下,那些刚刚投靠的墙头草,早已经是灰飞烟灭,就算是有稳固关系的,也会撇清关系。

明知道一条船要沉了,还要抱着船一起沉的,那不是忠诚,那是傻。

本身投奔汝南郡王的,他们的居心就不良,先不说汝南郡王的儿子还不是王位继承人,就算是,正统的忠诚也是忠诚仁宗这个天下共主,就算是仁宗死后,汝南郡王的儿子继位,他也只是一个汝南郡王,是皇父,而不是皇帝。

实际上,宋仁宗死后,因为皇伯和皇考之争造成的濮议,成为了英宗为数不多执政时期的重要波动,足足持续了18个月,也就是说,在仁宗去世,政坛停摆的前提下,又因为这件事情浪费了18个月,说实话,其中的攻歼,对于之后神宗的影响也是极大。

这就是一个正统性的问题,北宋在仁宗后期,朝政依然的清明,这种很简单的称呼上的问题,就能够展开一个巨大的政治波动,反倒是到了神宗后期,当神宗死后,保守派在高太后的支持下的,开启了反击,那才是真正的因为反对反对,完全没有法理和成俗,这或许就是最终,徽钦二宗悲剧的起点。

正值的人全部不存在了,朝堂上都是魑魅魍魉,又怎么会有起伏。

说这些有些远了,仁宗的旨意被记录下来,在当朝得到了几乎全部参知政事的同意之后,几乎不存在任何的问题,趁热打铁,仁宗还想把另外一个重要的项目给确定下来。

继续的说道:“好了,就这么决定了,5年的培养期,暂时不定储,到五年之后,根据学业的考核,大臣的评价,每隔一段时间,会封存圣旨,进入到大殿的正大光明匾额后面,一旦我不幸身故,就以这个圣旨,由宰抚和领太监共同开启,以作为立储的凭证!”

赵信几乎是全盘的照搬,在跟仁宗的书信之中,甚至把康熙最后的立储于鼎后,都拿出来了。

这件事情,康熙的本意是,避免太子遭受到攻歼的,毕竟,立下的太子,成为所有人的公敌,哪怕你做的再好,有无数的继位者攻歼,他也会出问题,而伴随着太子失分,他的心态也就会发生变化,甚至为了皇位,不惜攻击他。

这件事情,或许会危及到仁宗自身的安全,只有悬旨匾后,才是最佳的解决方案。

这也是有些聪明的,在短时间之中,想到的唯一的漏洞,那就是,只要在教学的进展之下,这些继承人经过了几年的学习,几轮的考核之后,成功的成为了准继承人,为了判定他们是否拥有执政的能力,几乎必然要进入到各个领域之中,以判定谁更加的优秀。

这同样是以前没有有过的,以前就算有太子,有的继承人,也有一些皇家的课程,那些课程多是一些儒家的,或者是有皇帝传授一些帝王心术。

以皇家的条件,以遍布天下的大儒,可是要么培养出来的,是一个不通庶务的书呆子,比如说,比较有代表的,就是建文皇帝朱允炆。

再或者,就是完全沉浸于帝王心术,挑拨离间,却把皇位和天下搞的一团糟。

这两者都不是大臣们希望的,大臣们希望的是一个对朝政了解,手腕成熟,推动着整个北宋向前发展的。

特别是那些参知政事们,他们的地位更高,见识更多,他们也已经从北宋目前的状况之中,看到弊端的存在,这也是皇帝推动范仲淹变法的根本原因。

一些大臣没有加入,就是因为,仁宗子嗣不旺,天知道皇帝还能够执政多久,20年已经在皇帝之中,算是很多的了,万一,那么争夺和波折就不可避免。

5年的时间不立储,只是培养继承人,这一点,没有人反驳,也没有办法反驳。

仁宗把立储放在了5年之后,可是现在仁宗才34岁,5年之后,也不过是39岁,正值壮年,而且仁宗的身体也米有什么问题,就算出问题了,以前是没有选择,现在有8个选择,大家推举就是了。

比起之前,只有赵昕一个,还体弱多病,经常传出不健康的皇子来说,这些从数百,甚至是上千宗室之中挑选出来,他们的身体是肯定没有问题,到时候选择一个最聪明的,健康的就可以了。

哪怕汝南郡王再怎么的不甘心,在所有人都已经同意的前提下,他也翻不出来什么浪花,大势所趋,甚至说,他连阻挡的能力都没有。

他这才明白,并不是仁宗失心疯了,仁宗非常的清楚,他早就打算好了,如果是之前,他提出让苗定的勋爵,甚至后面的侯爵,绝对会提出反应的,可是现在,军功在身,又有伯的名头,晋升为侯爵,几乎是没有任何问题,已经不需要他的支持了。

仔细回想起来,真的仁宗不跟他交易,他能够阻止么?

汝南郡王希望是,可是翻过头想了之后,最终的结果却是不是,没错,苗定这个身份,直接封伯,甚至是封侯,这有些一步登天,没有他汝南郡王的支持,实现的可能性不大。

可是这对于接下来的事情有影响么?仁宗不过是趁着这个,算计他了一笔而已。

苗定苗家嗣子的身份,又是贵妃的娘家,封个男,甚至是子有什么难度,保州兵变,他算是知情人,没有苗家庄,早就成功了,又何来这么一场风波,团练虽然是普通部队,可也算是正统的身份,团练使也是进入到文官武将序列,他们立下了斩首大功,升一两个级别,完全没问题。

汝南郡王哪怕事先知道,仁宗把一切的计划摆在他的面前,最多,也就是让苗定从保州候变成保州伯,区别大么?不大,可是他能够改变么?

大势所趋,以往根本没有可能染指皇位的人,现在有了可能,别说八分之一,哪怕是万一的可能,他们都会倾尽全力,实际上,这就是可怕的阳谋,从想到这个计策起,就无法改变,他完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