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扶明 > 第453章组建幕府

扶明 第453章组建幕府

作者:话凄凉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22 21:20:36 来源:笔趣阁

大明朝有科举选官的制度,不过东海镇不要朝廷任命的官员,傅上瑞以及朝廷提拔的官员,都随着使者一起,离开江东,去了湖广。

这样一来,科举制度,对于东海镇而言,不仅不能选才,还会使得东海的士子和人才,通过科举考试,被朝廷选走。

因此,钱谦益提出,通过选拔幕僚,来储备人才,立时就得到了赵铭的支持。

如此一来,选拔幕僚便等于朝廷举办的会试和殿试,而幕府则成了培养官员的翰林院。

现在东海镇的制度,已经确定,就差一套选拔官员的手段,持续为东海镇的行政体系,输送人才。

赵铭忍不住称赞,老钱真是鬼才。

这样一来,选拔幕僚的考试,等于是同朝廷的会试进行竞争。

这便需要一些规矩,首先赵铭要保证入幕的士子,能够做官,而这次能够有那么多文人士子,前来应募,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赵铭幕府内的幕僚,出任了苏松常各州府的知府和知县。

这些幕僚有的只是举人功名,有的才是贡生,但却被赵铭推荐为从四品知府、七品县令,等于是一步登天。

要知道,许多考中进士的士子,在京中一待几年,也谋不到一个差事,补不到一个缺。

儒家思想讲读书是为了齐家平天下,可是绝大多数读书人,其实只是读了儒家的书,但并不是儒家所说的君子和儒学门徒,他们只是利用儒家,来做官,来考功名,为的是自己金榜提名,改变命运,并非为了什么天下,绝大多数都是伪君子,伪儒士。

因此,能不能做官,便是选幕考试,能否与朝廷会试竞争的关键。

如果不能做官,估计没多少人,愿意来给赵铭做幕僚。

这次是右都督府二十多名幕僚,一起出任苏松常各州县的官位,给赵铭做了一个极好的广告。

其次,幕府也不是什么人都收,乡试考试还是要办,所以要参加选幕考试,必须是通过乡试,获得举人功名才行,并且不限于东海镇的举人参与,天下的举人都可以来考。

当然这一次就算了,只要来应募的,进士、举人、生员一起考,以后便形成规矩,应募者必须获得举人功名。

一名士子要在隆武朝做官,原来的途径是,先在县里考生员,再在省里考举人,最后去京师考进士,然后便等着安排做官。

现在赵铭等于多开了一条路,前面还是一样,先考生员,再考举人,只是这个时候,除去了京师考进士外,还可以去东海总督衙门考幕员,进入幕府后,再等待分配官位。

因为乡试是在地方考,赵铭还可以在乡试时,便取一些思想上偏向与国社党主张的人为举人,而这些人去朝廷考进士,多半是考不上,最后只能回来考幕员,便能避免东海镇的人才,被朝廷吸引过去。

当下赵铭决定采纳钱谦益的建议,并委任钱谦益为幕府首席书记,主持选拔幕僚的考试。

钱谦益年近七十,没多久好活,整不出什么幺蛾子,赵铭很放心的将考试的事情交给了他。

十二月初,近千名士子,前来苏州参与选幕考试,最后总督衙门录取了五十人,做为幕府幕僚,另外赵铭还招募了国社党社员十五人入幕,组成幕府。

这些人入幕后,分为三类,一类为幕府书记,入议事堂,共计七人,以钱谦益为首,主要是国社党社员,帮助赵铭处理事务,给出意见,然后交给赵铭决断,一类,为幕府参议,赵铭决断后,帮助赵铭起草文书,送交东海三司执行,最后一类为幕府纪委,可以监督地方官员,禀报不法之事。

至此,东海镇的行政制度和选官、监督制度,初具轮廓,已经足够眼下东海镇的运行。

在钱谦益为赵铭搭建幕府之时,赵铭并未留在苏州,而是来到上海。

此时,经过一年多的建设,黄浦江已经疏通,码头和仓库建造完成,上海已经具备了开埠的条件。

不过赵铭来此,并非是为了开埠,而是要做令一件大事情。

据赵铭收到的情报,多尔衮徐以晋商,专营两淮盐业,从晋商手中,得到了一大笔白银。

据马尼拉的大明商人,还有大员的内线传回的消息,西班牙人在马尼拉的铸炮厂和荷兰人在大员的工厂,都加大了生产,抓捕了大批奴隶,开矿冶炼,几艘从巴达维亚来的商船,也都是装着火药和铜块。

在日本的东海镇商人,也发现荷兰和西班牙的商船,将货物出售到日本之后,从日本大肆收购铜矿、铜块。

这些消息,都预示着满清,正从荷兰和西班牙人的手中购买枪炮。

这让赵铭十分的不满,他本意是要赶走荷兰和西班牙人,因为相比而言,赵铭现在肯定是灭不掉满清,无法将清军击败,但是台湾荷兰人只有两千多人,吕宋的西班牙人也只有两三千,东海镇完全有能力击败他们。

如果赵铭与满清开战,西班牙人和荷兰人不断从背后给满清输送武器,甚至在关键时刻背刺,会令东海镇十分被动。

只是赵铭虽然能将他们赶走,却无法将他们彻底击败,并且在海上贸易中,华兴公司目前主要是提供货源,没有实力将货物,运到莫卧儿、萨珊、奥斯曼、以及东非去售卖。

此时远洋贸易的运输,完全是掌握在荷兰人的手中。

这便让赵铭明知道,荷兰人与满清勾结,为满清制造武器,却不敢贸然将荷兰人赶出台湾。

因为如果与荷兰人开战,华兴公司的货物,就无法远销海外,而华兴公司又没有能力,自己组织船队,将货物运出去售卖。

届时,只有日本、朝鲜、安南少数几个市场,便会限制江东民间资本和华兴公司的发展。

为此,赵铭决定组织一支颇为旁大的船队,装满货物后,进行一次远洋航行,目标是重走三宝太监之路,再下西洋,令船队至少要到达东非沿岸。

要做到这一点本来是很难,但是得意于何斌与揆一,他们从荷兰东印度公司拿到了荷兰人的航海图,有了航海图,赵铭才下定决心,再下西洋。

至于为何不是横穿太平洋,抵达美洲,而是选择走郑和的老路,则是出于利益的考虑。

此时世界上比较富裕的地区是中国、印度和奥斯曼土耳其,华兴公司的货物,只有在这些地方才卖得出去,美洲西岸还都是原始部落,那里更加适合殖民和拓殖,而不是商业贸易。

(感谢大家的支持,求月票,推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