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替明 > 586 和谈

替明 586 和谈

作者:叫天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09-26 01:31:05 来源:笔趣阁

他这话,只是陈述一个事实,并没有对是否和建虏和谈之事做出正面的回答。

不过崇祯皇帝在问过之后,心中已是有了主意。要是再耗下去,大明也耗不起啊!

于是,郎有情妾有意的情况下,大明和建虏双方很快就开始了和谈。这一次,建虏出奇地谦卑,提得要求也不多,让泱泱大国自居的大明官员都感到很满意。如此的情况,让一向无责任乱喷的御史言官也满意了好多,异议之声便少了。

其实,他们在潜意识中把这次和谈与上一次的和谈做了对比。在上一次和谈中,建虏跋扈、嚣张,动不动就威胁要打,提出的条件更是苛刻的没谱;

而相对来说,这一次建虏不但态度非常好,要求还很低,只要过冬的粮食就成。这要没吃的,那与其饿死,不如再和大明打下去,也就如此而已。

双方在粮食多少的问题上谈了几次后,便达成了协议。刚好大明筹备了一些勤王军的粮草,便送了一大半给建虏。

这事倒也不怕建虏反悔,那奴酋皇太极可是在协议上签字的。作为一方大势力的首领,要是言而无信的话,那就太下作了。手下的其他势力就会心寒,不利于内部团结,更不利于树立权威,因此反悔的可能性非常小。

事实上,皇太极也确实没有收到粮食就反悔的打算。在山海关前交接粮食后,他便打算收兵回去了。

只是临行前,他交代镇守山海关的多尔衮,一定要小心明军的偷袭。他们想夺取山海关心思,用脚趾头想想都能知道。至于孙老头在修筑围墙的事,就让他们修好了。反正占据了山海关,大金就占据了主动权。

另外,他还从沈阳特意招来了宁完我,范狗儿两个汉奸,命令他们潜入明国京师。摸清叫天军和明国的关系。最好能刺探到那种威力巨大的火炮是怎么造的?

说句实话,皇太极是不信叫天军会投靠明国。去明国京师谈判的使者虽然被盯得严,不过多少都能知道点京师的事情,并没有回报说有叫天军的消息。

不过他心中的猜测没有得到证实。不搞清楚叫天军的杀手锏为什么会出现在明军中,皇太极是不会安心的。

军中有很离谱的猜测,说明军把叫天军灭了,所以才有叫天军的杀手锏却不会用的事情发生,但皇太极根本没想就否定了这种猜测。

明军要能把叫天军给灭了。何至于被父汗以十三付盔甲起家,占据明军的辽东全境!

把事情都安排妥当后,皇太极便领军北返沈阳。说句实在话,打了这么久的仗,大金确实支持不住了。

只有区区辽东之地,要养那么大一支军队,几乎到了全族下至十四岁,上至四十五岁的男人都有参与战事。要不是从明国掠来了那么多东西,凭大金的国力,根本就坚持不到现在。

草原上的盟友也早已有抱怨。至少比起以前来说,抱怨要多多了。皇太极对于这个的原因心知肚明,却又无可奈何。

大金无敌的神话被叫天军打破,就少了很多对盟友、对敌人的威慑力。也是因为叫天军,让大金损失惨重。五千多人啊,虽然里面有一部分汉人和蒙古人附属,但女真勇士却更多。歼灭战的威力,让大金损失了那么多能征善战的男丁,也不知道何时才能恢复回来!

皇太极想起这个,心中就不由得对叫天军恨得咬牙。但就目前来说。大金也实在没有那个实力远征归化城了。只能把这事往好的方向想,多亏了叫天军,使得自己在大金国内能扫清障碍,拥有一名真正大汗该有的权力和威严。

行军途中。他是坐了马车的。身体太胖,不用赶路,自然不想受罪了。撩窗南望,冷笑浮现在脸上。

相对叫天军来说,自己对付明国可谓得心应手。这次摆战,能让大金喘口气。休整一下,顺便还能从明国捞来粮食,正所谓一举两得。最为关键的是,这次回去的另外一个目的,就是解决大金的另外一个隐患,也让明国疑神疑鬼,继续消耗明国的国力。

他如此想着,大明的皇帝和文武百官却因为摆战都松了口气。官员之间互相见面时,明显多了笑容。京师的青楼戏院,比起以往也热闹了几分。

不过朝廷还有事情要忙,在孙承宗从抚宁前线返回后,马上推荐有优秀的剿匪战绩,并且其能力在勤王战事中也得到认可的延绥巡抚洪承畴,领部分勤王军前往中原剿匪。

为了保证以最快速度剿灭流贼,还中原一个太平,孙承宗建议朝廷调拨在对虏战事中表现不错的曹文昭、曹变蛟叔侄两人归洪承畴指挥。

不过眼下指挥剿匪的是孙传庭这名脾气不好的总督,在官位上要比洪承畴大。抡起名气和实力,自然洪承畴要比孙传庭更靠谱,也更会做人。朝廷上下一致认为,这职位有必要调整一下。

于是,旧事重提,以孙传庭骚扰地方为由,革其总督之位,降为延绥巡抚,暂居延安府办差。

而洪承畴则在勤王战事中表现优秀,理所当然地接替了孙传庭之前的职务。接旨之日起,即可前往中原剿匪。

而孙承宗本人,还得领着其他勤王军坐镇抚宁。既要防着建虏,也想着看是否有机会,能重新拿回山海关。

对于朝廷掌权的官员来说,不打仗了,这后勤就轻松了不少,总算压力没有那么大了。

时间进入十二月,寒风呼啸,那叫一个冷,在京师的人都不敢出门。

这一月左右的时间内,剿匪的捷报还没来,但建虏也真的遵守了约定,并没有任何挑衅的行为,乖乖地待在山海关内。明国上下都松了口气,期待着这样的好日子能一直延续下去。

可谁知,好景不长。很快一封八百里加急的急报,从山东送到京师。崇祯皇帝脸色重新变得阴沉,紧急召集内阁六部大佬到文华殿议事。(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