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宋将门 > 第1141章 清君侧

大宋将门 第1141章 清君侧

作者:青史尽成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4:28:02 来源:笔趣阁

“你们都看看,对这个方略有什么意见?”

王宁安将分权方案交给了政事堂的几个人,吕惠卿首先拿起来,从头到尾阅读一遍,然后传给了别人。

坦白讲,这个方案步子有点小,皇帝不但保留了最终的人事任免权,还成为三军统帅,拥有绝对的军权,只要兵权在握,随时都会反复,从心里讲,吕惠卿是不满意的。

但他转念一想,谁都知道兵权重要,假如直接从赵曙手里抢夺,没准会激起皇帝的愤怒,把来之不易的局面破坏。

饭要一口一口吃,先把成果稳固下来。

想到这里,吕惠卿看了看章惇几个,发现他们都点头了,吕惠卿带头道:“师父的安排很合适,只是弟子有个建议,枢密院和参谋部的主官必须是文官,而副手才是武人,不知道师父意下如何?”

吕惠卿有自己的盘算,虽然皇帝是名义上的三军统帅,但是具体事务还是下面的人干,主要是三个机构,军中的预算和人事是兵部的,训练选拔归枢密院,制定作战方略则是参谋部的职责。

在三个衙门,兵部当然是归政事堂说了算,另外两个衙门如果主官都换上文人,等于文官掌军。

虽然武人地位很高了,但是权力却没有了。

显然,吕惠卿想靠着这一条把实际的兵权揽在政事堂手里。

其余的几位相公,有人赞同,也有人犹豫。

王韶就有保留,“如果都是文人当主官,万一没有不通军务,岂不是耽误了大事,我看不妥。”

章惇闷声道:“既然这样,参谋部交给武人全权负责,枢密院则是文人执掌。”

他的建议提出,苏辙立刻道:“子厚兄的提议不错,枢密院负责征兵训练,征兵要和地方打交道,而训练则是有章法可寻,只要按照规矩,就错不了,交给文官能够胜任。”

吕惠卿眼珠转了转,能都拿到最好,但是退而求其次,掌握了枢密院,等于调兵和统兵的大权都在文官手里,武人只能负责战争谋划,方略制定,也算是达到了目的。

“师父,弟子也赞同,就这么办吧!”

王宁安又沉思半晌,终于点头,他和几个人把内容仔细推敲几遍,直到没有半点错误,才立刻封存,派遣专员,送去幽州,交给赵曙御览。

……

“万世之功,万世之功啊!”

大家喜笑颜开,跟吃了蜜糖似的,只要等皇帝点头,正式公布颁行,这么多年变法的成果就巩固了,君臣的责权也就明确了。

虽然还会有倾轧,还会有党争,但是大的规矩定下来,就算再闹腾,也不至于毁了大局。几乎每个人,都有种如释重负的舒爽。

成功近在咫尺,我们能行的!

政事堂洋溢着喜气,可其他人却是如丧考妣。

赵曙旨意下来,同意划分君臣权力,一石激起千层浪,整个官场都沸腾了,王宁安他们虽然秘密商讨,但是一些内容还是流传出来。

当看到这个结果,许多人承受的震撼丝毫不比王雱小,王大国舅能被吓疯了,他们也差不多!

“怎么会?怎么会啊?”

文彦博赤着脚,在地上走来走去,一双老眼都要瞪裂了。

还真是奇葩!

赵曙肯让权力够奇葩了,政事堂拿的不多,仅仅是把目前的局面用条文规定下来,这就更奇葩了。

至于两个奇葩加在一起,则是奇葩中的奇葩!

王宁安啊,这么难的事情,怎么到了你手里,就容易了吗?

苍天不公啊!

文彦博的判断其实和王雱等人都一样,为了权力,君臣一定会开战的,所不同的是王雱把筹码压在赵曙身上,而文彦博则是忌惮王宁安的力量,决定先静观其变,时机成熟再出手。

就是这点犹豫,救了文彦博。

可老文一点都高兴不起来。

姓王的和陛下不打了,还谈妥了,你们如胶似漆,相安无事,老夫哪里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了,这不是要人命吗!

文彦博看着自己的草堂,老家伙简直要哭出来了。

这辈子怕是要永远如此了,大丈夫手里无权,活着有什么味道,还不如来一把刀子,把自己杀了算了!

老文郁闷要死,但是他也知道不能飞蛾扑火,既然到了这一步,就没有什么可以做文章的余地了。

看起来王宁安是真的要立地成圣了,老夫算是被死死吃了一辈子。

文相公无可奈何,但是有些人却有着不同的看法……“王宁安这是欺君了!”理学众人凑在一起,仔细研究应对策略。

以往他们痛失议政会议的阵地,已经被逼到了墙角,到了不得不战的时候。

“我绝不相信陛下是主动交权,一定是王宁安胁迫天子,才有了这一道旨意,他这是蓄谋已久的!”杨时气哼哼道。

有人也跟着附和,“当初陛下去幽州养病,而幽州就是王宁安的老巢,他应该是早有布局,我怀疑此刻陛下已经落在了王宁安的手里,身边都是王宁安的人,他这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真是想不到啊,王宁安居然成了我大宋的活曹操!”

“辜负先帝圣恩,这个贼臣当千刀万剐!”

……

这些人越说越狠,如果王宁安在他们身边,保证给撕碎了吃!

更有人公然喊出了“清君侧”的口号!

废了王宁安,废了新法!

只是他们似乎忘了,一直主张限制皇权的就是理学,他们喊得最大声,如今却坚决反对,真是够讽刺的。

如此看来,理学的主张也无非是为了夺权而已。

别的都是虚的。

如果能够拿到权力,支持皇帝也没有什么不好。瞧瞧,人家就是善于变通,了不起啊!

他们讨论了好半天,渐渐也觉得无聊了,要是背地里骂人,就能把对方骂死,只怕王宁安的骨头都烂没了。

“你们大家都想想,有什么办法,能对付王宁安?”杨时发出了疑问。

他这么一说,许多人都傻眼了。

政事堂铁板一块,议政会议掌握不了,虽然他们说皇帝被挟持,但是谁能跑到幽州,请求赵曙出面澄清,然后拿下王宁安?

做不到就是做不到!

再有,金融势力也掀起了那么大的风波,满世界挤兑,结果却促成了朝廷迅速接收银行,偷鸡不成蚀把米,还想和王宁安斗,有多少的能耐?

理学这帮人,也就剩下一点嘴炮了。

杨时非常苦恼,绞尽脑汁也想不出办法。

假如王宁安和赵曙之间,调和了关系,连最后的隐患也消失了,他们的末日真的不远了。

什么办法都没有?

难道王宁安真的无敌了?

正在这时候,有个年纪在30出头的人站了起来,他叫张绎,是程颐的弟子,眼下在礼部做事。

光是这一点,就证明此人不简单。

在理学普遍受到打压的情况下,还能在六部混得风生水起,没有一点功力怎么行!

张绎做事冷静认真,很有些韬略。

“我看王宁安还没有到呼风唤雨,为所欲为的地步……他如此限制皇权,其实犯了大忌。”

“怎么说?”杨时好奇问道。”

“是这样的,我大宋出来原来的路改成行省之外,其余的地盘,只有河套和渤海等地是以行省并入大宋,其余的地方全是向陛下臣服。”

大多数人没在礼部混过,也没研究过外藩的情况,不明所以。

张绎给大家解释,原来很多的部落和藩国,并不是直接并入大宋,而是向赵曙宣布效忠,比如辽东的女真,比如高丽,比如倭国,还有交趾等地,全都是如此,他们只是归皇帝一个人,政事堂虽然也能派员过去,但是原则上,政事堂无法直辖这些地区。

杨时听到张绎的话,似有所得。

“把话说明白点。”

张绎点头,“那些蛮夷只认大宋天子,如今天子权力被限制,将政务交出来,他们也要划归政事堂直辖,这帮人全都野性难驯,能愿意低头吗?”

效忠皇帝一人,只要每年交点土产,还能得到赏赐,名义上臣服大宋,实际上和土皇帝一模一样。

不是王宁安不想收拾这些人,而是没有功夫,也没有时机。

想想吧,大宋的面积有多大?事情有多少?

天竺还在叛乱呢,其他地方的王公,贵胄,部落,头人等等,数之不尽,根本来不及整顿。

张绎笑得格外阴险,“既然天竺的叛乱挑起来了,那就不如多来几处烽火,让王宁安自顾不暇,他应付不过来,还有什么脸留在政事堂。他垮台了,那些虾兵蟹将也就没法自保了。”

杨时认真听着,他的眼前一亮。

不得不说,张绎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对啊,从海外下手,让王宁安自顾不暇!

好巧不巧,理学在海外颇有势力,二程还在外面漂泊呢!门人弟子,遍地都是,弄出点动静,绝不困难。

可杨时还有些犹豫。

“海外固然是很好的发难借口,可这么多地盘,情况如此复杂,该从哪里下手,谁能教我?”

还是张绎,他早就有了盘算。

“论起对海外情况的熟悉,首推是张方平,假如张相公能帮着我们出谋划策,这事情就成了一半。”

杨时听完,直接泄气了,“张方平不傻,他才不会帮忙!“

张绎笑嘻嘻道:“不用担心,张方平此前给陛下上了一道疏,写的就是他对海外的分析,极为详尽,如果能拿到手,我们照着上面所写下手就是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