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武布中华 > 第452章安置豫北百姓

武布中华 第452章安置豫北百姓

作者:话凄凉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16 21:08:56 来源:笔趣阁

开封。

梁军自河北撤军时,携带了三四十万百姓渡过黄河。

高欢在洛阳主持了豫北百姓的安置后,又马不停蹄的来到开封,来进行疏散和安置。

此时在开封城外聚集了,北岸封丘、延津等县的百姓,足有十多万人。

在开封城南睢水河畔,两边的原野上,布满了一望无际的帐篷,绵延十多里,足有一万帐。

“梁国公!将百姓迁途过河,虽然削弱了建奴的实力,但是对我们而言,也是极重的负担啊!”高名衡陪着高欢,视察着百姓的营地。

高欢与一群官员,在撒了石灰的营地中穿行,妇女们蹲在河边洗着衣物,光屁股的小孩,在营地里乱窜,打闹中扬起的灰尘,让众人闻道一股刺鼻的石灰味。

明末瘟疫流行,特别时人群聚集时,极容易爆发瘟疫。

不过,高欢很早就发起了“大清扫,除四害”的运动,加之此前应对过瘟疫,所以官员和底层胥吏都有防疫这方面的经验。

现在看来整个营地,人员虽多,不过却并不脏乱。

高欢微微摇头,“高阁部,本藩可不认为百姓是负担!有人才有赋税,有人才有兵员!”

清中晚期,中国人口达到四个亿,而彼时的农业技术,与现在的明朝,几乎没有什么区别,生产力上并没突破。

清时人口增长,只不过是因为传入了玉米、番薯、土豆等作物,得到推广和大规模种植而已。

现在番薯、玉米等作物,已经在河南推广开,周围省份也开始有人种植,那么梁藩能养活的人口,便不止现在的一千五百余万。

现在明朝历经战乱,人口严重萎缩,高欢认为光河南,便至少能够养活两千万人,而现在河南人口却不足一千万。

高名衡道:“国公之言有理,不过几十万人吃饭,每日消耗可不是一个小数目,藩库还有粮食么?”

一旁李岩道:“粮食的事情,高阁部不用太过担心。虽然我们河南粮食不足,但是藩府已经派往江南和湖广调运粮食。现在北京落入清军之手,江南不用给北京运送漕粮,正好可以将粮食运到河南。”

明朝北京城,人口数十万,粮食消耗全靠漕运补给。

现在南方破坏较小,又丢掉了北方的大包袱,明朝这边粮食总体而言是够吃的,而且还有余粮酿酒。

高欢在南京杀人立威,南方的商人暂时也不敢囤聚居奇,人为制造市场上的粮食紧缺,粮食贸易比较通常,而高欢又有钱,所以眼下并不缺粮。

其实不只是高欢,李自成占据关中已经两年,而随着关中恢复安定,加上番薯、玉米等作物传播到了关中,李自成的粮食危机,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缓解。

高名衡当了几年的河南巡抚,最关心的就是粮食问题,听李岩这么说,他便放心了。

“有粮就好!不过眼下就要入冬,百姓还是需要尽快疏散安置!”高名衡沉声道:“若是等黄河结冰,清军渡过黄河,那百姓就遭殃了。”

近两年来,清军连续进入豫东,而豫东一马平川,利于清兵骑兵纵横,给豫东百姓造成极大损失。

今岁高欢在河北一闹,多尔衮能否南下,已经是个问题。

不过虽然如此,但是为防万一,百姓确实要尽快疏散安置。

现在豫东地区地广人稀,被当做马场其实很可惜,不过这里无险可守,却并不适合安置。

高欢微微颔首,“本藩这次过来,就是为了安顿之事!”

这时高欢一行人,来到营地中间一片广场,数千汉子已经席地而坐,正听着陈德彪等梁国官员,宣讲安置政策。

高欢在会场外翻身下马,然后直接走向搭建的台子,陈德彪看见高欢顿时躬身行礼,“藩主!”

会场上的百姓听说是高欢,吓得纷纷变坐为跪,给高欢磕头。

高欢见此连忙挥手制止,朗声道:“诸位父老,不用行此大礼!本藩来看看大家的情况,大家都坐,都坐!”

百姓们闻语,又纷纷席地而坐。

这时,高欢目光扫视会场,微笑道:“大家不要紧张,本藩知道大家背井离乡,内心不安,本藩今日过来,就是为诸位乡亲解惑!”

陈德彪也道:“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问藩主!”

会场上百姓议论纷纷,不多时,一位老者站起来,行礼道:“梁国公,草民斗胆,想知道官府要怎么安置我们?”

高欢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微笑问道:“老丈贵姓?哪里人?”

“草民信黄,是延津县人!”

高欢闻语点了点头,遂即说道:“安置的事情,大家不必担心。本藩既然将大家,从北岸迁到南岸,自然会对大家负责!现在我让李军师,给大家说一说具体的安置策略。他是本藩军师,安置的事情由他负责,具体细节,他比本藩清楚!”

这时李岩遂即上前,接过高欢手里的铁皮喇叭,然后朗声道:“诸位老乡,藩府首先会在大家之中,挑选青壮为府兵,被选中的,便可去指定州县落籍,当地官府会为府兵准备屋宅,并分配军田,借给口粮。”

梁军府兵的待遇,百姓们都听说过,也十分羡慕,可同时也知道,府兵挑选十分严格,身体瘦弱的不要,年纪太大太小也不要。

这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都选不上府兵。

百姓中家里有青壮还可以一试,那些家里没有合适青壮的便肯定没机会了。

这时,方才那黄姓老者,不禁问道:“李大人要是选不上府兵呢?”

李岩微笑道:“老人家不必担心!选不上府兵,也有去处。藩府会将你们分配到河南各个工坊、农场、矿场,还有淮北的盐场,给你们一份工作,给大家工钱!大家可以挣钱去买粮!”

百姓们一听不是种地,而是去当长工,不禁议论纷纷。

在他们的观念里,打工可不是什么好事,没有种地来得实在和安稳。

这时高欢一挥手,朗声笑道:“诸位老乡不必担心,本藩在这里向大家保证,只要是藩府给大家安排的工作,每月保底七钱银子的工钱,每天坐事不会超过五个时辰,而且从事旷工等体力劳动,每月工钱将远高于最低的七钱银子,干得多的话,每个月拿二两不是问题!”

高欢的话,引起了百姓的议论,让很多人都动心了。

一个月最低七钱银子,一年能挣八两多银子,不比种地差。

当旷工一年更是能挣二十多两,让不少人都动了心。

这是百姓们正议论纷纷,一名骑兵忽然疾驰到会场外,将一份情报,交给了主管军情司的高有闻。

高有闻只看一眼,便神色一变,匆匆走上台,交给高欢。

高欢看了一遍,却将情报收好,继续一脸微笑的对百姓道:“诸位老乡还有什么疑问,尽管直言!”

(感谢朱尚炳的秦国的打赏,求月票,推荐,追订,下章晚点,大家早上看吧。)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