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崇祯聊天群 > 1021 年底算账了

崇祯聊天群 1021 年底算账了

作者:叫天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19 03:01:55 来源:笔趣阁

此时的大明忠烈堂中所供奉的忠烈,绝大部分都是在和建虏的战斗中牺牲的。范文程行刑后跪在忠烈堂前,合情合理。又或者,当他人看到大明忠烈堂前的明奸,再看看忠烈堂中所供奉的忠烈,在这种对比之下,应有更好的警示作用。

就是基于这个原因,崇祯皇帝才有如此旨意。

他在说完之后,缓缓扫视过广场上的密集人头,又再大声宣布道:“有仇报仇,有怨报怨,这些奸贼,朕就交给你们了,记住,尽量让更多的苦主有报仇的机会!”

听到皇帝的宣判,范文程先是呆呆地看着地上犹如泥塑一般,过了一会,忽然之间又疯狂地大喊起来:“成王败寇,不外如是也!成王败寇,哈哈,成王败寇……”

死到临头,却丝毫不知悔改,只是用成王败寇来为自己解释。他却不知道,哪怕在原本的历史上,虽然他是“成王”了,帮助满清夺得了天下,当了满清的开国功臣。可历史最终是公正的,“汉奸”一词,牢牢地钉在他身上,遗臭万世!

范文程边上的范苟等人,却又和他不同,一个个瘫在地上,哪怕知道没用,却也本能地大声求饶起来!只想着求取荣华富贵,最终却得了个剐刑,虽事与愿违却罪有应得!

此后的典礼,则和以前的一样。忙碌了一天,崇祯皇帝却没有休息,来到了文华殿内处理政务。主要是又一年到了,方方面面的事情,都要他这个皇帝亲自拍板定论。

但这一次,有点意外的是,首辅温体仁先一步出列,对崇祯皇帝奏道:“建虏已经日薄西山,实在无需陛下御驾亲征。大明刚有中兴之迹象,还请陛下以龙体安危为重,以祖宗江山社稷为重!”

御驾亲征这种事情,和之前皇帝私下江南的危险程度,完全不是一个级别的。没有谁敢保证,打仗一定能赢!万一有个闪失,后果不堪设想。

温体仁的话刚说完,礼部尚书徐光启也立刻出列奏道:“陛下之学识,渊博如海,正是引领我大明开拓新局面的大好时候。收复辽东,还请陛下明事之轻重!”

这一次,甚至连有胆大包天,口无遮拦之称的薛国观,也跟着一起劝谏道:“陛下,辽东有孙阁老在,有卢中丞在,收复辽东是迟早的事儿,还请陛下勿冒万一之险!”

“陛下,当年土木堡之变,可是我大明之沉痛教训,恳请陛下勿忘国耻!”其他臣子也跟着纷纷上奏。

“……”

崇祯皇帝面无表情地看着他们一个个地出列劝谏,也不说话,就让他们都有机会说出来。

以他的经验,自然能分辨清楚,那些人是真心实意地为自己着想,为大明着想,而哪些人是夹带私心,言不由衷,只是不想让自己再出京师,不想让自己的威望更高。

等底下臣子说得差不多的时候,崇祯皇帝才冷冷地回答道:“君无戏言,卿等是什么意思?让朕失信于军队,失信于百姓?让建虏嘲笑朕,让百姓轻视朕?”

这一个个诛心地问话,让文华殿内鸦雀无声。没有一个臣子敢接话,实在是皇帝玩起了先斩后奏的把戏,如果前两年在京师城头所说,可能时间久了有人忘记了,又或者当皇帝只是说说而已,也没有当真。

可今日,在如此重大的场合,在那么多人的面前,皇帝却当众再提御驾亲征的事情。这种背景下,要让皇帝自打嘴巴,收回成命,实在是有点困难。

温体仁其实是有想到一个办法,只要崇祯皇帝同意,就用拖字诀,一直拖着,倒也可以!

但是,他没有说出口的机会,崇祯皇帝已经再次斩钉截铁,再次表态道:“朕意已决,众卿无需多言。卿等之事,便是做好份内之事,为御驾亲征做好万全准备!”

说到这里,他有和缓了点语气说道:“朕之虎贲,卿等都见了。之前诸多大捷,都是朕在掌控!朕亦不自夸,收复辽东而已,等闲事也!”

这话一说出口,温体仁便立刻想起了聊天群。他自然是明白,皇帝所说都是真的!此时见崇祯皇帝其意已决,便转移了话题奏道:“如若陛下一定要御驾亲征,还请陛下安排监国之事!”

虽然崇祯皇帝的大儿子乃是嫡出,但如今只有五岁,因此,并没有立太子。皇帝不在京师,特别是领兵出征,这种情况下,一般而言是要设监国的,这是稳重之举。

崇祯皇帝一听,不由得有点头疼。他没想到御驾亲征而已,竟然还牵扯到这么多的事情。难道要自己现在立太子?呵呵,那这个太子岂不是很悲催!如今的自己,还只是二十一岁而已,回头再加上成就值所奖励的额外五十年寿命,估计太子的太子都没了,自己还当着这个皇帝吧!现在要立太子的话,实在太早了一点!

这么想着,崇祯皇帝便断然说道:“朕要不在京师,国事由首辅、司礼监掌印和皇后共同决断,遇有重大之事,则由朕亲自处理,不会有任何耽搁,无需另设监国。”

听到这话,温体仁不由得恍然。确实,当今大明皇帝和以前历朝历代的皇帝根本不一样,他有聊天群系统,很多事情不能再以老旧的经验来衡量了。

对于能站在文华殿内的朝廷重臣来说,皇上有千里眼和顺风耳的能力,或者说拥有这样能力的厂卫,是有所耳闻,甚至是亲眼目睹的。虽然不如温体仁这种在聊天群系统里的人更清楚,可多少都是知道一些的。

可此时皇帝这番话中所透露出来的信息,却也非同小可。他们一下得到信息,似乎皇帝对嫡子并不是非常喜欢,否则的话,这个时候要立太子也是可以的!

在原本的历史上,崇祯皇帝的嫡子朱慈烺,在崇祯三年时便被封为太子。只是在这个位面上,很悲剧地是,崇祯皇帝已经不是原来的崇祯皇帝,他忙于中兴大明,压根就没有想过把刚出生的儿子封为太子这样的事情。

文华殿内的这次奏对,随着首辅温体仁改变立场,最终波澜不惊地结束了。言归正传,由内阁牵头,司礼监旁听,开始了年终总结。

在崇祯五年这一年中,最为重要的事情,是开海国策得以实施,在孙传庭的铁面冷血之下,海税所得远超隆庆开海等时期,这一年的海税收入,达到了骇人听闻的四百万两白银之多。并且预计,在明年的时候,这开海的税入将更多。

说起这件大事的时候,温体仁的老脸上,满是笑容。当年他在朝议上一鸣惊人,被皇上特旨特为首辅,委以重任,都赖于他当时的语出惊人,几项提议正中圣意。

而其中之一项提议,便是学前宋开海。在开海之事上,虽然是何乔远提出,但他却是首倡之功,并为此保驾护航,可以说,功劳是不小的。如今税赋的收入,已经证明了这项国策的正确性。大明朝廷有一项天大的财赋来源,却又不增加百姓负担,这份功绩,必然为后世人所称颂!

其实,要说开海这事上,贡献最大的,其实是崇祯皇帝本人。是他坚决贯彻开海国策,甚至亲下江南,调查海贸一事;群臣攻击孙传庭时,他一力护之,使得孙传庭能放开手脚去做;海盗的猖獗,又是他通过聊天群,甚至调动登莱水师南下,最终把海盗打得流窜南洋,还有红夷,也一样驱逐了出去!

甚至再往远一点说,当崇祯皇帝穿越而来时,他就已经定下了必须开海禁的决心。为此,收李芝奇、郑芝龙等等,知人善用,把远在山西的孙传庭调去福建……

可以说,开海税赋能有如此之多,全是崇祯皇帝的心血。但是,崇祯皇帝是老板,这个功劳,他没必要去和臣子争的。最大的好处,就是他的,没人能和他争!

崇祯五年的第二件大事,就是以盖州为依托,奇袭海州,夺取鞍山驿堡,兵锋威胁沈阳门户,辽东重镇辽阳。在对建虏的战略上,完全取得了主动。在这期间,建虏的东部蒙古联盟瓦解,各部族纷纷投靠大明,成为了大明军事力量的一部分。其中科尔沁族更是给了建虏最后一击,让建虏空有一身战力,却一点都发挥不出来。

另外,原本耗资巨大的辽东战场,在每战必胜,每战必有所得的情况下,大大减轻了后勤压力。更有南洋海运而至的粮食,上下半年各一次的大规模运输,也大大缓解了辽东的粮食问题。

在文华殿内诸位大明高官的口中,已在向皇上禀告辽东所占之粮田,矿山,城池等等收获。原有的辽东秩序已经被建虏糟蹋了个干净,如今的辽东,基本上是无主之物。朝廷光复辽东,所有的一切都能有朝廷来做主,这又将是朝廷的一笔巨大的收入。前线将士的血战功勋,已经能用这些土地来赏赐,而不需要朝廷再额外多付出,从而又是大大减轻了朝廷压力。

崇祯五年的第三件大事,便是卫所军制的革新,联动都察院的扩容和服舍违式的重申。这三项国策互相关联,正是因为服舍违式的重申,需要都察院的扩容来监督,而其人力可来自卫所军制的军户。反过来,服舍违式的执行,使得那些大明有钱商人大大出血,祖制不可违,豪商背后的官吏也无话可说。

这方面的所得,并不完全以银两来衡量。其中一些用于童校,资助学童;一些用于铺路修桥,造福地方;一些用于……不管是什么方面,这些原本由朝廷负责,用百姓赋税所得来做的事情,如今不用出一分钱而能成,可以说,此举大大减轻了朝廷的压力,大大减轻了百姓的负担。

与这几件大事比起来,其他事情就显得影响小了些。可要是换成以前的话,照样是了不得的大事。

比如纸币的发行,在前期信誉的累积之下,在朝廷财政实力的提高下,纸币和库存银两已经不是一比一的印制发行。在纸币印制这个角度来说,纸币终于实现扭亏为盈了!虽然纸币和库存银两的比例其实还是很接近一,但至少已经盈利而百姓对此并没有特别大的反响。

纸币的价格,依旧是那么坚挺。由以前大明宝钞的例子在,这么一对比之下,让大明文官们常常觉得不可思议,想想却又觉得理所当然。

与之对应的,还有大明建设银行的盈利,主要来自于存贷款的息差以及异地提取的手续费,这一年已经达到了十万两之多。这其中,从厂卫调查上来的情况看,大明建设银行的存在,大大促进了大明南北货物的流通,越来越多的百姓得有机会去经商,去买卖,生活条件也得以改善。可以预计,在来年,这一块还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因为海贸的旺盛,必定也将带动大明建设银行的盈利。

可要说对大明的未来,最具有深刻影响的大事,其实还是蒸汽机的正式亮相,所带来科技的传播。从崇祯五年开始,东方的逻辑学不再需要从头诞生,科技的传播和进步,就从这一年开始。

这一年中,其实还有大事,比如刘懋在主持的水泥修路之事,目前还没有显出多大好处,可只要路修多了,大明的交通将会有一次飞跃,这个意义也是非常深远的。

还有,经略洞吾,开始实质的藩王海外分封的长远国策。不过这事目前还没有广而告之,甚至连文华殿内的这些大明高管们,也没几个人知道。

崇祯五年的总结,大概持续了两天,才算告一段落。这一年的收获,让大明君臣都可以用舒畅的心情来过个好年了。

然而,这都大年三十了,崇祯皇帝却发现,似乎周皇后的心情很不好!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