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替明 > 530 鞠躬尽瘁

替明 530 鞠躬尽瘁

作者:叫天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2-09-26 01:31:05 来源:笔趣阁

孙承宗接旨之后,让自己的副手马世龙领军移驻抚宁,这个离山海关最近的卫所所在。而他自己,则带着洪承畴立刻启程进京。

六十七岁的高龄,硬是只花了五天时间,赶了五百多里路,于傍晚时分到达京师。

虽然京师已经戒严,城门早已关闭,可孙承宗还是很快见到了崇祯皇帝。

在去文华殿的路上,赶过来迎接的是大太监王德化。他语速极快地把京师的事情快速给孙承宗交了个底。

在接到山海关失陷的消息后,京师形势极度混乱。首辅成基命为首的内阁主张皇上南巡,平定中原腹地的流贼之乱后,再集中精力对付建虏;而左都御史曹于汴坚决不同意,主张再集结兵力,夺回山海关;另外据传兵部尚书梁廷栋等人主和,答应建虏条件换回山海关。至于户部尚书毕自严,早就为筹集勤王军粮草而病倒了……

就算长话短说,王德化也来不及把京师中发生的事情都说清楚,就已经到了文华殿门口了。

孙承宗举手整理了下衣冠,正待进去时,身子一晃,眼见就要跌倒。王德化眼疾手快,连忙扶住了他。

“不碍事!”孙承宗稳住身子后,低声说了句,然后便跨进了殿内。

崇祯皇帝高坐御椅之上,听到内侍唱名后便看向大门。说实话,他心中是很恼火的。

京畿之地的战事一拖再拖,把全国的形势拖得极其严峻,流贼之乱,已成大明的心腹之患。粮草的筹集,更是把头发的愁白了。为此,还再次加了赋税。虽然知道是饮鸩止渴,可也不得不为。

更甚者,要不是战事拖到今日,又要动用山海关的火炮和兵力,又何至于被建虏攻下山海关天险呢?

想着这一切。崇祯皇帝长时间没睡好的眼睛中满是血丝,透着恨意,阴沉着脸,显得异常的狰狞。他盯着门口。就准备给孙承宗一个好看。

可是,当他看清门口进来那人时,却一下愣住了。

这名须发全白的老人,虽然官袍穿得很是端庄,可额头冒出的汗。汇集成溪,沿着尖瘦的脸颊往下流。眼角的皱纹很多,甚至连额头也多了不少。一脸的疲惫之色,仿佛一闭眼,就能马上睡过去。官袍空空,就如同里面不是人的身体,而是一根木材而已。

这是孙承宗?崇祯皇帝下意识地不相信。可仔细瞧着,却还是分辨得出来,眼前这个老人,就是之前老当益壮、精神矍铄的孙承宗。不管他变得如何了。那眼神中的坚定从容之色,却还是未变过。

这一刻,崇祯皇帝想要质问、为难孙承宗的念头一下没了,脑海中只有震惊。

孙承宗竭尽全力,就按照平时的步伐,不慌不乱,不急不慢地上前觐见。

“臣孙承宗已夺取清水明月关,奉旨前来觐见。”

如果细心地听,能听到孙承宗的话中有一丝颤音,是力竭的原因。边上的王德化却听出来了。有点担心地瞧着他。

崇祯皇帝则根本没注意到,只是被孙承宗的话语所吸引,他没想到,久攻不下的清水明月关。竟然被打下来了,总算是有个好消息了。

然而,山海关的沦陷,让清水明月关之战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崇祯皇帝很快把这丝欣喜埋在心中,先扬了扬手道:“孙卿平身!”

说完之后,他发现孙承宗根本没动。便以为孙承宗还有什么话要说。或者是说要请罪之类以退为进。

如此想着,崇祯皇帝便微微皱起了眉头。自己已经说了平身,有什么事情就站起来说话。不要依仗拿下清水明月关的一点功劳,就趁机开始讨价还价。

他忍着刚冒出来的怒气,想再说一次时,侍立在边上的王德化已有了动作。只见他走过去,伸出双手去扶。

这动作让崇祯皇帝微微有点吃惊,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看着孙承宗微微颤颤地站起来,他才忽然记起来,孙承宗已是六十七岁的老人了。

王德化扶起孙承宗后,低头奏道:“陛下,孙大人该是接到圣旨后,连夜赶回,五天赶了五百多里。”

如果是年轻人,五天赶五百多里,其实并不算什么。可孙承宗已是六十七的老大爷了,很难想象是要靠多大的毅力坚持着赶路。

崇祯皇帝连忙让另外的内侍搬来圆凳,给孙承宗赐坐。这时的他,已是想起这次的京畿之战,要不是孙承宗,可能连永平等城都收复不了。以如此高龄,这么任劳任怨,埋怨他拖延清水明月关的战事,实在是不应该。

孙承宗谢恩之后,便问崇祯皇帝道:“陛下,非是臣为自己开脱。山海关失陷,臣责无旁贷。但臣调兵之时,也给山海关留够了足够的兵力,不知山海关失陷的具体情况如何?”

只有搞明白了这些,才能知道接下来的战事该如何应对。否则稀里糊涂的情况下,下一次就还会稀里糊涂地丢城失地。

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崇祯皇帝竟然也不知道。就只知道山海关失陷,然后朝廷上下恐慌成一团。你一言,我一语,争论不停,各有各的意见。

很自然地,崇祯皇帝把最近朝堂上的情况都介绍了下,然后征询孙承宗的意见。

和他学生袁崇焕的愣头青不同,孙承宗是有政治头脑的人。一般情况下,明哲保身为好,或者和御史言官站一起。

但他在来京师的路上,已经想过如何应对山海关失陷之事,已经有了决定。

孙承宗没有如同御史言官一般站在道德的高处,政治最正确的路线上,也没有采取兵部尚书的求和之策,而是选择了拥护内阁的决定。

他从大明内外交困,此次建虏入侵所带来的各种影响,站在大明江山社稷的角度,给崇祯皇帝分析了一遍,然后恳切地道:“建虏其势已成,京畿之地再无险可守。臣愿替陛下镇守京师,等待陛下把流贼剿灭,重新驱除鞑子的那一天!”(未完待续。)

ps: 这章难写,各位书友你们说说,要是山海关被建虏占了的话,那1630的历史,将会变成什么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