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最佳咸鱼翻身系统 > 第1075章军嫂的再世转圜(1)

最佳咸鱼翻身系统 第1075章军嫂的再世转圜(1)

作者:香椿芽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5-04-01 04:34:15 来源:笔趣阁

蔺箫来到六十年代末,正是散了学校的时候,张雨冰正好二十岁,学校散了,不能考大学了,只有回家待业,在城市的青年正好是上山下乡的时代,她的高中同学,男生安平宇和她一样的结局,他们都是尖子生。

那个年代能够考上高中的,特别是重点高中,都是在班级学习特别好的学生。

小学一个班里四五十学生,最多只有二至三个能够考上初中,等到初中毕业升高中的,一百人里有十个考上重点高中的就不少了。

那个年代也不普及初中,考个初中却是不易。

大学不能考了,这个时候的学生都是迷茫的,只有在城市打零工,干点苦力活儿。

高中不好找,很快就要号召上山下乡了。

这年头工作不好找,没有转正的指标,家里姊妹多的,就务必得下乡。

张雨冰的父母生的孩子不少,张雨冰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哥哥是第一批下乡的青年,还没有返程。

张雨冰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她父母的五个孩子都是挨肩的,相差最多的只有三岁,五个孩子也就十来年生的。

大哥二十四岁,大姐二十二岁,张雨冰只比大姐小了一岁。

大哥三年前下乡到了东北农场,大姐已经定亲,就准备国庆节结婚,大姐到了可以领到结婚证的年龄。

大哥也到了结婚的年龄,还不能返城,母亲急的火上房,一的知青在农村结婚的,母亲是坚决的不同意大哥落在农村。

大姐肯定不能走,大哥一定是要回来的。

学校一散,学生正在大串联,市里也是停工停产,连临时工也是找不到。

张雨冰只有在家里呆着。

可是她没有出去,农村的农民没有出去跑的,庄稼没人管肯定不行,生产队是阻止人们出去乱跑。

安平宇是农村人,他也没有出去,就在生产队干活,等到县城的大集,他就骑了自行车驮着两大筐黄瓜到集上来卖,正好赶上张雨冰去菜市场买菜,就遇上了安平宇。

他俩不但的是一个学校的,还是一个班级的,六年的初高中当然是很熟很熟的。

这个年代的青菜是很便宜的,黄瓜最贵的才五分钱一斤,安平宇非得给张雨冰送黄瓜,张雨冰给钱他不要,张雨冰就非得给,俩人僵持了一阵子,张雨冰还是给了安平宇两毛钱。

安平宇推辞不了,只有接受了。

安平宇在卖着黄瓜,俩人就闲聊起来,谈论未来的前途,不能考大学了,县城的青年只有上班,可是现在还没有回复秩序,张雨冰只有等。

安平宇倒是有工作,生产队是不会停工的。

张雨冰却是为自己的前程发愁。

从此二人就算联系上了。

安平宇的家离着县城有三十多里地,安平宇邀请张雨冰去自己家串门。

张雨冰去了安家,俩人交往了一阵子,就处出了感情,在学校的时候,他们高中毕业这一年俩人都是二十岁,学校是不许处对象的,这个时期结婚了就不能考大学。

现在自由了,俩人就谈起了恋爱,怎么也得处上二三年,也就到了结婚的年龄。

如果没有城乡之分,该是多么美好的姻缘,俩人都有文化,在这个年代,高中毕业就是文化最高的,大学毕业的有几人?

可是被张雨冰的母亲发现了俩人恋爱的事。

张雨冰的母亲钱桂荣本来上几辈就是县城的人,还是看不上农村人,安平宇虽然长得好,品貌一流,可是就是因为是个农村的,就遭到了张雨冰父母的坚决反对。

钱桂荣这个人非常的难缠,前世就是因为她的极力反对,张雨冰与安平宇失之交臂,二人的婚姻彻底断了个红线。

这个时代的女性,还是非常的保守的,因为婚姻与父母抗争的几乎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这个时候还是能够上的去台面的,。

姑娘家羞于为婚姻事与父母争辩。

钱桂荣还是特别厉害的茬儿,谁也争辩不过她,那个嘴是饭钢嚼铁,可以说活了死人儿,特别逆推的那种,不达到目的不依不饶。

张雨冰的嘴就像父亲,很笨的嘴,胆量比母亲小了十倍,而且女儿是母亲养大的,功劳至伟,母亲降服女儿的本事就是哭嚎养育之恩,不顺从的女儿就是忤逆不孝,拿一个孝道的大帽子扣上,哪个女儿也是不能抵挡。

本就是特别般配的一对,就因为城乡差别就棒打鸳鸯。

前世就是这一年安平宇参军走了,张雨冰却让母亲要她换回哥哥,让她去了东北农场。

大哥回来找了机修厂的工作结婚了。

钱桂荣这个人重要的是要张雨冰换回儿子,就能给儿子娶媳妇,完成终身大事。

至于张雨冰嘛!谁让她只想嫁一个农村的,就让她称心如意吧,让她落到东北农场,换回儿子,也就是这点儿作用,还能有什么用呢?

张雨冰去了农场,她下边的弟弟就不用下乡了,两个儿子留城都得让张雨冰换回来。

大的喜欢小的娇,当中间的不打腰,五个孩子,从哪头看张雨冰都是中间的,张雨冰的妹妹是最小的,就让张雨冰长期在农村,小女儿也不要下乡了,一个人救下几个,牺牲一个还是值得的。

父母都是有偏心的。天生没有父母缘儿的也是大有人在,父母喜欢嘴巧的,说话让他们愿意听,顺着他们说。

或者是哪个会踩姐妹一脚,会给父母谄媚的,专门踩踏姐妹的,惯会露尖嘴的,都是父母喜欢的。

父母可是这个世界上对自己的儿女最不讲道理的人,儿女之间的对错,父母从来就不理会,喜欢谁,喜欢听谁的话,那个儿女就是大好人,喜欢哪个儿女哪个儿女就是最好的,从来不在子女中间分是非,他们的儿女都是好的,就是喜欢和不喜欢的区别。

张雨冰虽然会读书,可是哄父母的伎俩可是技不如人,哪个在父母面前都比她会耍花活,父母最不喜欢的就是这个会读书浪费家里钱的女儿,指望她考上大学挣钱孝敬父母,可是这个败家丫头却是一点儿也是指望不上了,看她是个倒霉命,就更加嫌弃她。书包

前世安平宇当兵走了,张雨冰就下乡到了东北农场。

到了黑龙江友谊农场,那是真的冷,南方人到了那个地方,真的很不适应,夏天倒是凉快,可是成天在地里干活,小咬儿咬得满头满脸的包,这个罪谁也受不了,可没有现在的条件,播种后打上除草剂,就不用动手了。

大夏天的遍地都是草,成天的除草,天天咬满头满脸浑身的包,真是受罪。

既然来了,干活都是有任务的,也就只有好好地干。

在冰天雪地里,道路都是厚厚的冰,南方人到了这里可是苦不堪言,一步一滑,第一年的寒冬腊月,张雨冰去挑水,就摔断了腿,落下跛足,从此就没有再与安平宇联系,二年后安平宇晋升了排级,张雨冰却成了拐子,在农场再也回不去了。

两个人虽然有情,张雨冰就不想连累安平宇了,一个瘸子如果嫁给一个军官,这个军官岂不被人笑话死,张雨冰很爱安平宇,可是她不能坑他,今生他们是有缘无分了,忍下了心痛,张雨冰就再也不跟安平宇联系。

安平宇给她写了多少信,她也没有回。几年后,他终于回了一封信,言明她已经在东北成家,孩子都有了。

从此后,她郁郁寡欢,身体孱弱,病魔缠身,没有等到高考恢复,她就香消玉殒了。

这就是前世的事儿,张雨冰不敢对抗母亲的安排,死后觉得太憋屈,得遇如愿系统,蔺箫来了,来给她改变命运,知道她死后很快就恢复了高考,今生怎么也不能走前世的老路,一定与父母周旋,不能再受重伤。

蔺箫替代她,怎么也不会在冰天雪地去挑水,一定要躲过那场灾难。

回到了张雨冰下乡这一年,临走就和安平宇见面,

张雨冰哪有蔺箫的胆儿和手段,她怎么能对付得了自己那个妈,让蔺箫对付就是轻而易举的。

这一年,安平宇秋后当兵走,蔺箫去见安平宇,钱桂荣知道了安平宇要去当兵,明明知道有文化的人当兵到了部队就是排长。这个时期的军官是最吃香的,可是钱桂荣还是看不上安平宇。

其实她就是抱着不让张雨冰和安平宇处对象,听说要张雨冰下乡去好换回来她的儿子,回家娶媳妇传宗接代。

如果张雨冰和安平宇定亲,下一个探亲假,安平宇会结婚,张雨冰就不能下乡了。

她是决定牺牲张雨冰换回三个孩子的幸福。

张雨冰又不是傻子,前世她的亲妈就是那样干的,她抗拒不了自己的妈,蔺箫一个做任务的跟这个人没有感情牵扯,她是会降服钱桂荣的。

安平宇问张雨冰,张雨冰都是蔺箫教好的,按照蔺箫的话说。

“雨冰,你会等我吗?等我提干,你妈就不会嫌弃我是农村人了。”安平宇对她们的相处非常的满意,他是认定了这个伴侣。

“我当然要等你的,等几年我都愿意。”张雨冰的回答坚定,郑重的决定。

“那就好,我们俩都等!”能等的就是福气。

如果前世她不是那场灾难,等十年也就云开见月明了。

相约等待,不能自行改变主意,就要坚定不移,刀山火海也能冲过去。

二人还是海誓山盟的道别一番,带兵的要走了,这样离别,张雨冰想想前世的事就是心酸,语气哽咽掩面离开。

看着离别前这样心伤的张雨冰,安平宇也是心酸得很,他的心里也是没底,如果他不能提干,三年后退伍回到农村,张母怎么会答应他们的婚事?

他心里装着事,看着别人兴高采烈的,他也没有高兴起来。

安平宇走了,张雨冰心里空落落的,怎么样能够应对那场灾难?

活了二十一岁的她,是个胆小的,不敢抗争的,在父母面前就是唯唯诺诺的,因为她上中学花了家里的钱,总是觉得理亏,任凭父母指挥。

回家后被张母大骂一顿:“你这个没有出息的甘愿堕落,倒贴,你去送人家,人家升了官也不会要你,现在你上赶着人家,以后自是让人家轻贱!”

蔺箫自是不会听那个骂的,赶紧进了系统,张雨冰就只有干挨着,一句嘴也不敢回,张母嘚嘚咕咕的骂个不停。

一个多月后,张母还是想起张雨冰送安平宇的事,想骂就骂,根本就没有一点儿忌惮,越骂越得逞,越来越上骂人的瘾,成了她的习惯,也是张雨冰再也不能上大学了,她就觉得赔大了,越想越气,越是恨这个倒霉鬼,这辈子她是有不了翻身之日了,就越是看着来气。

最重要的在只有的父母跟前,生活能不郁闷吗,一句嘴也没有敢回,父母骂你什么就是因为你有错,敢回一句嘴就是大逆不道,会让人们都说这个孩子不懂事。

总之是没有不是的父母,只有不孝的儿女。

开春的时候,张雨冰就下乡走了,进的还是前世的那个农场。

这是父母的安排,几个受益的,一个倒霉的,下乡的多了去了,谁也没有麻烦,唯独就你是个折腾的。

张雨冰很快到了东北,他们一起的下乡青年二十多人,场领导给他们安排了集体宿舍。

知青吃食堂,选了两个专门做饭的。

农场的工人干部和家属早就不吃食堂了,自己家起火。

给知青住的是大宿舍,他们家里没有做饭的,指派两个知青当厨子,这样就省了人力。

快到春耕时节农场的工人正在折腾地,打坷垃的,趟地的、平整的,干几样活计。

干劲儿都是很足的,可以用热火朝天来形容、

他们一起来的知青,都是从小娇生惯养长大的,城市的孩子没有吃过苦,从小就是读书,没有干过一天农活,卖大力气他们的受不了的。

可是到了这样的环境还是得要干下去,环境虽然艰苦,可是能吃饱就是福气,东北地广人稀,粮食还是不缺的。

是春天,天气温和起来,这个时候是不算艰苦。

读书的人乍干农活累是肯定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