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武布中华 > 第349章周延儒的决定

武布中华 第349章周延儒的决定

作者:话凄凉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16 21:08:56 来源:笔趣阁

时间到达崇祯十六年,距离崇祯朝廷灭亡的时间,只剩下不到一年。

虽说,现在这个时间未必准确,但高欢料想不会差太远。

这最后一年时间,高欢觉得必须,尽可能的壮大自己的实力。

明朝与以往的朝代相比,有个显著的特点,便是有两个都城。

这两个都城,与以前的朝代还不同,南京并非只是名义上的都城,他在法理上被定性为“留都”,而且除了皇帝不在这里办公,北京有的中央机构,南京都有。

在这里,什么六部、都察院、翰林院,一个不少,而且编制满员,官员甚至比北京还多。

不过,要论官员的水平,还有能力,那么南京的官员却无法和北京相比。

这是由明朝的政治生态决定的,因为南京的官员,虽然品级高,同样的位置,甚至比北京的同僚,还多一些殊荣,但是却是个清闲衙门,基本没事干,可以说是奉旨休息,大明官员的养老院。

在这里的官员,光拿俸禄不干活,上班就是喝茶,下班就是秦淮河上喝花酒,也没北京官员伴君如伴虎的危机感。

那么什么样的官员,能够去南京享受这样的待遇?

去南京的官员,大概可分为三类,第一种是皇帝看不顺眼,能力不行,站着位置不拉屎,可又没借口办他,便打发到南京。第二种,则是在北京官场混不下去,政治斗争失败,到南京避风头。第三种,就是那种中了进士,却没有关系,补不到实缺,便被安排来南京。

这三类官员,到来南京之后,能做到事情,大概只有一件,便是混吃等死。

相比之下,在北京的官员,深处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还要处理和应对国家的大事,稍有不慎,站错队,事没办好,便有丢官落马,甚至脑袋搬家的危险。

当然,风险与机遇并存,一般人要行贿,找人办事,自然是去找,在京掌握权力的京官,没人会傻到去找南京的混子们。

所以,在北京的官员,首先是有钱赚,其次在中央拉帮结派,也便于升迁。

这两种不同的生态,造成南北两京,不同的官员群体聚集。

总体而言,南京官场,就是北京淘汰下来的官员的收容站,不过是一群官场失意,又不愿意丢了俸禄的官员,混日子的地方。

这导致了南北两京的官员,在能力上差距很大。

满清灭亡南明,其实是北京的这伙人投靠满清后,打败了南京的混子们。

高欢派遣王独山来北京,就是希望,在崇祯朝廷崩溃后,能多接受一些,北京的官员,避免他们全部落在满清的手里。

虽然,这些官员,节操未必多高,但能力肯定是有的。

眼下以击退清军,为第一要务,至于其它,则等以后再说。

高有才现在是北京的红人,所以接触起在京大臣十分方便,但是要营救孙传庭和丁启睿,还得靠一个人,那边是周延儒。

此时,在北京城中,周延儒等人,已经感觉到末日将要来临。

关中的李自成,武昌的张献忠,都心有灵犀的建号称帝,预示着一场血雨腥风的到来。

李自成在西安登基,向天下宣称,“嗟尔明朝,气数已尽。”

在京的官员,都发自肺腑的表示赞同,认可李自成的话语。

周府,内阁首辅周延儒,坐在书房内,一脸的焦虑。

作为大明首辅,周延儒深知,在建奴和流寇的两面夹击之下,北京失陷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届时,他作为首辅,崇祯朝灭亡,他肯定也不能幸免。

现在北京城内,大多数官员,心里早就达成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默契,许多朝臣都觉得大明气数将尽,改朝换代是迟早的事情。

数千年来,这样的事情没少发生,官员们早就有了应对方略。

这天下是老朱家,还是老李家,对他们而言,只是换身衣服,然后继续做官,不过是龙椅上换个皇帝而已。

现在朝中官员,不是等着[

]人来该朝换代,便是另有打算。

这让周延儒很着急,从自身利益出发,他希望崇祯能够南迁,丢了北京还有南京,而且有江南富庶之地,足以让大明凭借长江天险偏安一隅,像东晋、南宋一样,再折腾几十年。

而且,迁出北京,丢掉北方的包袱,隔着长江,看闯贼与建奴去争,岂不惬意。

这样他还是首辅,去了南京官照做,钱照拿,岂不美哉。

不过,声言南迁,就得做好北京失陷后,被崇祯推出去顶锅的准备。

虽说南迁是崇祯朝,时下唯一的生路,但是老官僚周延儒,不敢冒着今后被杀头和清算的风险,主动建议南迁。

当然这难不倒周延儒,他不愿意说,可朝廷之内,还是有一些热血青年,也就是楞头青可以当枪使。

前不久,大臣李明睿便上书崇祯,提出要南迁,崇祯便问群城,朝中之人,朝臣群起反对。

崇祯便问周延儒,想要周延儒力挺南迁,周延儒不干,便说这件事情,要皇帝乾坤独断,崇祯却又犹豫了。

周延儒明白,崇祯想迁都,可是又不愿自己下令,而是想让大臣,把他架着出北京。

这摆明了是日后好清算,等北京失陷后,便可以有借口推卸责任,说当初他不愿意走,你们非要朕走,现在北京失陷,你们建议南迁的,说该怎么办吧!

周延儒见崇祯如此,加上李率泰挑出来,要督师山西,便打消了周延儒提南迁的心思,转而希望能够去外地督师。

崇祯恼怒他没有担当,自然不会让他走,要拉着他陪葬。

这便让周延儒坐化了。

此时,周延儒在书房内,心烦意乱,想着如何才能逃出北京这艘破船。

实在不行,那就只有悄悄出京,可是离开北京,能往哪走。

他看朝中官员,群起反对南京,又见几个东林大佬,最近忙着辞官南归,周延儒敏锐的察觉道,东林党已经另有打算。

这样一来,崇祯不难下,他也不敢去南京,因为没有皇帝的支持,他肯定被东林党整死。

这时,书房外,忽然有人禀报,“老爷,高侍郎求见。”

周延儒闻语,忽然眉头一挑,心道怎么忘记他了。

“快请进来!”周延儒急声吩咐,不过遂即却又改口,一边往外走,一边道:“还是本官亲自去迎!”

(求月票,推荐,追定)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