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正德崛起 > 第一千九百二十一章如何安排?

正德崛起 第一千九百二十一章如何安排?

作者:何气生财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8-14 07:33:20 来源:笔趣阁

内阁的院落之中。

一众吏目和工匠眉头紧锁,傻傻看着面前的一众朝臣。

就在刚才,这群大人还是一副喜笑颜开、兴高采烈的模样,看那架势,就好似是遇到了什么天大的喜事一般,他们在旁边甚至还听到了要将什么喜讯奏禀皇上一类的话语。

但是。

仅仅只是眨眼间。

面前一众大人就开始变得沉默。

原本遍布于他们眉宇之间的喜色,也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消散。

所有人一脸低沉不说,隐隐还有一丝失落和失望的气氛从他们中心扩散了出来。

怎么了?

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周边的一众吏目和工匠们面面相觑,一脸懵逼,压根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变脸?

但这变得也有些太快了吧?

刚才还是喜气洋洋的众人,这到底是发生了什么,竟然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变成这般模样?

众人不解,不敢上前打探问询的他们,只能老老实实的站在外围,静观其变。

毕竟。

这高兴也高兴过了。

失落的情绪也正在进行当中。

接下来,该不会是还要出现什么其他的反常表现吧?

众人不解。

众人胡思乱想。

而在他们观望的所在,一众朝臣满面失落。

几位大人的目光紧紧盯着面前这个水泥疙瘩的同时,更是忍不住露出了纠结神色。

突然。

工部尚书李鐩朝着左右看了一眼。

见到众人脸上尽皆都是一副纠结模样后,思虑了一番的他,试探出言道:

“诸位,这喜讯我们早朝上还说吗?”

呃……

众臣无言。

目光齐齐朝着去刘健和李东阳望去。

在场中人,以他们两人官职最大,说与不说,众人也拿不定主意,所以在不知如何是好之下,干脆将目光看向了两人。

刘健皱眉。

李东阳也是一副沉吟模样。

少许。

李东阳转头看向刘健,斟酌说道:

“刘公,此事若是细论的话,按理说应该是兵仗局孙福来奏禀为妙,毕竟这是兵仗局的功劳,而且还是在陛下运筹帷幄的前提下,吾等若是现在奏禀的话,无疑就是抢了兵仗局的风头。”

“但……”

李东阳话锋一转,眉心轻轻皱起的同时,话语也徐徐道来:

“但刘公也知之前此事在朝中的影响,虽然说此事一再保密,可且不言这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就说吾等昨夜所为,势必已然弄得满朝皆知,如此情形之下,吾等若是继续藏着掖着,貌似也并不稳妥。”

“毕竟,这么多吏目和工匠都在这里看着,院门外面还有那么多吏目偷偷观望,吾等知道吾等是在干什么,可那些吏目和工匠们知道吗?”

“到了最后吾等成为一个笑谈倒是无妨,可问题的关键是陛下所发明的这個水泥,乃是利国利民,利于大明江山社稷的神器,如此利器因为吾等声明受损,完全犯不上啊!”

“所以……”

李东阳看了一眼刘健,又朝着周边的一众朝臣扫视了一眼,似是鼓足勇气一般,继续说道:

“所以本官认为,今日的早朝之上,若是孙福前来奏禀则罢,吾等本来就是提前见证,自是犯不上抢他人功劳。”

“可若是孙福今日没有参加朝会,水泥这事情也无人奏禀的话,依本官的意思,不若先将这个好消息当朝奏禀,即安了满朝文武的心,也让陛下能提前得知到这一喜讯。”

“诸位臣公看如此安排怎么样?”

李东阳的最后一句话语,没有仅仅只问询刘健一人。

毕竟。

此事也非刘健能拿得住主意的事情。

这个事情说的好听点,那是提前将喜讯告知与众,安满朝文武之心。

可若是细细道来的话,其何尝不是在抢夺孙福的功劳,大有夺人之美之嫌。

要知道。

到了他们这般身份,几乎已经达到了仕途的顶峰,几乎没了再进之可能。

两位阁老自是不必多言,似几位尚书还好些,最起码他们还有一个入阁的奔头可以奢望,但也仅仅只是奢望而已。

按着大明的规矩:“若先升尚书,则无入阁之命。”

当然。

此例也有被破坏的时候。

但是纵观整个大明朝,从尚书之位进入内阁的朝臣微乎其微。

内阁中人大多是从翰林院中选拔而出,并一点点的培养直至后续入阁观政,作为阁臣的预备者。

而之所以这般,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诸部尚书和内阁的关系。

在名义上。

他们同朝为官,共同辅佐君王治理江山。

甚至在历史中还出现过首辅一人当权、权倾朝野的时候。

可那毕竟只是个例而已,在整个大明朝的吏治体系中,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互制约的。

这一点。

隆庆朝内阁首辅兼吏部尚书高拱,曾在《三乞天恩辞免兼任疏》中提到过。

“我国家之事,皆属部臣题行,阁臣拟票。或未当,则为之驳正;或未妥,则为之调停。不嫌异同,务在参伍。所以事多得其理,而人不敢为奸,是阁之与部不容混而一也……今内阁平章重事,吏部进退百官,皆权所在也。臣既忝阁臣之先,而仍总吏曹之职,则操权不亦太重乎?权太重,非惟臣难以居,而国体亦非所宜。”

其间原文不过多引述。

高拱从首辅的身份出发,细细分析了内阁和六部之间的微妙关系。

两者即是同朝为官,为了大明一心效力的合作伙伴之一,同时也是相互制衡、相互制约的存在。

六部式微,则内阁独大,首辅容易权倾朝野,虽不是宰相却可行宰相之事。

而反之。

内阁若是势弱,继而无法制衡六部。

那且不言六部会不出出现掣肘朝野的存在,就说身为陛下参谋和秘术处的内阁,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空架子,并且六部的事务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这对于皇权也好,还是对于整个朝堂而言,并不是什么幸事。

故而。

从内阁制度渐渐稳定之后。

这阁臣的选择,全部是从翰林院中选拔,以此来断绝内阁和六部之间的关联,继而形成一个独立的部门。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