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历史军事 > 替明 > 585 时来运转

替明 585 时来运转

作者:叫天 分类:历史军事 更新时间:2023-04-20 15:01:16 来源:笔趣阁

张凤翼打得算盘也还可以,如果崇祯皇帝准他所奏的话,那选拔忠良之后前去榆林学习操炮之术的事就不用他负责了。

而他作为堂堂兵部尚书去地方,那权威自然就大了。且孙传庭是他所举荐,于公于私都得听他的话,事情就容易摆平。

但不是虚职的兵部尚书要离开京师,这事可真少见。内阁首辅周延儒首先就不同意,要是张凤翼撂摊子,崇祯皇帝还不把那事让内阁去督办。

于是,他马上搬出自己的理由,说兵部尚书去地方解决纠纷是小题大做了;而且这事说句公道话,孙传庭也是站在理之上,只是做事方式不对而已。朝廷下旨训斥孙传庭,让他以后不得再犯,这样就差不多了,毕竟流贼还要考孙传庭去统筹围剿。

崇祯皇帝的心思其实并不在这,他也认为兵部尚书去地方有点小题大做。刚才那么问,只是要想为难张凤翼出下心中的那股气而已。因此,他听周延儒说得有理,便准奏了。

而后,他的重心便又转到对虏战事上。孙承宗在奏章上还诉苦,说严寒来临,如果朝廷的后勤不做好,怕会危及抚宁战事。

对于后勤这块,可以说是崇祯朝最大的问题所在,也是最棘手的问题。这种事情存在不是一天二天了,要是讨论讨论就能马上解决,那就不是事儿了。讨论的最后结果,就是再议,也只能如此了。

烦心的事永远没完,兵仗局那边仿制轰天神炮,不知道哪里没搞好,**包没有被弹射出去,直接在炮膛里引爆了。幸好试验的时候都躲着,才没有人员伤亡。

可有了这么一个事故,不少人对仿制的准确性就打了个折扣。虽然还在继续仿制,可热情却降了好多。

每隔几日。孙承宗那边就上奏章催后勤了,催得崇祯皇帝和内阁都烦。可所谓坏事连连也不是随便说的,又是一道河南巡抚告孙传庭的奏章到了御前。

之前是没有弄出人命,所以周延儒才有说法。崇祯皇帝也才会同意。可这一回,孙传庭竟然斩了一个副将。理由就是这位副将纵容手下杀良冒功,且多次不听从他这个总督的号令,延误军机。

可这个副将其实不是直接归孙传庭管,而是河南巡抚的下属。没有知会一声,直接就砍了。

这下好了,朝廷上本来就烦心事多着,这孙传庭竟然不省心,还要添乱,不少人就有拿下他的心思了。

但孙传庭的去留,其实涉及到兵部尚书张凤翼的这一边。他们自然是想保了,就从军法这角度开始争辩。

双方正辩论了几天,忽然孙传庭的捷报到了,说在河南驻马店附近围歼了马回回、闯塌天等三支流贼。共计三万余人。其余流贼闻风而逃,官军所向披靡,预计能进一步压缩流贼的活动空间。大概再要三个月时间,肯定能还中原一个太平。

当然了,捷报中也提了,要达成这样的战果,事权必须统一,各地巡抚不得对总督军令阴奉阳违,军需后勤不得短缺才行。

张凤翼听到这消息后,算是松了口气。这孙传庭还是有本事的。总算是拿出了点像样的成绩。

崇祯皇帝看了奏章后,对孙传庭的印象也稍微改观了点。心中算是认可了张凤翼对孙传庭的评价,脾气有点臭,处理人事有点粗暴。但指挥打仗还是有两下子的。

既然如此,之前想撤掉孙传庭的想法便没有了。在经过商量后,下旨嘉奖,并令孙传庭再接再厉,争取再短一点时间把流贼灭了。特别是要把那个挖皇陵的李自成给抓到京师来千刀万剐。

也不知道是不是朱元璋这个开国皇帝保佑,这事刚过。孙承宗那边急报,说建虏派人求和了。

崇祯皇帝和内阁几位大臣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建虏竟然求和了?

说真的,和建虏这么耗下去,崇祯皇帝和内阁这边光是想勤王军后勤的事情,就不知道瞅白了多少头发。这建虏要是求和了,那大明不是可以喘口气了?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周延儒马上抓到机会,开口拍起马屁来,“全赖陛下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方有今日的捷报连连,大明中兴可望啊!”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大明中兴可望!”其他臣子一听周延儒先派了马屁,连忙争先恐后的跟风。反正花花轿子人抬人,让陛下高兴高兴,何尝不是做臣子的义务。

崇祯皇帝难得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对底下的众位臣子道:“建虏说他们没有粮食过冬,才无奈和我大明一直这么打着。如果我们作为****上国能赐一点过冬粮食给他们的话,就摆战不打。诸位臣工,尔等对此有何看法?”

周延儒作为内阁首辅,自然第一个开口表态道:“陛下,以臣愚见,就依孙阁老的意思,摆战不打。如此抚宁一线便能趁着这个机会修筑围墙,把山海关围起来,同时也能让朝廷喘口气,还可以抽调精锐的勤王军南下,越早灭了流贼越好。”

崇祯皇帝点点头,再打下去,是真的吃不消了。他转头看向兵部尚书道:“张卿,你以为呢?”

“臣有点担心,建虏只是言其兵不出山海关半步,会不会其中有诈?”张凤翼谨小慎微,从自己角度考虑道。

崇祯皇帝听了,并没有马上表态,转头看向底下的还有一人道:“温卿,你一向稳重,不知对此有何看法?”

被点名的温体仁,平时独来独往,如同孤臣一个。崇祯皇帝看在眼里,心中还是比较信赖的,便有此一问。

温体仁此时也已是阁臣,不过他平时一向沉默寡言,说话不多。听崇祯皇帝问起自己,便恭敬回答道:“陛下,建虏也已连续作战一年有余,他们未必能这样坚持很久。如若我大明勤王军能多坚持一段时间,就算不能击败建虏,但耗掉他们实力却是必定的!”

(未完待续。)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