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大宋将门 > 第620章 大改革

大宋将门 第620章 大改革

作者:青史尽成灰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5-04-01 04:28:02 来源:笔趣阁

在一瞬间,文彦博想到了辞职。

老子不陪你们玩了!

愿意换谁换谁,这个倒霉的首相我不干了!

谁愿意干谁干!

文彦博真的疯了。

东西两京的官吏,不过两万人,赵祯要裁掉一半!

这可不是老百姓,而是官,是有权有势的官吏!

裁谁不裁谁?怎么做决定?

别忘了大家伙都盘根错节,处在一张利益大网,那么多官吏,有几个屁股干净的,你拿了别人的饭碗,别人就要和你拼命!

到时候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掀翻狗食盆,大家吃不成!

与其到时候被轰得体无完肤,身败名裂,还不如一走了之呢……或许感觉到了老文的怨气,赵祯的神色缓和了不少。

“宽夫啊,朕知道这事太难,可总要有人做才成!宗垕还不到十岁,朕两鬓斑白,该给他留下一个什么样的江山啊?我大宋自太祖立国以来,官职混乱,叠床架屋,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浪费国帑民财,效率极端低下,已经到了不改不成的地步。”

赵祯深吸口气道:“朕已经下定决心,要正本清源,恢复三省六部旧制,把乱七八糟的官职明确下来,职位和权责对等明晰……宽夫,你是朝中老臣,朕信任你,此事非你不可。为了大宋江山,你就勉为其难吧!”

说着,赵祯居然深深一躬。

可把文彦博吓坏了。

皇帝的举动吓人,他的话更吓人!

要恢复三省六部,要官吏职权对等,这是多大的工程啊,我的陛下啊,您这是要干什么?莫非真是想替小太子把什么麻烦都解决了?你这个爹当得也太辛苦了吧?

文彦博满心吐槽,但是面对皇帝重托,他能如何?

敢拒绝吗?

信不信,他只要敢反对,皇帝立刻就能砍了他!

文彦博算是看明白了,就算有再多的困难,他也要拼,根本是无路可退。

“陛下,老臣承蒙错爱,理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奈何官制复杂,非是老臣一人可以完成,这样吧,老臣推荐王相公,让他跟老臣一起负责此事,一定尽快给陛下拿出结果。”

……

“情况就是这样,景平啊,你可要多多费心!”文彦博笑嘻嘻道。

王宁安脸都黑了,“我说姓文的,这种事情你找上我干什么?你一个堂堂首相,你负责就算了,何必牵连无辜?”

“无辜?”

文彦博气得拍桌子,“王二郎,陛下改革变法的步子越来越大,难道不是你的功劳?还敢跟老夫装无辜?我告诉你,反正我文彦博胡子一把,不当官没什么。你信不信,我出门就摔一跤,把腿摔断了也好,把脑袋撞破了也行!然后我就上书请辞,我看看陛下还能逼我不?到时候你们愿意怎么折腾怎么折腾,跟老夫没关系!”

他这话把王宁安噎得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算你狠!

文彦博,你行,你真行!

连碰瓷的主意都想到了。

我玩不过你老小子!

王宁安当然不喜欢大宋混乱的官制,人人都是临时工,效率低下,不知道干什么,而且一个职位,能挂好几十个人,官员众多,俸禄开支庞大……就像是一座沉重的大山,压在了大宋百姓的肩头,负担太大了。

只是弊端谁都清楚,但是想要改革,却不是这么容易。

王宁安沉吟了半晌,“这样,文相公,我去请醉翁过来,然后再叫上王安石,咱们四个一起商量。”

文彦博点了点头,“再把司马光叫来,那小子鬼点子多。”

就这样,五位重臣,齐集一堂。

听说要改官职,最兴奋的莫过于王安石。

“早就该如此了,陛下实在是圣明。”

文彦博撇了撇嘴,“说起来容易,那要怎么改?”

“这个容易,只要恢复唐代的三省六部就可以,按照《唐六典》做就行了。”

还真别说,王安石是个干事的人。

他滔滔不断,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到了最后,就连文彦博都忍不住点头了,貌似真没有那么复杂,或许困扰了朝野几十年的问题,有希望在他们手上解决。

……

首先,大宋的政事堂正儿八经的名字叫中书门下,众所周知,唐代的三省是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在唐初的时候,真正的权力在尚书省,李二做过尚书令,他以后不设尚书令,转而由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再后来,尚书省弱化,权力转移到了中书省,到了唐代的中后期,又转移到了门下省。

光是唐代的相权转移,就能写一篇几十万字的论文,还不一定说得清楚。

简言之,在唐代的时候,三省就徒有其表,到了大宋,则是更加混乱不堪。

王安石建议正本清源,和王宁安的想法不谋而合。

“其实不必拘泥于三省,陛下既然要大改,那我们就尊奉旨意……以政事堂统领六部,总揽中枢大权即可!”

王宁安斟酌着,说出了自己的建议。

文彦博道:“那何人为相?”

“以尚书左右仆射为相,首相兼任门下侍郎,挂昭文馆大学士衔,次相为尚书右仆射,兼中枢侍郎,挂集贤殿大学士衔,参知政事挂尚书左右丞,行副相事。”

还真别说,让王宁安这么一说,大家都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其实大可以舍弃拗口的尚书左右仆射,门下中书侍郎,但是为了照顾传统,也只能如此。

这么改之后,有一个很明显的好处,那就是宰相变得名副其实了。

比如以老文为例,他现在是首相不假,但是他的正式官衔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说穿了,还是个临时工,只不过是大宋最大的临时工。

改制之后,他就是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昭文馆大学士,是正儿八经的中书门下主官,名正言顺,而且成为正式官员之后,有个最显著的好处,那就是任期有了保证,三年一任,如果没有意外情况,皇帝也不能随便罢相……

文彦博是个人精,他盘算了一下,改制的好处的确很多,没准是因祸得福,他的权力能更进一步呢!

文相公有个优点,那就是灵活!

见到了好处,这位绝对不会迟疑。

“王相公,那你看其他的衙门要怎么办?”

王宁安道:“方才介甫兄讲了,唐代的六部是挂在尚书省下面,依我看不如直接挂在政事堂下面,反正唐代的时候,也是这么干的,本朝也在中书门下设立了吏兵户刑工各房,索性就把各房升格成六部!”

王安石在一旁抚掌大笑,“王相公的提议好!我大宋虽然名义上有六部,但六部的实际权力都被分割出去,这一次正好收回!”

首先是执掌百官升迁考评的吏部。

需要将审官院、流内铨与三班院的权力收回,统归吏部尚书执掌。

光是看这一个吏部,就能明白大宋的官制有多操蛋。

一个衙门愣是给分成了三个衙门,叠床架屋,官员多了何止数倍!

其他各部也是如此,户部需要收回三司,司农寺,司水寺,都水监等衙门的权力。

至于刑部,需要收回审刑院与纠察在京刑狱司等处的权力。

礼部也要收回太常寺,礼院等衙门的权力。

……

将六部梳理一遍,不难发现,几乎每个衙门都被架空了,职权分给了至少三个以上的衙门,乱糟糟的,跟一团麻似的,也真难为大宋的君臣,没有十几年的苦功,根本搞不清楚这些衙门是干什么的。

六部恢复旧制之后,能裁掉二十几个司、院、台、寺、监等衙门,减少官吏一半以上!

现在看起来,赵大叔说要裁一万人,并非空穴来风。

这位老皇帝早就想清楚了,大宋的官吏的确是太多了。

商量来,商量去,现在就剩下一个难题,那就是兵部要恢复原有的规模,就必须动枢密院。

而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并称东西府,位高权重,岂是轻易动得了的!更何况枢密院涉及到了庞大的武人集团,究竟要怎么做,必须下功夫才行。

文彦博这个老鬼甚至有点看好戏的心思,枢密使狄青,副使包拯,都是你王宁安的人,看看你有没有往自己身上下刀子的勇气吧!

文彦博一副看好戏的模样,王安石倒是十分投入,刚刚的商议,他的建议得到了采纳,正是心气高的时候。

“文相公,王相公,所谓枢密院,在唐初是不存在的,只是安史之乱,大唐战乱频繁,不断用兵,才不得不增设枢密院统军,以至于一段时间,枢密院凌驾中书门下之上……如今的大宋,虽然有边境战事,但是军务并非最主要的事情,枢密院的地位理应削弱,将枢密使大权归并兵部,理所当然!”

王安石一边说着,一边盯着王宁安的神色。

敢情拗相公也不是白痴,要改革军队,就必须得到王宁安的首肯,谁让他是将门第一人呢!

见大家把目光都盯着自己,王宁安突然呵呵一笑。

“改革枢密院,我是举手赞成的,但是有个前提,就是改革不能影响我大宋军人的战力,更不能让外行指挥内行!试问,一个没带过兵的兵部尚书,如何能统军作战?诸位可别忘了,我大宋远不是天下太平,还有契丹,西夏,虎视眈眈,如果妄动军制,等于自废武功,不是改革,而是找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