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明匹夫 > 第19章 和议

大明匹夫 第19章 和议

作者:浮沉的命运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40:32 来源:笔趣阁

崇祯二十年,丁亥年,四月,京师,紫禁城。

江南春暖花开,百花争艳,但京城依然是寒风呼啸,飞沙裹尘,即便是大半天,浓密的沙尘铺天盖地,遮天蔽日,城内长时间看不见东西,晦暗不明,白天像夜晚一样。

与糟糕的天气一样,北京城内人心惶惶。自年初开始,便有大量的人群南逃,数月不辍,以至于京师十室半空,官府懈怠,治安奇差,偷盗抢劫层出不穷。

吴三桂引领建奴攻陷山海关,天下震惊,通往关内的大道一片坦途,被建奴荼毒数次的京师及北直隶百姓,除了南逃,似乎并无选择。

百姓如惊弓之鸟,对于大明朝廷的文武百官来说,更是人心惶惶,但尚不至于惶惶不可终日。

而对于大明天子崇祯而言,勤劳国事、心力交瘁之下,终于病倒了。

雪上加霜的是,李自成攻占陇右,随后又占领了河西走廊,兵强马壮,其和朝廷大军之间,必是一场恶战。

河南已形同公然反叛,陕西战事再起,再加上山海关突告失守,朝中人心惶惶,许多人暗自嘀咕。

难道说,大明国的气数到了?

不止满朝文武百官如此嘀咕,即便是病卧在床的大明天子崇祯,也是暗自垂泪,心头惶然。

天下四分五裂,处处天灾**,难道说,这就是所谓的亡国之兆吗?

“吴三桂,好一个忠孝节义的吴三桂啊!”

身处乾清宫东暖阁卧榻之上,崇祯摇摇头,发出一声苦笑。

祖大寿、吴三桂,关外托付给这些豪门世家,当真是国家不幸。

大明臣子都是这般,贪生怕死,卖国求荣,这大明朝廷,还有救吗?

“朕承天御宇以来,二十年于兹矣!日在冰兢,思臻上理。东人方张,流寇又作,调兵措佝,实非得已之事。乃年年征战,加派日多,本欲安民,未免重累,朕之罪也。

贪官污吏乘机巧取,加耗鞭朴,日为尔苦,朕深居九重,不能体察,朕之罪也。

将懦兵骄,莫敢用命,焚灼淫掠,视尔如仇,朕任用非人,养毒致溃,朕之罪也。”

崇祯在病榻上叹息痛恨,引咎自责,旁边的一众大臣都是慌了手脚,纷纷上前劝慰。

“陛下,你得保重龙体啊!”

“陛下,保重啊!”

阁臣魏藻徳、谢陛、陈演,蒋德璟,兵部尚书陈新甲,礼科都给事中叶高标,兵科都给事中张绥彦,寺马都尉冉兴让等人,脸色各异,神色黯然。

主辱臣死,天子操劳,国事如此,他们这些人,新区也好不到哪儿去。

“朕御极二十年,国家多事,复遇饥荒,人皆相食,深可悯侧。近且流寇攻陷陇右,寇犯河西,肃王被害。夫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百姓与藩王不保,皆朕不德所致,真当愧死。”

崇祯侃侃而言,到动情处,一时声泪俱下。

“陛下,都是臣无能,请陛下责罚!”

“陛下,臣无能,请陛下降罪责罚!”

一众臣子纷纷引罪,跪了一地。

“陛下,此系气数,陛下不必自责!”

寺马都尉冉兴让跪伏于地,也是泪流满面。

“天灾不断,此气数所致,与陛下何干啊!”

阁臣蒋德璟连连磕头,垂泪不止。

“非是气数,乃是**啊!”

崇祯喃喃自语,忽然正色道:

“传朕旨意,调各路兵马倡义勤王,各项钱粮剿饷皆免,如再有私征滥派,定将严惩!一切不便于民之事尽行革去,以与天下更始。希望李自成等人伺隙反正,一概赦免其罪。天下事平之后,用贤治国,改革从前之败辙,与尔等维新。”

阁臣们面面相觑,一时无言,只顾磕头。

陈新甲心惊肉跳,朝廷到了如此地步,难道还要和建奴决一死战吗?

大明朝廷,如今可就只剩下孙传庭这一副家当了。

崇祯看了一眼面色各异的众人,暗自叹了口气。

革新变法,谈何容易,若是能推行下去,自己何苦和王泰翻脸,朝廷又怎会有今日之局面。

建奴夺了山海关,虎视眈

眈,如今这局面,已经是凶险万分。

去年召各地兵马讨伐王泰,居然悄无声息。如今赦免天下,召各部进京勤王,若是毫无建树,难道真的要与建奴议和吗?

“陈卿和众阁臣留下,其余诸卿,都退下吧。”

崇祯摆了摆手,一大群臣子退了下去,暖阁只余下陈新甲、魏藻徳等寥寥几人。

崇祯坐了起来,靠好身子,沉思片刻,忽然开口。

“河南那边,有没有什么动静?”

崇祯的内心深处,还是挂念着自己那位叛臣女婿。

“回陛下,王泰调了南洋的水师回来,山东海岸人满为患。但王泰并没有隔断漕运,北上的漕船还是源源不断。如今怕的是建奴随时南下,断了漕运。”

魏藻徳赶紧上前禀报。

“调了南洋水师回来!”

崇祯心头一惊,脸上一寒。

“他是要挥军北上,弑君篡位吗?”

魏藻徳几人面面相觑,一时语塞。

“陛下,西安府的西安府守备王国平部撤出了陕西,退往河南,看来是不愿意和官军发生冲突。”

陈新甲上前,肃拜行礼。

崇祯面色微缓,轻轻点了点头。

要是王国平来个釜底抽薪,孙传庭就是腹背受敌,得同时对付李自成和王国平两部了。

王泰还是有自知之明,并没有助纣为虐。

不过,南洋水师这个时候回来,到底是意欲何为?

“建奴的和议,阁部有了章程没有?”

崇祯拿起一旁的和议文书,看了起来。

这是春节前,多尔衮派人送来的和议文书,气势汹汹,盛气凌人。

“大清国皇帝致书明国皇帝,向来排兵,盖因尔国无故害我二祖,乃尔国反肆凭陵,夺我土地。我皇考太祖皇帝昭告天地,亲征尔国。其后每欲致书修好,而尔国不从,事遂滋蔓,以至于今。……我军每入尔境,辄克城陷阵,然予仍愿和好者,特为亿兆生灵计耳。若两国诚心和好,自兹以后,宿怨尽释,尊卑之别何必较哉!古云:情通则明,情蔽则暗。若尔国使来,予令面见,予国使往,尔亦令面见,则情不至壅蔽,而和事可久,至吉凶大事,当遣使交相庆吊。每岁贵国馈黄金十万两,白金二百万两,我国馈人参千斤、沼皮千张;以山海关以西为贵国界,以东为我国界,关墙适中之地两国于此互市。倘愿成和好,速遣使责和书及誓书来,予亦责书以往,否则再勿遣使致书也。”

崇祯看着和议文书,脸上肌肉抽动,手指哆嗦。

难道说,大明必须和建奴,签署城下之盟吗?

“魏卿,你们阁部,是个什么决议?”

崇祯的目光,转向了内阁首辅魏藻徳等一众大臣。

大明战事连连,九边精锐丧失殆尽,而流寇之祸正张,崇祯之意,欲以金银缓清军,专力平寇,阁臣蒋德璟和兵部尚书陈新甲都是赞成和议。

魏藻徳等阁臣一言不发,崇祯脸色难看,怒火攻心。

“众卿欲安享其成,成则分功,败不及祸。当真是老成持国,打的一手好算盘啊!”

崇祯冷笑连连,咳嗽不断。

“陛下乾坤独断,臣等唯陛下圣命是从!”

“臣等以陛下马首是瞻!”

魏藻徳几人脸色煞白,又是跪下,磕头碰脑。

他们自然是赞成和议,但一旦朝中非议,皇帝不得已秋后算账,他们这些说话的臣子,又岂能独善其身?

万一是抄家灭族,岂不是太冤了些?

“都起来吧。陈卿留下,其他人退下吧。”

崇祯摆了摆手,看着下面的一群臣子,心灰意冷。

无人肯为君分忧,为国分忧,百无一用,满朝文臣,皆可杀之。

“陛下保重龙体,臣等告退!”

魏藻徳等人汗流浃背,爬了起来,纷纷退出了暖阁。

几位阁臣出了宫门,人人都是吐了口气,面色也都红润了起来,和刚才暖阁时的愁眉苦脸,截然不同。

最重要的是,几人没有就和议发表任何意见,不用担惊受怕。即便是皇帝要和谈,也不需要他们任何一人前来背

锅。

“魏大人,你说,皇帝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陈演看了看周围,向首辅魏藻徳低声问道。

魏藻徳微微一笑,并不言语。

“这还有什么可猜的。内忧外患,上意主和,天日昭昭。”

阁臣谢陛满脸轻松,不屑地说道。

刚才不发一言,这会却可以畅所欲言。

“其实皇帝和议,朝中早已经是沸沸扬扬。言官屡屡上疏,捕风捉影,你们以为,这是空穴来风吗?

谢陛的话,让魏藻徳点了点头,眉头一皱。

各位,“和议之事,还是不要妄言,需守口如瓶,以免让言官们发难,让陛下忧心。”

几人都是点头称是,谢陛也是满口答应。

阁臣蒋德璟看向谢陛,心里七上八下。

谢陛这个大嘴巴,唯恐天下不乱,也不知道,他能不能替朝廷守住这个秘密。

堂堂阁臣,国家重员,无人敢替君王分忧,传播流言蜚语,倒是争先恐后。大明朝廷,可谓是危矣。

“各位,你们说,王泰这厮,既不隔断漕运,这个时候又召了水师回来。他到底是要作甚啊?”

魏藻徳话锋一转,看向了其余几人。

暖阁之内,只剩下了崇祯和陈新甲君臣二人。王承恩出去,亲自守住了阁门。

“陈卿,你说,王泰这厮,既不隔断漕运,又召了水师回来。他到底是意欲何为啊?”

暖阁中,崇祯目光幽幽,问出一句和魏藻徳几乎一样的问题来。

倔强倨傲气愤过后,总要屈从于现实。

一国之君,利益当先,危难之际,还是要顾及任何方对朝廷的任何善意,即便是来自叛臣王泰。

“陛下对王泰有恩,又有翁婿之情,王泰怕是顾及旧情,不忍和朝廷刀兵相见。”

陈新甲斟酌一下,说了出来。

“那与建奴的和议……”

崇祯微微点了点头,欲言又止。

“陛下,我使者见憨,奴索金三十万、银二百万,许金一万、银一百万,建奴不肯,要金十万、银二百万,不从,即发兵京师。”

兵部尚书陈新甲上前禀告,小心翼翼。

“陈卿,国家危难,内忧外患,朕授你秘密与建奴和议,可款则款,不妨便宜行事。”

崇祯压低了声音,陈新甲满头大汗,连连点头

“此次和议乃绝密,不可让外廷知晓。诸臣阻挠,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故深秘之。”

崇祯脸色一板,郑重其事。

如能与建奴和谈,先集中精力对付李自成,内外交困之下,不失为一时权宜之计。秘密进行,也是怕那些个一根筋的大臣们死抱住《春秋》大义不放,以祖制伦理来干扰和议。

君王郑重叮嘱,陈新甲连日操劳,这一日下朝,刚刚回到府中,兵部立刻派人送来了和议使者马绍愉和多尔衮和谈的书信。

“……索金五万、银一百万。愿为国讨贼,挥兵南下……”

陈新甲暗暗松了口气。

这一下,对君王也算有个交待了。

“大人,用饭了!”

下人的声音响起,陈新甲把文书放在桌上,走了出去。

一觉醒来,陈新甲来到书房,想要带文书进宫面圣,却发现文书已经不见。

“陈福,桌上的文书何在?”

陈新甲额头冒汗,大声喊了起来。

“大人,桌上的塘报,小人昨夜已经交给塘报官传抄于六部各衙门了!”

下人上来禀报,陈新甲目瞪口呆,瘫坐在了椅子上。

绝密的和谈文书当塘报发出,等于昭告天下,朝廷与建奴和谈了。

这一下,麻烦可大了。

崇祯二十年春,兵部尚书陈新甲私自与建奴和议,被朝廷下令捉拿下狱。陈新甲在狱中向崇祯上书请求宽恕,皇帝毫无通融余地,以“人臣无境外之交,不告君父而专擅便宜,辱国启悔,不能持廉,才不堪用,屡误国事”之罪,身首东市。大明天子崇祯发“罪己诏”,大赦天下,号召各地军马入京勤王,以卫京师。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