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最佳咸鱼翻身系统 > 第824章冤魂聚众寻仇人(17)

最佳咸鱼翻身系统 第824章冤魂聚众寻仇人(17)

作者:香椿芽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11-23 09:25:54 来源:笔趣阁

康九娘成亲时,一百八十多抬的嫁妆,是父母和祖父母双份儿的添妆,康轩就这一个孙女,从小是百般呵护长大的,父母珍爱,祖父母真爱,康轩的家底丰厚,康九娘的嫁妆比公主郡主不逊色。

赵家的家底不富裕,霍氏倒是惦记着康九娘的嫁妆,霍氏也是提过让康九娘添补家用。

康九娘这个嫂子屡屡的嘱咐康九娘,嫁妆是女人的底气,千万不能往外拿,添补婆家更不应该,拿着嫁妆养小妾,那不是冤大头吗?

康九娘的嫁妆是要给儿女的,霍氏惦记嫁妆是次要的,黄氏挑拨霍氏恨上康九娘,她好下手除掉康九娘,康九娘死了,霍氏因为嫁妆恨康九娘,就愿意让康九娘死。

绝对不会揭穿黄氏的阴谋,黄氏娘家很有钱,给她的嫁妆也不少,就是人心无举蛇吞象,嫁妆多,也是不嫌多的。

等着康九娘母子死了,刘氏前来要康九娘的嫁妆,黄氏怂恿霍氏不给,刘氏以康九娘母子死的不明不白,要经官验尸威胁霍氏,霍氏只有把康九娘的嫁妆给了刘氏。

康九娘母子死的蹊跷,也没有声张,康轩已经被罢官,康家已经无权无势。康轩为了保全儿孙,根本不敢追究康九娘母子的死因,一家人回了故乡,保全了一家人的性命,黄氏和黄梅梅心里有鬼,也没有对康家穷追猛打。

为了掩盖害死康九娘母子的罪行,康家还是逃过了一劫。

没有人给康氏母子伸冤,康氏只有满世界的寻找报仇的机会。

人都是这样为了自己活着,哪有为别人献身出头的一个。

康家为了不深得罪黄梅梅,自然不会为康九娘母子报仇,以康家的落魄,确实也为康九娘母子报不了仇,想把黄氏治罪是不可能的,因为黄梅梅正当令。

跟今生是大不同的,康家怎么能斗过黄家?黄家也就是皇家,只要有黄梅梅在的一天,康家就是想为康九娘报仇也是无能为力。

为了一个出嫁女和外孙的冤死跟皇家对上康家是不能办到的。

赵观找康轩道歉:“祖父,都是我的错,您老人家劝劝九娘,为了孩子真的不能和离!”

“现在也不能说是谁的对错,其中有你母亲护着黄氏的两个心思歹毒的儿女,我的孙女和孩子们就没有能力在赵家立足,再这样下去,早晚是会被毒~死的,你还是放我孙儿一条生路吧,不要把自己的儿女也要置于死地,我的话只有这么多,说一千道一万,也不能改变我让九娘和离的决心,你还是放手吧,也给你的儿女留一条活路。

井水不犯河水,是最好的选择,如果再这样混淆下去,是会两败俱伤的,我说句话提醒你,你母亲的心是偏向黄氏母子的,所谓的黄氏的儿子聪明是什么状元之才,一个心思奇毒,坏心眼儿特多的人就是能中了状元,也是个祸害,也是遗患无穷的。

只知道争只知道抢的人,越聪明越是祸害,不但祸害别人,也要祸害自己和家人,不信你就等着看,看看你的儿子能聪明出什么前程?

赵观!你走吧,塌心的和离吧,自己先修心养性,等你的一对儿女出狱的时候好好地教导他们吧。

这个黄氏女给了你前途,也是她葬送了你的一生,你要是没有黄氏女牵扯,当初就是没有前途,以后你也会前途光明。”

康轩一个劲儿的在给赵观灌后悔药,赵观的心情低落到了谷底,看来自己真的是被罢官了,与康氏一和离,自己的前途就到头了。

母亲要是得知实情,坐地就得疼晕厥。

赵观没有法子,只有答应和离,他不想惹得康轩太怒,他再不同意也是白费,这是与他商量,还给他留了一点儿脸面,等着康相急眼,把母亲的行为选宣扬出去,他这辈子就更完了。

康九娘有现任太后的后盾,要与他和离算什么事?

他是没有权利制止的。

赵观与蔺钏珍达成协议和离,和离书一写,各自签字画押。

赵家不是什么大族,也就是小门小户,赵观一个五品官,哪有多少俸禄?祖上没有什么财富,家里的宅院就是一个三进的院子,就是十几间房子,伺候的下人也就十几个。

还霍氏自然的占据前院,后边的宅子给康九娘母子,就这么点家当,也不难分。

蔺钏珍是不会住在这里的,买了一户四进的宅子,搬走康九娘的嫁妆。

康九娘的嫁妆丰厚厚,十几年被黄氏霸占,田庄四处,长的粮食,赵府吃用,六个嫁妆铺子,一年盈利万两银子,赵府的开支用的就是这些银子。

黄氏的嫁妆更加丰厚,可是人家黄氏自己把着自己的嫁妆,不经霍氏的手,这个赵家就是黄氏和霍氏当家。

吃的花的都是康九娘嫁妆的田庄的出产和铺子的盈利,其他嫁妆黄氏没少惦记,康九娘总被嫂子刘氏碎碎念,那些嫁妆就没有被惦走。

黄氏是白吃康九娘的嫁妆田庄和铺子的收入,自己的全都是她的私房。

十几年还是攒老钱了,黄家被腰斩于市已经没有人了,黄氏及其子女犯了死刑,黄氏的财产就都是赵家的。

剥削了康九娘十几年,自己就成了小肥狗,霍氏花了儿媳妇的银子这几年,却对儿媳妇没有一丝情义,对康九娘的孩子竟然这样冷淡,认为康九娘的儿女笨,不能给她挣天大的荣耀,就视为弃子。

为了给霍氏一个沉重的打击,狠狠地打她的脸,蔺钏珍的儿女附了康九娘儿女的体,蔺钏珍的儿女是极聪明的。

跟着蔺钏珍落户在那个世界,他们不但是皇家后裔,还是才女和状元郎。

康九娘的儿子赵恒字永安,女儿赵岷霰。

都是很忠厚的孩子,赵子安自从康轩被罢相,就被京城最好的皇家书院育才书院给撵出来,不让他在哪里就读了。

本来他的成绩就是一般,占中等。

比起赵渊是差了一大步。

只有就读二等的书院康佳学院这里的学生都是无权无势的平民学子,或是成绩不好的学子,这个学院也不是被人看得起的学院。

赵子安,是极大的精神失落,外太祖父被罢官也是对他最大的打击,成绩再度的下降,霍氏对他更是看不起,每日去请安,把霍氏不耐烦进门就受到冷遇:“走走走!”这样打发赵恒的话,霍氏说了几百遍了。

看到或是与赵渊欢声笑语,对赵子安的打击更大,还得忍辱不断的请安,这个老实人也就烦了。

对读书更加的厌烦。

一个异界的灵魂占据了他的身体,他就像解脱一样,舒舒服服的睡着了。

蔺钏珍的儿子进了赵子安的身体,蔺钏珍让他是务必考上状元的。康轩让赵子安再进育才书院,赵子安对育才书院满脑子的不满,他是不会再进育才书院的。

他就要在康佳书院崭露头角,狠狠地打育才书院的脸。

康轩成了辅政大臣,育才书院的院长简庆亲自找到康相,康相是不干预外孙的事。

他已经知道赵子安是不回育才书院的,康轩不说什么。

简庆亲自去赵府请赵子安,赵子安只是摇头,并不说什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

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

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

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

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

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誊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

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

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誊录制度的建立。

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宋太宗时,根据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

后来,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

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誊录。

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产生了很大的效力。

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于政治日趋**,此项制度也就流于形式了。

宋代在考试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没有革除科举的痼疾,反而使它进一步恶化。

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

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

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

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

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二年不定。

蔺箫来到的这个大宋,跟北宋建立初期的科举是一样的制度。

可是一年一考,聪明学子,你有真才实学的,就可以连续考下来,春天考县府试,是童生,秀才,和举子,秋天就进京考会试,中了进士前十名参加殿试。

然后由皇帝选出一二三名,皇帝赐头名状元、二名探花、三名榜眼。

三位是这届科举的佼佼者,也是荣誉的象征,皇帝钦赐琼林宴,成为皇帝的门生。

身穿红袍,跨马游街,这样夸官三日,引得亿万人的赞誉。

所以霍氏认定她得意的孙子是状元之才。

现在正是春三月,赵子安在康佳学院学了半年时间,十六岁的他就参加春闱,一举得中解元。

康佳书院培养出这样一个解元郎,真是让京城人哗然,康佳书院的条件和师资力量比英才学院差远了,头名解元竟然被康佳学院夺走,半年前这个学子或是一个被英才学院抛弃的前途的学子,外太祖父被罢官。

家父只是一个五品的小武官,家中不是书香门第,被庶弟比的暗淡无光。

赵子安在祖母面前不得脸,被庶弟踩得像一只蚂蚁。

那个庶弟聪明机变自己就像没有这个孙子一样,没人把他看在眼里。

那个聪明的庶弟突然给嫡母下~毒进了监监狱,赵子安就中了解元,真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有人羡慕,有人嫉妒,有人悄悄的议论讥讽,有人造谣是康相作弊。

有人造谣是嫡妻陷害庶子女。

无中生有的人多了去了,嫉妒成性的人很会造谣。

心向黄梅梅一派的更得造谣攻击赵子安是有人给他作弊的。

表章像雪片一样飞上新帝的御案,赵汇简只是一个十四岁的孩子呢,应付不了这些事的。

钟离皇后,现在是太后了,钟离太后本人是个软性子,从来不会大怒的。

可是太后的灵魂是蔺箫的,蔺箫当然会大怒,她要查出是谁造谣一定让他好看!

蔺箫不愿意管朝堂的事全权交给辅政大臣,康轩是最老的资格,赵汇简对康相也是十分的敬重。

谣言的源头有可是不好找的。

但是蔺箫例外,蔺箫可以串家偷听秘密

蔺箫不愿意听那些乱七八糟的朝政,喜欢四处溜达。

下边的谣言传得快,朝堂上几个御史行驶了权利,御史闻风奏事,大喊康相科举舞弊,赵子安一个学渣一样的学子竟然能中解元,不是舞弊是什么?

康相懒得搭理那些御史,御史们就认为康相心虚,就越发的来劲,奏折翻了十倍。

康相还是不搭理他们。

先太后选的三个辅政大臣,右相康轩被御史参得到奏章像雪堆,康亲王赵焕被奏参与科举舞弊。

承亲王赵宏始终蔫蔫的言语很少,也是很少拿主意的人,看着他特别忠厚。

蔺箫就盯上了这个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