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宋将门 > 第830章 儿子最多的人

大宋将门 第830章 儿子最多的人

作者:青史尽成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22 00:10:33 来源:笔趣阁

王宁安语重心长,安慰可怜的章敦,“子厚啊,多子多福,你知道有多少人盼着能像你一样,无数倭女环绕,大享齐人之福啊!开枝散叶,光大家族,这是好事,真是好事!”

章敦哭得更稀里哗啦了,“师父,你老人家要是愿意,估计会有上万个倭女送上门来,要不你辛苦一下?”

瞬间,王宁安就把脸沉下来了,他大拍桌子,切齿道:“章子厚,一句话,你去不去?三条腿的蛤蟆没有,两条腿的大活人有的是,你不去,我就让吕吉甫去,或者曾布,韩宗武,我有的是人选!”

“去,我去!”

章敦真是怕了,这么好的立功机会,他怎么可能放过。

“师父,弟子能不能提一个请求?”

“可以。”王宁安很大方,“你是要人,还是要钱?”

“我什么都不要,我就想知道,师父如何知道倭国的事情?”

王宁安眨了眨眼睛,笑道:“这没什么难的,每年我们和倭国往来商船,交流还是很频密的。”

章敦将信将疑,“这么说,师父是特意打听弟子的事情了?”

“那倒没有,我是听子瞻说的。”

“苏大嘴巴!”

章敦瞬间就炸了,他咬碎了牙齿,想想也就是他,嘴巴奇大,一点遮拦没有,什么事情都打听,什么话都敢说!

姓苏的,咱们没完!

“那啥,子厚啊,也不是子瞻的事情,他是听陈慥说的。”

“陈慥?”

“对,就是柳月娥的男人!”

不得不说,河东狮的名头太大,陈慥只能屈居媳妇之后了。

“柳月娥是柳老爷子最喜欢的孙女,又是柳羽的姐姐,你和柳羽一起去的,这事瞒不过的。”

章敦的眉头抽动了两下,他抱拳拱手,一转身就走,王宁安默默闭上了眼睛,心里暗说子瞻啊,可别怪姐夫,我也是没办法啊!

如果苏轼在这,看到王宁安那一副欠揍的表情,保证能气疯了。

当然了,苏轼是没这个运气了,他被章敦逮到,揍得三天下不了床,就连陈慥都跟着倒霉。

不过大苏也不是盖的,你章敦能打,可我能写!

苏轼趴在床上,就写了一篇《章子厚东游记》,这篇写完之后,竟然洛阳纸贵,大受欢迎,苏轼继续努力,不断扩充,愣是写出了世上第一部文人独立创作的章回体小说,总计100万字,写的是文采飞扬,曲折离奇,一时间成为无数文人的枕边书。

章敦也光荣取代了西门大官人,成了天下第一的风流人物。

也正是因为这事,闹得章敦和苏轼跟一对公鸡似的,见面就掐,绝不留情,成了嘉佑学子当中,有名的冤家对头。

抛开这些破烂事,章敦也的确觉得该对倭国下手了。

哪怕没有饥荒的压力,他也准备请示老师。

从西域回来,章敦就被派到了幽州。

这些年来,幽州算是王宁安的大本营,老爹亲自坐镇,整个长城一线,王家的武士足有8万人之多,非常精良。加上各地的驻军,还有水师,朝廷可动用的力量超过了三十万。还有渤海国充当仆从,坐拥这么强大的力量,不弄出点动静,实在是太可惜了。

章敦给王宁安的建议,要玩就玩大的。

怎么弄大?

就是要把所有势力都牵扯进去。

怂恿倭国攻击高丽,这是一步妙棋,但是下一步呢,就要让渤海国介入,去夹击高丽。

高丽一直是中原的藩属,只是由于辽国兴起,高丽和中原的陆地连结隔开了,虽然高丽还是大宋的藩属,但是密切程度,远不如辽国,而且他们每年送给大宋的贡品,只有辽国的十分之一,而且还在不断递减。

曾经有大臣提议,要攻击高丽,给他们一点教训。

可是赵大叔认为跨海攻击太困难了,而且一旦交战之后,死伤的还是普通百姓,没法惩治真正的罪魁祸首,所以这事情就作罢了。

但是仇口还在!

王宁安手下都是睚眦必报的人,有机会不狠狠报复,简直对不起老天爷!

章敦认为,高丽是辽国的侧翼,如果高丽失去了,辽国就面临大宋三个方面的围攻,东边高丽,中间渤海,西边大宋。

哪怕辽国有天大的本事,也承受不起,所以无论如何,他们也要保住高丽。

这就叫攻其必救!

契丹出兵之后,就可以把高丽半岛变成一个战场,不断消耗所有国家的力量,等到所有人都打得精疲力尽,民穷财尽的时候,大宋再出兵,收拾残局,把该拿下的地方,全都纳入版图。

王宁安看完这份建议,也是大喜过望,这简直就是一场世界大战啊!

好小子,有前途!

章敦和吕惠卿都是王宁安最出色的学生,但是这俩人也各有长处,章敦胜在眼光长远,大局观极好,而吕惠卿精于算计,擅长内政,也擅长阴谋诡计,让章敦负责倭国的事情,可以说是人尽其才。

王宁安大笔一挥,立刻以政事堂的名义,下达命令,章敦擢升为侍读学士,兵部郎中,赐紫金鱼袋,担任回访倭国的正使,同时柳羽被任命为随军武官,兼任副使之职。

这哥俩面面相觑,再次开启了出使倭国之旅。

立在宽阔的甲板上,迎着海风,柳羽正在做一套奇怪的动作。

“我说,你这是干什么呢?”

柳羽擦了擦脸上的汗,低声道:“子厚,这是我和佛印大师淘换来的宝贝,听说是从天竺那边传来的,能强身健体,固本培元,延年益寿,金枪……”

“你给我闭嘴!”

霎时间,章敦的脸色就变了,黑得跟锅底似的。

“我们这次是奉了皇命,是代表上国,不是去卖身!”章敦切齿咬牙,“这回倭国人要还敢那么对待老子,老子就让大船开炮,轰平了倭国,你信不信?”

“信,信!”

柳羽头一次见到章敦这么凶,显然,上次的阴影实在是太强大了。

“子厚兄,咱们毕竟是出使,不是出兵,人家送女人上门,你还能打人家啊?太没有道理了,所以啊,我劝你还是练练,没准能用得上!”

说完之后,也不理会要抓狂的章敦,柳羽撒腿就跑。

……

经过不算漫长的航行,超过一百艘大船组成的舰队,进入了倭国外海,他们的目的地是平安京。

这一路上,经常能碰到大宋的商船,其中很多都隶属于王家的船队,规模宏大,很是惊人。

船上除了金银,硫磺,木材等传统商品之外,居然还有许多奴隶。

章敦派人打听之后,才知道原来倭国刚刚经历了九年的战乱,打的是乱七八糟,狼狈不堪。随着战争结束,有很多俘虏,也有很多失业的武士。

大宋的商人就花费一点代价,购买俘虏,雇佣武士,充当奴隶,把他们贩运到大宋,去替大宋开荒,或者是卖给渤海国,帮着渤海国打仗。

走一趟,往往有几万贯的利润,这些海商一个个脑满肠肥,富得流油。

章敦和柳羽都大开眼界,原来商人早就走在了朝廷的前面,既然商人能办到的事情,他们拥有大宋的支持,没有理由不成!

两个人越发信心十足。

稍微梳理一下倭国的历史,其实他们进入封建时代,非常晚,也非常落后。

倭国的文化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个是从唐朝学来的儒家治国之道,一个是大乘佛教,二者构成了倭国文化的基因。

在大化改新之后,倭国也建立起一套类似唐朝的制度。

不过想要学习唐朝,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倭国地域狭小,财力有限,根本无法形成强大的中枢,也不足以支撑完善的官僚体系,更没有强有力的军队。

而且令人奇怪的是,倭国学了很多东西,却没有学科举,下层人物没有办法通过考试改变命运,晋升到上层社会。

因此整个国家的官僚选拔,还是靠着血缘和家臣的那一套。

没有科举,也就没法新陈代谢,更没法抑制地方氏族的力量,因此倭国的在学了大唐一段时间之后,就弊端丛生,问题一堆,难以维系。

倭国的经验,也在证明一个道理,如果没有经济基础,只是学了一个上层建筑,结果必然是似是而非,很快就会土崩瓦解。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摄关政治的出现。

因为氏族势力膨胀,土地投献成风,地方的庄园越来越大,朝廷陷入财政危机,征收不到足够的赋税。

皇权衰败,倭王令不出宫廷。

以藤原氏为代表的贵族官僚,通过联姻,成为外戚,倭王年幼的时候,担任摄政,等到倭王成年,则交还权力,出任关白。

而实际上,倭王已经被架空了,总揽大权的藤原氏又迅速腐化堕落,难以维系国政,地方叛乱不断,朝廷的军队已经无力镇压。

只能依靠地方势力,地方的氏族武装也迅速增强,争斗不断。

刚刚结束的长达九年的战役,是源氏和安倍氏之间的一场大战,以源氏获胜,安倍氏败亡而告终。

战斗中,双方动员了上万的兵力参战,这点数字,放在大宋,就是个边境冲突的规模,但是放在了倭国,那可是了不得的大事情,足以撼动国本了。

这不,源氏虽然替朝廷打赢了战争,但是并没有捞到多少好处,相反,最后参战的清原氏凭借兵强马壮,吞并了安倍氏的地盘,实力大增,随时都有再次叛变的危险。

就在这个当口,大宋的回访使团,来到了倭国,而且正副两位使者,还是曾经造访过倭国的章敦和柳羽。

源氏的族长,源赖义亲自到码头迎接大宋的使者。

在庞大的欢迎队伍当中,有一群稚嫩的面庞,非常引人注意。他们虽然年纪很小,但是骨骼挺拔,一对笔直的大长腿,和周围那些罗圈腿形成鲜明的对比。

稍微数一数,差不多有两三百个的样子。

在这一刻,章敦的脸是绿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