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秦时之七剑传人 > 第七百四十二章 师徒谈话(三)

秦时之七剑传人 第七百四十二章 师徒谈话(三)

作者:未闻墨卿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11-22 20:00:03 来源:笔趣阁

古寻所说话中的道理,扶苏都能听明白,但是一下子全涌入他的小脑袋瓜里,去让他分外混乱,有些理不清什么是什么。

“老师,照你这样说,还是法家之治更为重要吗?”

“呼……”古寻见扶苏一副绕迷糊的样子,不由失笑摇了摇头,然后抿了口茶润了润嗓子。

百家争鸣,各行其道,既有他的好处,也有他的坏处。

思想理念上,尽管百家各派可谓百花齐放,各有所长,然而实际使用起来,却只能是非此即彼,而不能集各家之所长。

一方面这是受数百年来根深蒂固的观念所影响,能且只能选择一家,就像扶苏的想法一样,他的念头永远是做出唯一选择。

而另一方面,这也是诸侯纷争的天下大势所造就的必然。

诸侯各国拥有选择自己崇尚的治国理念的权力,而诸子百家也同样拥有选择自己钟意的国家的权力。

通俗点说就是……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但这种选择的权力,根本上就是天下大势的伴生物,当大势改变之时,它也自然而然地就要变了。

“我刚才说了,无论儒墨法道,亦或是其他诸子各派,归根到底都是为臣之道,而非为君之道。”

“扶苏,尽管你还年少,但我想你对你父王的野望应该也有所了解。”

“周失其鹿,天下共逐之,纷纷扰扰五百载,这天下也到了再度归一的时候。”

“如今山东六国,积弊疲弱,主庸臣佞,而你父王奋秦国六世之余烈,势必能澄清玉宇,再造乾坤。”

“所以,最后落到你手里的,不是这八百里秦川,而是纵横数千里的华夏大地,一个统一的,完整的王朝。”

“这,也是我之所以要和你说这些的原因所在。”

“老师,我……”扶苏有些失神,略显无意识的呢喃了一句。

知子莫若父,反过来说也可以成立。

扶苏对自己父王的雄心壮志,当然有所察觉,但是对于如今的他而言,天下一统……还只是个词汇。

他并不能真正的理解那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世界,那时的秦国又会是一个怎样的国家,自然也无从理解,古寻这句话的的含义。

“呵呵……不理解没关系,听我给你解释。”古寻温和的笑笑,安抚了一下自己学生躁乱的内心。

“天下一统,七国尽归一王,届时你登上王位,治下的就不再只是关中百姓,还有三晋,荆楚,齐鲁,燕赵,甚至更多更远的地方百姓。”

“不同的地区,就有着不同的风俗,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习性,不同的思想等等……如此情况下,徒以一法治之,你觉得能行得通吗?”

没怎么思考,扶苏下意识的就想摇头,但紧接着却迟疑的点了点头,“老师,七国固然各异,但是百姓的需求,不应该大同小异吗?”

“既然我秦国之法,可以令关中百万子民安身,那加上山东六国不也一样吗?”

古寻含笑摇头道,“我刚才说过,思想理念不是一加一就得二那么简单。”

“这治民一道,说来也是如此,并不是简单的测算题,加在一起就可以的。”

“法家之道,强国,却不富民,它在根本上是加强君主的统治能力,将国家的力量更集中的汇聚到一人手中,于百姓而言,它好,却又不够好。”

“事实上,秦国是天下七国中最强的国家,但是秦人却并非是七国百姓中,最富足的百姓。”

“只不过对于小民而言,秦国之治,至少能够让他们免于朝不保夕的战乱,不至于国破山河在。”

“当仅仅只是活下去就成了一种奢望的时候,严刑峻法也好,不通人情也好,徭役赋税也好,都是可以接受的小缺点了。”

“这你明白吗?”

扶苏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学生大致能够领会。”

当然,扶苏只是隐约有些明白而已,作为长于深宫的秦国公子而言,古寻话中有关百姓之苦难的地方,他终究是没有直观的感受的。

“当天下统一,战乱休止的时候,本性酷烈顽固的法家的弊端,也会就此显露,造成诸多隐患。”

“那……法家不行,改用儒家之治呢?”扶苏问道。

古寻一耸肩,“儒家空谈过甚,一味强调礼法仁义,纯以人性治国,弊病同样不少。”

接着不等扶苏再问,古寻又把道墨两家也一并说了,“墨家讲究知行合一,不依书本,更重经验,这想法很好,可惜如此做派,想要培养一个真正合格的墨者,难度过大,况且兼爱非攻的思想也过度理想了。”

“至于道家……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道家学说可以说是泛用性最广的一派理念,不过足以安民,却又不足以强国,除非恢复到古时的小国寡民,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境况,否则局限性同样严重。”

扶苏无法理解的惊讶道,“可这……这样一来的话,岂不是无从治国了吗?”

“不不不。”古寻抬起一根手指晃了晃,“治国之方,就在其中。”

“我说过,你需要知道的不是是什么,而是为什么。”

“为什么法家之说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发挥更好的作用,为什么儒家理念在另一种情况又强于法家了。”

“因时制宜,因物制宜,因事制宜,因地制宜,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以求的最好的结果,这就是为君之道。”

“臣者治国,而君者治臣。”

“伱需要做的,是做出准确的判断,并选择出最合适的人选去解决问题,而不是自己想办法解决。”

“这……”道理扶苏懂,虽然此前他从没想过这么做,不过听起来就很合理。

问题是怎么操作呢?

百年以来,秦国素来以法治国,是七国间法家势力最强的地方,所以儒墨道三家的领袖高人,甚至连秦王的面都懒得见,除非秦王本身表露出了改弦易辙的意思。

儒墨法道,诸子各派不可并存这是公理,从未例外。

“老师,这种方法根本不可能达成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