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宋将门 > 第495章 醉翁有麻烦了

大宋将门 第495章 醉翁有麻烦了

作者:青史尽成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22 00:10:33 来源:笔趣阁

根据王宁安的观察,理学兴起不是没有原因的,至少有两点很重要,其一是大宋对外战争不断失败,不但无力开疆拓土,还要奉献岁币,百般耻辱加身,又无力改变,只能转过头折腾自己人,进而陷入内斗之中。

这就像小孩子一样,在外面很窝囊,打架总是输,他就会在家里闹,和父母长辈吼……逻辑是一样的。

还有一点,那就是王安石的变法,的确是带来了空前的混乱,整个朝廷分成两派,疯狂厮杀,士大夫手段尽出,斗一个天昏地暗。人们开始疯狂排斥改变。

而此时金国乘势崛起,把大宋打了一个稀里哗啦,皇帝都被抓走了。

如此一来,对外不行,变法革新不成……社会环境如此,自然造就了对外封锁,对内保守的理学大行其道。

士大夫们不再关心外面的世界,反而精心耕作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从圣贤之道里面寻求慰藉和归属……

王宁安相信环境造就人,而国势也影响国民的心态。

他花了8年时光,恢复幽州,消除岁币之耻,理学大兴的一个条件已经消失了,如果再能成功革新,避免陷入疯狂的内斗,另一个条件也就消失了。

理学注定要扫入历史的灰烬。

剩下的就是检讨儒学,修正儒学,让这门学问变得有用起来。

孔老夫子已经死去了一千多年,他究竟说了什么,他的想法又是什么,谁也不能百分之一百肯定,我说的就是对的。

就像小太子遇到的问题,孔子说要交友无不如己者,可以像文彦博那么解释,也可以像小太子那么想,甚至还有别的解释。

不过这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其中一种想法,一统天下,不准别的想法存在,谁敢不听,就要打板子,这就过分了。

更明显的例子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随你怎么断句,主流的意见,就是一致认为,要让老百姓蠢一点,笨一点,才好统治。

王宁安还是相信儒家学说主体是好的,孔老夫子也不是个坏心眼的家伙。

问题是如何阐释儒学。

王宁安觉得至少要有两个限制,首先,儒学是修身立德的学问,能正人心,除邪念,让人人向善,有道德,讲良知。

这都是好的,但儒学不是包罗万象,不是什么都涵盖其中,不是修成了圣人,便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靠着半部论语治天下,那是做梦!

论语中的道理是能拿来治国,但是,必须有丰富的经验阅历,懂得更多的知识……赵普凭什么说这句话,他的确读书不多,可是赵普是小吏出身,在地方上摸爬滚打,十足的老油条,被赵匡胤发现提拔,一路辅佐,建立大宋,有丰厚的积淀,他才有那个豪气!

说白了,赵普就像是有三百年内功的绝高手,给他一套少林长拳,都能打遍天下。别人呢?躲在书房里,光知道苦读书,别说半部论语,就算给他一百部,一万部,也一样没有用!

王宁安认为要改革的第一点,就是限定儒学的作用,约束儒学的范围……不是学好了孔孟之道,就天下无敌了,打仗要去学军事,理财要去学算术,治河要学工程,经商要学管理经营之道,航海要懂水文……

儒学为本,其他学问为用!

两者并重,不可偏废。

这样就给了其他学问的生存空间,不至于遍地都是无用的迂腐书生。

至于第二点,则是要留出改错的余地……任何学说都不会完美无缺,适用千古。事实上,儒学能用两千年,已经算是奇葩了。

有太多的学说,用不了几十年,便问题一大堆,漏洞百出,最明显的就是经济学,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没有预测准过,听他们胡说八道,还不如抽签算卦来的可靠。

历代儒者,为了自抬身价,就拼命美化孔老夫子,从颜渊开始,便吹嘘孔老夫子“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好么,都成了幽灵了,前后乱飞。以后历代读书人,更是疯狂夸赞孔夫子,把他当成万世师表,至圣先师,似乎只要得到了老夫子的真传,就能治国平天下。

可是别忘了,孔老夫子是什么人?

不过是一个落魄的贵族,到处兜售治国之道,没人肯用,说句不客气的,他也是个失败者!至少是没有实现理想。

跟着成功者学,不敢说一定成功,但是照着失败者学,那希望就更渺茫了……其实汉唐的皇帝都懂得这个道理,他们奉行外儒内法,以儒家为包装纸,以法家为内核。

问题是到了大宋,士人集团一家独大,没有了其他声音,久而久之,自然就被儒家洗脑了。

这是典型撒谎多了,把自己骗了,就好像欧洲的那些圣母们,用爱去感化一切,你有炸弹,我有爱和原谅!

所以——难民还是他们自己留着玩吧,谁知道里面有多少奇奇怪怪的东西,而且圣母的另一面就是魔鬼,万一趁机塞进来一些坏家伙,哪怕只有百分之一,也能闹得天翻地覆,不可收拾……

王宁安没有什么保留,把自己的想法和赵祯说了。

赵祯更是很快就接受了。

其实这两条早就在做了。

六艺学堂,纳入了武学、算学、商学、天文、水利、医学……这不就是王宁安说的,儒学为体,百家为用马!

至于第二条,王宁安提倡兼容并蓄和知行合一,也切中要害。儒学不应该是一门食古不化的学问,而应该是开放的,兼容的,能不断升级的……

说穿了,就是以六艺的理念,推广全国,重塑儒学的根基,重新梳理包装,让这门古老的学问焕发新生机!

赵祯很欣赏王宁安做事的态度,其实这小子表面上激进,但是骨子里是很保守和稳健的一个人。

儒家问题不少,可是他没有贸然全盘推翻,而是采用修正改良的态度,让赵祯很安心,也很放心。

“王卿,你以为谁能挑起重任,改革儒学呢?”

王宁安笑道:“臣最多能敲敲边鼓,提出点想法,要改革千年儒学,非大儒不可!臣以为,应当让范相公和醉翁挑头,他们是最合适的人选!”

范仲淹这些年也一直在著书立说,笔耕不辍。

老范本身就很务实,又深受王宁安的影响,加上创办六艺学堂,他的思想和王宁安很相近,而且江湖地位足够高,不管是文坛,还是朝堂,都不能小觑范仲淹。

至于欧阳修,文坛盟主,自然不用说了。

近几年,欧阳修也颇做了一些事情。

比如河北赈灾,比如治理幽州,他已经不单纯靠着文学起家,是名副其实的干吏。当然了,欧阳修本身能力还是比不了那些重臣的,还要靠着王宁安打下来的基础,但不管怎么说,让这两位站出来,绝对能和那些传统的腐儒唱对台戏,甚至战而胜之!

提到了欧阳修,赵祯突然想了起来。

“没错,是该让醉翁进京了,马上就要科举,这一科唯有醉翁能扛下来!”

王宁安心中一动,嘉佑二年,欧阳修……显然,千年科举史上,最强的一科就要横空出世了……想到这里,王宁安甚至有些激动。

不管是二苏,曾布,吕惠卿,还是程颐程颢,这些人都受到了王宁安的影响,有人正面,有人是负面的,但毫无疑问,他们全都升了级,点亮了许多新技能。

想想吧,一群开了挂的妖孽,未来会有多精彩!

难怪王宁安都要激动呢!

嘉佑二年,正好就拿这一科,作为向传统腐儒开战的第一枪!

只要六艺学堂的学子成绩好,考出了水平,天下人就会对六艺趋之若鹜,打响了招牌,自然有无数人投靠过来。

王宁安的心中渐渐有了一个全盘的计划,他迫不得已从宫里出来,立刻告诉所有的门人学生,让他们做好应考的准备,拿出十二分的本事,一定要考好这一科!

官场上从来没有秘密可言,龙昌期在皇帝面前丢了面子,赵祯随后召见了王宁安,又下旨调欧阳修进京。

连番动作,聪明人自然能嗅得出味道,皇帝这是要搞事情!

欧阳修是六艺第一任山长,之前几次六艺学生大放异彩,许多人身上都有功勋,如果这一次科举再有所斩获,天下第一书院,非六艺学堂莫属。

而靠着育才有功,欧阳修绝对能杀进政事堂,眼下的朝局只怕就要彻底扭转,文彦博很糟心,可惜,他没有更好的办法阻止。

当然,不是文彦博智慧不够,坏水不足,而是旁边还有个王宁安呢,他敢出手使坏,王宁安报复起来,能把他的祖坟都给刨了。

只是文彦博偃旗息鼓,不代表别人就放弃了,一驾奢华的马车,从江南烟雨之地,到了西京神都,从马车上下来一个人,他叫钱暧,祖上就是吴越国王钱氏一脉。

赵钱孙李,他们家排第二,仅次于老赵家,显赫到了极点!很不幸,钱暧和欧阳修,还是老冤家!醉翁有麻烦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