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扶明 > 第843章棉花大丰收

扶明 第843章棉花大丰收

作者:话凄凉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22 21:20:36 来源:笔趣阁

七月盛夏,天气炎热,太阳烤得大地发白,树木无精打采。

正午时分,正式酷暑难耐之时,百姓本该躲在家中,树荫下避暑,可在江北的棉田里,却散布着不少白色的身影。

一望无际的绿色棉田中,朵朵白花绽放,在棉田里,带着白色遮阳斗笠,肚子前兜着大布袋的妇女,站在田垄种,不顾酷暑,一边说笑,一边采摘着棉花。

江淮棉业近百万亩棉田开始炸花,几十万江北百姓,受到雇佣,纷纷前来棉田采摘棉花。

这时,每一个妇女肚子前的布包内,都塞满了棉花,鼓鼓的布包,仿佛身怀六甲一般。

在一块十余万亩的庄园内,江淮棉业的股东,正在经理何斌的陪同下,视察着棉田。

看着庄园丰收,众人无不喜笑颜开。

赵铭坐在一群在田埂上歇息的妇女中间,同女人们拉些家常,说说笑笑,气氛融洽。

众多妇人,不少都没了丈夫,或者是些年龄大的大妈,他们看见赵铭威武不凡,面容英俊,围过来,东拉西扯的闲谈。

有大胆的大妈,还热心的想给赵铭,说个媳妇儿。

江北的青壮被清军掳走,男女比例严重失调,平常村子里不是老汉,就是半大的男娃儿,青年男子极为少见,像赵铭这样威武雄壮的汉子,几乎没有。

江南、江北的风气,都比较开放,大妈们看见赵铭,不禁春心荡漾,说着撩拨的话语。

何斌见此,不禁训斥着道:“你们这群婆娘,休息好了赶紧去采棉花,不得无礼!”

妇女们轻笑着,一哄而散,大妈临走前,还摸了赵铭结实得胸膛一下。

赵铭意犹未尽的看着欢笑着离开的妇女们,等她们进入棉田,才砸吧嘴道:“百姓的热情很高嘛!看来已经从创伤中走出来了。”

何斌道:“这些女工,除了少部分为公司长期雇佣,大部分都是临时招募而来。公司规定,每采摘一斤棉花,给半文钱。一个女工,一天能采摘一百五十斤棉花,一个月能挣两个银元,有的甚至能挣三个银元。这比码头卖力气的汉子还挣得多,她们自然热情。现在江北的妇孺老弱,都愿意帮着采摘棉花,而且不用公司派人催促,都是从早到晚,携家带口的一起采摘。”

赵铭微笑点头,“这种多劳多得的方式,确实能鼓励百姓劳动的积极性。同时也能提升效率,节约成本!”

江淮棉业,只需在农忙的时候,雇佣百姓,平时不用付月薪,成本大大降低,竞争力肯定增强。

何斌得到赵铭的肯定,内心欢喜,又介绍道:“公司采用大庄园经营的模式,统一调度种植、灌溉和采摘。每亩田的成本比江南要少三成,收成却差不多。因此,即便棉价下跌一些,公司还是有的赚,而且比江南更有竞争力。”

江南的土地,掌握在各家各户手中,无法实现成片的统一种植,土地成本也高,无法像江北一样,施行大庄园种植。

赵铭微微颔首,“江北人口相对较少,而土地众多,适合推广大庄园和农场。而江南人口众多,人均地少,则适合进行棉纺丝织,开办工坊。今后,江南江北,相辅相成,必然更加繁荣。”

众人听了赵铭的话,不禁都信心实足,仿佛已经看到了江淮棉业,控制整个江北的棉花种植。

不过这并不容易,因为已经有不少眼红江淮棉业股票,又买不到股票的绅商入场,他们也入手了不少土地,开始进行大庄园种植。

这时,一名徽商不禁问道:“何经理,那公司今年预计能收多少棉花?”

何斌微笑道:“今岁第一次大面积种植,许多地方还有不足,不过今岁日照充足,应该能收一千万斤左右。”

今年江北向往常一样,降水不多,要是种水稻,收成肯定不理想,但是种棉,却获得了丰收。

旁边立时有人开始算账,“去岁一斤是六分,也就是六十文,那岂不是能卖六百万银元。”

股东们一下沸腾了,没卖股票的不禁暗自庆幸,幸好股票没抛。

这样的业绩,现在每股三十两只是起步,涨到一百两也不是梦。

有些忍不住,买了一些股票的股东,则后悔不已,恨不得抽自己一个大嘴巴子。

赵铭却提醒道:“帐不能这么算。今岁江淮棉业大丰收,如此多的棉花涌入市场,棉价肯定会有所下跌。”

一名微胖的徽商股东道:“那也降不了多少。一匹布三丈二尺,阔一尺八寸,需棉约三斤。而仅松江一府,一年就产棉布三千万匹,需要耗棉九千万斤,而松江一府,产棉不到三千万斤,缺口极大。这几年,松江的棉布生产,每年都还在往上增长,还需要从海外和河南购买棉花,棉价也每年一涨。咱们的江北距离江南近,有成本优势,最多跌到四十文,不会再少了。”

棉纺织和丝织业赚钱,徽商早想插手,所以对整个江南的棉纺织业,都进行了摸底。

说话的徽商,乃是徽州歙县吴氏大贾吴崇德,不少股东在股票涨得三十两的时候,就已经卖了,可是他却不仅不卖,反而吃进了不少,一个人就得了一万股。

赵铭看着眼前胖子,没想到他比自己了解还深,不禁记下他的名字。

赵铭微笑道:“如此剩好。这次江淮棉业,朝廷和大家都赚了。不久之后,朝廷还将设立,两淮盐业和两淮矿业,诸位也要踊跃认购啊!”

吴崇德道:“殿下赏饭吃,小人定然踊跃认购,争取拿到原始股!”

赵铭微微颔首,颇为满意,“好!朝廷不会让你们吃亏滴!”

虽说大明朝的建立者,明太祖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但是却没能压制住商业的发展。

到明朝末年,大明境内,已经形成了几大商帮。

有通过输粮换引,东布西销的陕商。有从事口外贸易,玩银钱汇兑的晋商,有从事粮食贸易,转运楚赣米粮的江右商帮,有从事纺织和海贸的浙商,有海上走私的闽商,还有行遍天下,贩盐贩货的徽商。

此前,赵铭能够崛起,主要是有江浙绅商的支持,而赵铭也投桃报李,给于了江浙商人很多便利。

不过,随着赵铭进驻南京,从割据势力,便为中央统治者,需要制衡各方,加强中央,不能满足江浙绅商的进一步要求,两者之间,便出现了一丝裂痕。

赵铭为了防着江浙绅商,变成东林利益集团,便有意扶持其它商帮,来与之制衡。

这便让不少江浙绅商,开始对赵铭不满。

苏州,江浙会馆,浙商大本营。

王铎、赵一龙等士绅聚集在一起,一个个皆脸色不善。

“棉价跌了!阿拉至少少赚十万两!”一名士绅垮着脸道。

赵一龙损失也很大,不禁看向王铎,“王兄得想个法子,挽回损失啊!”

……

(求推荐,订阅,月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