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宋将门 > 第461章 不死世家

大宋将门 第461章 不死世家

作者:青史尽成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22 00:10:33 来源:笔趣阁

朝堂之上,君臣同心的事情不多,可是一旦做到了,那么执行能力之强,绝对是恐怖的。

包黑子当上三司使之后,他早就想动盐法,这个念头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包拯记得,他小时候,食盐一斤不过12文,最多16文,可是到了近些年,食盐价格超过了30文,翻了一倍不止。

如果说加更增加了,质量变好了也还说得过去,可是现在的盐,是越来越差,里面都是沙土杂草,粗粝无比。

稍微讲究一些的人家都吃池盐,或者井盐,而一斤上好的井盐能卖到500文以上,普通百姓是无福品尝的。

短短二三十年,盐价暴涨,质量却垮了,毛病出在哪呢?

包拯看来,就是朝廷废除了专卖专营的制度。

以往所有食盐的生产和销售都是朝廷负责,其中贪墨很多,浪费极大,弊端丛生,许多有“见识”的官员就主张交给商人,让他们负责运销,朝廷只管收税,既简便,又能让百姓得利。

年轻的赵祯听信了这帮人的忽悠,果然放开了食盐,盐税倒是从1200万贯涨到了1800万贯,看起来是有些成效的,大臣们也都拿成效忽悠搪塞皇帝,可他们不愿意说的是,盐价暴涨近两倍,真正的大头儿,可以说八成以上的利润落到了盐商的口袋里,渐渐的,百姓吃盐都变成了奢望!

原来所谓的利国利民,根本成了一个笑话,只是有利于商人。

许多人也觉察到这个问题,或是不敢说,或是说了也没用,一大帮被盐商喂得饱饱的官吏拼命护航。

朝廷想要调整盐税,他们就说增加商人负担,最终会害了百姓,往往不了了之……如果不是涉及到了西夏,涉及到了国策,还是动不了食盐这一块。

但是既然撕开了口子,把弊端都展现出来,那就没有客气了。

包拯果断采取行动,盐商不是不卖盐了吗!

那好,你们就永远别买了!

包黑子直接封了八家最大的盐铺,并且贴出告示,晓谕百姓,秦凤路等地以粮换盐,在洛阳依旧有效,可以用粮食换青盐,也可以折算成铜子,一斤粳米折7文钱,换句话说,14文钱就能买一斤青盐。

比起现在的盐价,又便宜了一大截。

包拯先调来了5000石,由于货源还不充裕,只能采取限购的措施,一家只能买3斤,可即便如此,也大大缓解了缺盐的窘境,老百姓是欢欣鼓舞,非常喜悦。

洛阳由包拯主持,那边司马光已经和西夏联系,准备扩大进口青盐。

两记重拳打出,洛阳的情况瞬间安稳下来。

区区盐商,也想逆天!真是不知死活吗!

许多人都以为这场食盐的较量已经结束了,毕竟双方的实力差距悬殊,陛下和诸位相公又是如此坚持,包拯和司马光都是干吏,已经是板上钉钉,还有人能翻盘吗?

……

“还以为王宁安多厉害呢!也不过如此!”

一个中年人,衣着考究,手里不停盘着一块润如羊脂的美玉,眉宇直接,透着贵气和高傲。在他的面前,刘几和席汝言就仿佛是两个奴才一般,战战兢兢,局促不安。

刘几先开口道:“崔公子,我等无能,没能挡住朝廷倒行逆施,惭愧,惭愧!”

这位崔公子呵呵一笑,“不碍的,你们挡不住的,知道为什么吗?”

席汝言急忙道:“请公子赐教。”

“嗯,不妨告诉你们,文彦博那个老货虽然不动声色,可是他的儿子却是上蹿下跳,找了不少人。”

“哦?”席汝言惊道:“莫非文彦博和王宁安早有勾结,那她们打算干什么?”

崔公子呵呵一笑,“文及甫自以为做事机密,可西北的事情,有瞒得了我们崔家的吗?他们想的是收商税!”

“什么?”

刘几和席汝言都吓得站了起来,前面已经提到过大宋的商税问题,就不多说了,总而言之,士绅靠着特权,给自己免税,就拿洛阳来说,有上万家各种各样的店铺,有大的,也有小的,一年到头,洛阳的商税还不到30万贯!

能收上这么多,还要多亏大宋的官僚体系能干,总没有像明朝那样,偌大的国家,连几十万都收不上来!

不说别人,光是刘几,席汝言,他们的族人就做不少生意,一听到商税两个字,都给外敏感。

“崔公子,这消息属实?”问完之后,刘几又觉得自己糊涂!

崔公子能胡说八道吗!

“他们准备怎么干?”

崔公子摇了摇头,“这个具体的还不清楚,但是有一点,盐就是突破口!他们应该是想从盐下手,然后把其他的商品也纳入其中。”

崔公子说着,把玉石随意扔在了桌子上,淡淡一笑。

“还真别说,王宁安是个鬼才!有这么大的一块肥肉放在那里,难怪文彦博那个老货给他卖命,也难怪庞籍等人都改了风向。什么朝廷大员,士林敬仰,什么清名清誉,都是一帮见钱眼开的土包子,谁都不例外!”

刘几和席汝言躬身听着,心说这里面也包括他们啊!

这俩货当然不敢顶撞崔公子,而且他们觉得崔公子说这话,那可是天经地义,底气十足!

和他们家比起来,除了曲阜的孔圣人,哪怕当今的皇帝赵家,或者前一任皇帝柴家,还有号称千年世家的柳家!

和崔家比起来,都差着太多了,根本不是一个档次!

崔公子骂了几声,就轻笑道:“你们也不必着急,先看看风向,等他们把手段都使出来,我倒要看看,这股风能刮多久。”

刘几和席汝言见崔公子不动如山,他们也都松了口气,天塌下来,有大个儿顶着,他们有什么好怕的!

这两位告辞离去,崔公子看着他们的背影,暗暗冷笑!

两头蠢猪,就知道跑到皇帝面前鬼叫,就你们这点道行,别说王宁安了,就连那几位相公都瞒不过,也难怪人家联手,把你们轰得渣都不剩。

崔公子很无奈,可是也没有办法,他们崔家潜伏太久了,虽然保住了身家性命,保住了庞大的财力,但是在台面上可用之人太少。

而且大宋立国以来,寒门势力全面崛起,士绅接替了原本的世家,几位相公往上数三代,几乎都是寒门士绅,和世家大族不是一路人,崔公子也不敢冒然结交。

其实算起来,王宁安这些将门,和他们崔家倒是更亲切一些。

可偏偏还没等勾搭上,就先开战了。

崔公子很佩服王宁安的才华,但是有一点却不敢苟同,身为世家,和皇权天然对抗,有千年世家,没有千年朝廷。

王宁安啊王宁安,你要是个聪明人,就不该跟皇帝一个鼻孔出气!

崔公子的脸色逐渐凝重起来,一股浓浓的杀气笼罩在眉头,王宁安,你要是不知道好歹,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

洛阳的盐价成功打压下去,可是西北的风浪并没有结束,相反,以洛阳为中心,越来越多的地方出现了食盐危机。

延安府,京兆府、华州,庆州,晋州,包括之前的秦州,还有更多的县城,就像是变魔术一般,食盐凭空消失了。

说消失也不准确,盐商的铺子还在开着,但是存盐却不够了,不得不晚晚开门,早早关门,每天购买食盐的百姓,都排成了大队。

人都有一个毛病,追涨杀跌,当盐越来越少的时候,百姓们疯狂购买,随之而来的就是盐价飙涨,一度压到15文左右的盐价迅速突破20文,然后又突破25文,距离恢复到之前的水平,指日可待。

整个西北大地,都呈现了相同的局面。

“终于出招啊!”

王宁安密切关注着盐价,他把很多事情交给了包拯和光光去做,倒不是他偷懒,而是王宁安深知西北的水很深很深!这里的势力盘根错节,根深蒂固。

从周朝开始,三秦故地就是汉家龙兴的地方,历朝历代,都把西北视作根本之地。直到大宋立国,定都开封,西北逐渐衰败,但是破船还要三千大钉,而且王宁安一直有个怀疑,李元昊凭什么在西北快速建立一个国家,凭什么把大宋打得落花流水,难道这一切都那么简单平常吗?

不是王宁安喜欢阴谋论,而是身在局中,不得不多想一想。

最怕的就是敌人装死狗,永远云里雾里,看不清楚,也没法出手,只要敢斗,敢冒泡,我王宁安还没爬过谁呢!

“去告诉包大人,在各地广设售盐点,每个城市3000石青盐,县城500石,让司马光尽快和西夏谈妥,盐不准断了!”

有人急忙去吩咐,两个庞大的机器都在高速运转,王宁安背后的力量像是章鱼一般,把触角深入西北。

渐渐的,他终于摸到了蛛丝马迹,独自一个人坐在书房里,手里不停捏着一张纸条,反复搓弄,纸条都要碎了。

崔家,居然是崔家!

不是说他们早就被黄巢杀光了吗?

怎么又冒出来了?

还真是阴魂不散!

西北也真是有趣,还能和千年老古董碰一碰,是该高兴,还是该哭呢?

王宁安沉默了许久,手缓缓松开,将纸条扔到了蜡烛上面,化成了灰烬,转身,躺在了舒服的大床上面,很快睡熟了,大战之前,总要先养精蓄锐的……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