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武布中华 > 第259章多事之秋,瘟疫来了

武布中华 第259章多事之秋,瘟疫来了

作者:话凄凉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11-16 21:08:56 来源:笔趣阁

高有才的信中,提到了多个信息。

第一是,高欢击退李自成,解开封之围,崇祯爱屋及乌,高欢远在河南,他得不到,便使得崇祯,开始宠幸高有才。

第二是,崇祯想让高有才,来河南督促高欢剿闯,而除了崇祯之外,信中还提到一个人,便是现在的兵部尚书陈新甲,也与高有才接触颇多,多次询问高有才河南剿闯的情况。

这让高欢察觉到,历史上陈新甲和崇祯,暗中与清军议和之事估计,已经开始推行了。

陈新甲的策略是攘外必先安内,现在他与清军议和,只是意图暂时保持北方边境安定,还缺个安内的人。

现在看来,高欢朱仙镇击退闯贼,让高欢进入陈新甲的视野,把他看成了攘外必先安内战略的重要一环。

毕竟,光议和不行,还需要平定关内流寇,而平定流寇的人选,就是高欢。

这也是崇祯想派高有才来敦促剿闯,陈新甲频繁于高有才接触,搞关系的原因。

陈新甲这是想将高欢,拉入这个计划中来,不过高欢却并不想,加入这个注定失败的计划。

陈新甲的策略,看上去似乎,是明朝最后的希望,但实际上,已经迟了。

若是早几年还有可能,现在清军已经击败洪承畴,明朝北方精兵几乎全军覆没,华北平原成了清军的后花园,清军有什么理由议和。

东北苦寒之地,八旗不靠抢劫,怎么维持生活?

看当年黄台吉如何耍袁崇焕,再看现在的情况,高欢觉得清军完全没有理由同明朝讲和。

即便议和没人泄密,也会失败。

这里高欢不得不吐槽,高有才的眼光,加入阉党,阉党倒台,现在又和陈新甲、周延儒搞在一起,而这两人,也都离死不远了。

这真是让高欢操心。

第三件事,则是高欢在信中,看见高有才,提起北京可能发生瘟疫。

这个消息,让高欢觉得,上两个消息更加重要。

《通州县志》,“崇祯十六年癸未七月大疫,比屋传染,有阖家丧亡竟无收敛者。”

《吴江县志》,“崇祯十五年大疫,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数十口,无一仅存者。”

《定思小计》,“葵未年夏秋,京师大疫,人偶生一赘肉隆起,数刻立死,谓之疙瘩瘟。都人患此者十四五。至春间又有呕血病,亦半日死,或一家数人并死。”

崇祯年间,由于战乱、饥荒,造成战死、被屠,还有饿死的百姓,尸首无人收敛,再加上流民聚集,四处流窜,将瘟疫带到四方,造成了大范围的瘟疫。

历史上李自成从西安出兵,三个月不到,就摧枯拉朽般占据北京,推翻明朝的统治,与一场爆发于北京的大瘟疫,有很大的关系。

高欢看见高有才于信中提起,京师有流民病死,内心立时生出警惕。

如果瘟疫提前爆发,又传来河南,必然对军政府造成巨大的打击。

军政府统治区域,刚种下冬小麦,各县还处于恢复期,要是来一场大瘟疫,军政府的财政,恐怕得崩盘。

这时,高欢回到督军公署,先在书房内,给高有才写了封回信。

高欢在信中劝说高有才,说高家在朝中需要一个靠山,父亲既然已经做到礼部侍郎,成为副部级的大员,为了家族就该留在北京,作为高家在朝中的眼线和依靠。

若是高家没有人在朝中,那么朝中有谁要搞高家,高欢都不清楚。

现在他在地方,高有才在朝廷,正好相互呼应,千万不要回来。

高欢知道高有才有官瘾,表示支持他在朝廷更进一步,做到尚书,光耀门楣。

此外,高欢还提醒高有才,注意京师的疫病,提醒朝廷进行预防。

毕竟,明朝撑得久点,高欢就多一点时间准备。

这时高欢写完信,遂即唤人进来,吩咐道:“把这封信,送往北京。”

齐大柱忙抱拳,“卑职领命!”

说完,他便要转身出去,高欢却叫住他,沉声道:“还有一件事!”

“督军吩咐!”

高欢道:“让诸位先生,下午来花厅商议大事!”

中午督军公署内,李岩等人吃了午饭,便来到花厅,一边闲聊,一边等候。

现在,高欢的幕僚班子,已经十分旁大,主要幕僚有李岩、宋献策、高有闻、李武、汤亮、孙思科、王独山、孙德彪,元珪等人,已经是个小朝廷了。

这时众人正三三两两坐在议事堂内窃窃私语,商议的都是如何恢复地方,增加财政收入的事情。

这时李岩问道:“宋军师,督军找我们有什么大事商议?”

李岩远本准备今天下午带队去陈州,清查户籍和田亩。

当地几个大族,隐瞒人口和田产不报,陈州这样的富庶州县,人口和耕地比登封还少。

这些大族隐瞒人口和耕地,军政府就得损失一大笔赋税,所以必须重新造黄册,绘制鱼鳞图册。

今天上午,宋献策陪着高欢接收刘良佐送来的物资,有什么大事的话,宋献策应该知道。

一时间,众人目光都看向宋献策,而宋献策却也一头雾水,“督军上午也没说什么。就提了一句,他看上了刘良佐的宝马,总不至于,大事就是去抢夺马匹吧!还有就是收到一封,高老爷从北京寄回来的家信!”

抢马首先排除,刘良佐可是明朝总兵,李岩疑惑道:“莫非是北京有什么事情?”

正当幕僚们猜测之时,此时在军政府治下临颍县外,一支商队,正沿着官道,来到城外,准备进城去做买卖。

商队带来两淮的盐,沿途出售,然后前往禹州,收购钧瓷、药草,然后再贩往京师。

这时城门外,聚集了大量百姓和商队,等待入城,一名伙计,站立许久,突然身体晃了晃,倒在地上。

“东家,您快来看看!黄二晕倒了!”伙计喊道。

商人忙领着一群伙计围过来,惊讶道:“怎么回事?”

“不清楚,昨天说没精神,头疼,不想站一会儿,就这样了!”

(四更,兄弟们多投票呀。)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