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宋将门 > 第784章 大宋的危机

大宋将门 第784章 大宋的危机

作者:青史尽成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4:28:02 来源:笔趣阁

大宋的确很强大,强大到柳涉这些老人都接受不了的程度,那么大宋就没有危机了吗?

恰恰相反,不论汉唐,都出现过盛极而衰的情况,如今大宋的情况,其实比起汉唐都要危险……福祸从来都是连着的,这世上没有一件事情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陛下,臣斗胆恳请,不妨就推演一番,看看我大宋的潜在风险究竟如何。”

赵祯沉吟了一下,“好,咱们君臣就给大宋号号脉。”

皇帝点头了,大家凑在了一起,王宁安,太子赵曙,宋庠,加上柳涉,大家围坐在一起,王宁安首先发言,“目前对我大宋影响最大的,应当首推西域的黄金进入,那不妨就以这些黄金能带来的变化,进行推测。首先,西域拥有数量惊人的黄金,每年能提供20万两,还会增加。以这些黄金作为储备,我们能发行上千万贯的货币,几十年来的钱荒问题,有望彻底解决。”

王宁安说完,柳涉开口了,“老夫记得,早在圣人登基之初,就有了钱荒难题,此后一年比一年严重,如果真正能解决钱荒,充实国用,那可是造福天下的事情,又怎么会有危害呢?”

王宁安微笑摇头,没有多说,宋庠把话接过来了,“柳老兄,西域的黄金会分成两部分,进入大宋……其一是朝廷收的税,大约占了三成,这些黄金直接进入皇家银行,被铸成货币,充当发行金元的储备金;另外一部分,则是那些淘金客的收获,他们会用黄金采购粮食和工具,支持淘金事业,或者购买土地,和大宋进行贸易交换,总之,这部分黄金会通过商贸流回大宋。”

柳涉还是不太明白。

倒是赵曙,他跟着王宁安学了不少,又亲自参加了一次抄底,眼光高明了许多,小家伙显得跃跃欲试,王宁安露出了鼓励的笑容,赵曙胆子大了起来。

“这两部分黄金,第一部分会变成朝廷的采购,或者有钱人的储蓄,朝廷的大规模采购,肯定要落在大商人和作坊工厂手里,毕竟朝廷不会挨家挨户去购买几石的存粮,那样根本不划算。至于淘金客的收入,能和他们进行贸易的,也都是一些大商人。所以这些黄金首先要流到大商人,大金融家,工厂主,作坊主手里。”

王宁安笑着点头,“殿下睿智,如果不算军饷的部分,的确如此。那殿下以为,这些人拿到了黄金之后,会怎么做呢?”

“投资!”

赵曙毫不犹豫道:“前些时候,债市和股市出现,还有那么多的工厂作坊,谁也不愿意把钱放在家里,多数的资金要拿出来,投资获利。”

柳涉虽然不同经济,但是他年纪大了,见多识广,听到这里,他也没发现什么危机。

相反,朝廷增加收入,淘金客发了财,商人有赚头儿,貌似是大家发财,你好我好的事情,怎么这几位都面带忧虑呢?

他一肚子疑惑,宋庠首先给他解答了。

“柳兄,所谓投资,无非是几种而已,其一是购买土地,兼并田产,第二是囤积居奇,大发利市,第三是购买股票和债券,第四是扩大生产,增加工厂规模,多招募工人。”

柳涉听到了这里,终于开窍了。

钱是需要流动的,而钱的流动,往往就会指挥着人们的行动,这就叫利之所向……柳家是千年大族,没有什么不明白的。

手里没钱罢了,手里有钱,一定会增加田产,多购买土地房舍……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哪怕到了后世,兜里有了钱,也要首先买房子,有了小房子,还盼着有更大的房子,人都是如此,没有什么例外。

购买土地,兼并田产,就会出现无地流民,如果城市不能承担这些人口,那就会造成流民到处逃窜,朝不保夕,随时可能造反。

那第二种情况呢?

也很明白,就是仗着手里的财富,炒作粮食,布匹一类的民生物资……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他们没有享受到开发西域的好处,却首先遇到了物价上涨。

你说吧,会不会民怨沸腾?

第三种是进入金融市场,经过上一次的教训,很多人都看透了,金融市场需要投资,但是不能过度,一旦失控,大起大落,谁也受不了!

相比之下,最好的去向就是第四种,扩大生产。

创造出更多的商品,吸引更过的工人,多制造财富,多纳税……柳涉跟大家讨论了半天,就说道:“既然如此,那就鼓励商人扩大作坊,还能吸收流民,不就没事了?”

“不然!”

王宁安摆手,“其实我想说的就是第四种,这才是问题的关键,看起来继续扩大生产,副作用最小,但是其中也藏着极大地危机,而且弄不好,就会葬送了所有的努力。”

赵曙大惊失色,“师父,真的那么严重?”

王宁安点头,“殿下请想,工厂招募的都是什么人?”

赵曙和别的皇子最大的不同,就是他真正去过民间,小时候在王宁安的府邸住过,后来又跑了几次西北,他还有自己的封地,青唐的大小事务都要上奏赵曙的。

有了实务经验,赵曙渐渐明白了师父的意思。

“工厂招募老实肯干,年轻壮实,又聪明机灵的工人。他们之中,多数都来自周围的农村,普遍在15岁到30岁之间。”

王宁安颔首,“殿下说得对,随着货币供应增加,工商发展,他们在农村,面朝黄土背朝天,累死累活,也赚不到多少钱,为了活得更好,必须要进入工厂务工,赚钱养家。”

柳涉不解道:“西凉王,做工挣钱,天经地义,纵然有些不肖商人,只要朝廷法度严格,还不至于残害工人,也不会出什么大乱吧?”

王宁安道:“不肖商人当然要严惩,只是这问题不是不肖商人那么简单。”

“那是什么?”

“柳老,你说十五岁到三十岁之间的青壮年,对一个家庭来说,意味着什么?”

“顶梁柱呗!”柳涉笑着答道,可是王宁安的下一句话,他老人家就笑不出来了。

“柳老,如果一家的顶梁柱被抽走了,这个家会如何?”

啊!

柳涉老脸瞬间变了颜色,他想起了自己的家,当初他的儿子壮年战死,只留下了一对儿女,柳月娥和柳羽两个……他为了拉扯两个孩子,付出了多少辛劳。

长房没了顶梁柱,其他各房说什么的都有,柳涉承受了巨大压力,直到后来,柳羽渐渐成长起来,尤其是跟着王宁安立了一些功,在军中站稳了脚跟,柳家才重新安定下来。

以一家观之,天下何尝不是如此。

为了工作,为了挣钱,年轻力壮的优质劳力背井离乡,到了几十里,甚至几百里之外务工,一年到头,也回不去几次。

试问,家里还剩下些什么人?

无非是老弱妇孺而已!

如果在农村生活过,就会很清楚,因为朝廷的权力不下乡,维系农村安定的是两种力量,一个是传统的家族宗法,一个是家族实力。

假如一家有三五个壮汉子撑着,谁也不敢轻易欺负,家家都是如此,小偷小摸就没有生存的空间,地方就安定,就太平!

但是,如果这些壮汉子去务工了,剩下老弱妇孺,没有抵抗能力,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犯罪成本降低了,那些居心不良的,偷窃抢掠的,甚至一些土豪劣绅,还有占山为王的贼人,以及什么乱七八糟的摩尼教啊,弥勒教啊,私盐贩子………形形色色的人物,全都会涌出来。

一旦出现天灾,就会有兴风作浪,乘机捣乱。

“还不止如此,如果地方被这些杂碎毁掉了,那么工商业一旦出现挫折,工人没法回到家乡生存,变得无处可去,他们的破坏力远不是流民可比的。”王宁安神色凝重道:“我说的这些,绝不是虚言,实际上西北这几年,因为战争订单,带来了城市的繁荣,结果相对的,就出现了农村衰败,许多刀客贼人,借机独霸一方,着实给朝廷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如果工商业再继续发展下去,影响到了这个天下,到时候任何风吹草动,都会带来危机。”

真正站在了足够的高度之后,王宁安才发现,大多数的事情,真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

以为发展了工商,弄出了资本主义,就能所向睥睨,什么问题都迎刃而解,那根本是痴人说梦,想要执掌一个庞大的帝国,并且稳步前进,不出现大乱子,实在是太考验智慧了,稍微有一点疏忽,就会造成不可避免的伤害。

分析了这么多,柳涉终于露出了惊骇的神色,他现在真正开始佩服王宁安了,一个人爬到高位不难,难的是身处高位,还愿意低头弯腰,真正去研究民间疾苦。

“王爷,老朽想请教,既然工商业发展下去,会有危机,那该如何解决?是停下来吗?”

王宁安摇了摇头,“柳老,金矿就摆在那里,我们能拦着别人的发财之路吗?再说了,我们就不希望大宋更富强昌盛吗?至于解决问题的办法,还在外面,要想办法,把危机转嫁出去才行!”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