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明匹夫 > 第49章 倾国而来

大明匹夫 第49章 倾国而来

作者:浮沉的命运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40:32 来源:笔趣阁

崇祯十四年八月十九,锦州城南,乳.峰山。

乳.峰山东坡,一片宽大的的缓坡上,几十个赤着上身的清军将领,五花大绑,露出脑后的金钱鼠尾,他们个个垂头丧气,跪在地上,一言不发。

在他们跪着的前方,一处宽敞的房屋,几进院落,也不知是从那户汉家大族掠夺,门外地上的斑斑污黑血迹,更不知发生了什么。如今,房屋外面雄壮的白牙兵环列,人人持枪执刀,院内也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虎狼之士肃然而立,显然是某位重要清军将领的大帐。

突然,远处苍凉的号角声响起,紧跟着,一队人马出现,满清王公大臣追随,白牙兵护从,簇拥着一个身材臃肿,金甲贯身的中年将领,向着房屋之处迤逦而来。

中年将领身披金甲,额头冒汗,但面无表情,身旁武士举着黄龙大伞,亦步亦趋,毕恭毕敬,更有无数面目狰狞、雄壮异常的白牙兵在两旁跟随,气势迫人至极。

金甲将领所到之处,所有清军都是单膝下跪,那些个杂役、包衣们更是跪伏在地,不敢抬头。

这便是满清皇帝黄太吉了。

八月初六,黄太吉于沈阳接多罗睿郡王多尔衮,多罗肃郡王豪格自锦州遣使奏报,得知大明会集九边精锐十余万抵达松山,明军势大,厮杀正酣。

黄太吉坐卧不安,于八月初八日派遣尔代,伊图等率兵个牛录前往松山支援。

八月十一日,黄太吉又接到奏报,明军来势凶猛,反复冲锋,不惧死伤,正白旗、镶蓝旗、镶红旗在明军攻击下伤亡惨重,请派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率大部前往,协力拒敌。

黄太吉心惊肉跳,感觉事态不妙,传檄各部军马,云集沈阳,定于八月十五日起行。黄太吉命济尔哈朗留守,不顾鼻子流血不止,御驾亲征,也足见他对锦州、松山战事的担忧。

大明顷九边精锐,黄太吉御驾亲征,沈阳兵丁搜刮殆尽,满蒙汉旗,双方云集万大军于松山一带,足可以震古烁今。

黄太吉身后所跟文武官员,浩浩荡荡,衣冠禽兽、披甲武夫,人人都是面色凝重,紧紧跟随。

八旗满洲、与八旗蒙古、四旗汉军,构成黄太吉麾下清军战兵的整体。

努尔哈赤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正式建立八旗满洲,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增设之四旗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每旗设固山额真(汉名都统)一,梅勒额真(汉名副都统)二,下辖甲喇(汉名参领)五,每甲喇辖牛录(汉名佐领)五,以三百人为一牛录,因此每旗大约7500人,八旗满洲共约6万人。

八旗蒙古皆以兵籍编制,地位略低八旗满洲,而高过四旗汉军。

崇祯八年(1635),黄太吉正式编立蒙古八旗,每旗设固山额真(汉名都统)一人,梅勒章京(汉名副都统)二人,甲喇章京(汉名参领)二人,分统所属蒙古牛录(汉名佐领),部众3万。

八旗汉军这时还没有成立,只有镶黄、镶白、镶红和纯青色四旗,但人数和八旗蒙古基本一样,都有3万之数。

但无论是八旗蒙古,还是四旗汉军,真正掌握他们手中军事权力的,还是满洲王公大臣。

满洲八旗除了镶蓝旗旗主、郑亲王济尔哈朗镇守沈阳,正红旗旗主,烈亲王代善垂垂老矣没来,其他各旗旗主,比如豪格、多尔衮、多铎、杜度、阿济格等人,以及正黄旗固山额真谭泰,都是悉数在列。

蒙古各旗的固山额真阿赖、恩格图、伊拜、以及毛海等人,以及蒙古科尔沁土谢图亲王、敖汉,奈曼,察哈尔四旗兵。

汉军旗乌真超哈诸将耿仲明、孔有德、尚可喜、石廷柱、张存仁、祖可法,祖大寿之子祖泽润等。

朝鲜藩兵 1500 人,由朝鲜平安兵使柳琳统率,他站在末端,脸色难看。

满洲八旗 6 万人,加上蒙古八旗、汉军四旗,共万人,再加上蒙古外藩兵、沈阳征丁,此次的清军大军总数,已经超过了万人!

不过,黄太吉心里清楚,除了蒙古藩兵,这增加的两三万新丁,战斗力恐怕没有多少。

黄太吉看了一眼屋外跪了一地的俘虏们,眉头微微一皱。

“皇上,这都是战场上的逃兵,许多人都是两蓝旗、镶红旗的奴才,等候皇帝的发落!”

多尔衮上前,轻声禀报。

黄太吉看了一眼不动声色的多尔衮,轻轻点了点头。

“所有人,全部处死,家眷发往宁古塔为奴。”

黄太吉说完,头也不回,进了大门,丝毫不顾外面惊天动地的哭喊声。

黄太吉御部严苛,谁也不敢求情,那些个临阵脱逃者磕头碰脑,痛哭流涕,求饶声撕心裂肺。

多尔衮冷冷看了一眼黄太吉的背影,摆了摆手,早有一群清军上来,刀砍枪刺,外面的哭喊声很快戛然而止。

黄太吉进了大堂,在中间的座椅前背手而立,猛然转过头来,看着堂中众将,目光炯炯。

“豪格,多尔衮,明军来犯,气势汹汹,听说你二人宿营树林之中。你们难道就不害怕,被林子里的虎狼给吃了吗?”

不但是豪格满脸通红,就连刚才镇定自若的多尔衮,脸上也是一红,二人俯首帖耳,不敢言语。

“阿济格,听说洪承畴大军刚到,你就对部下说:“战场上凶险,不如退兵,万事大吉。是不是真的?”

阿济格紧咬嘴唇,屁都不敢放一个。

“多铎,听说你也想撤兵,战场上也是高高在上,将士在山下厮杀,你在山上观看,你又算是哪门子的统帅?”

黄太吉指着个个垂头的将领们,语气慢慢严厉了起来。

“将领都是这样士气低落,避战逃战,那些个普通将士,又那有心情作战?”

由于明军主力大军出动,清军压力突然增加。许多清军将领扛不住压力,崩溃也许就是下一刻。

黄太吉暗叹自己御驾亲征,来的及时,刚好稳定军心,不然即便换做济尔哈朗或其他大臣,这些家伙可能就轻易退军了。

“各位,厮杀了半个多月,劳师无功。朕想问问,接下来,这仗你们打算怎么打?”

黄太吉在椅子上坐了下来,看向了一众将领和大臣。

“皇上,我军与明军在乳.峰山、黄土岭、东西石门对峙,我军凭借山势,居高临下,明军粮食从关外运来,粮道漫长,师老饷匮,再用不了几个月,冬日来临,明军必会退去。”

看到众人都不说话,黄太吉的长子豪格,硬着头皮站了出来。

黄太吉看了一眼豪格,不置可否。

豪格虽然做战勇猛,屡立战功,但性格懦弱,优柔寡断,从他的建议就可以看出,以持重为先。

他这样的性格,做守成之君可以,要开拓进取,先天不足。别的不说,和城府极深的多尔衮

相比,豪格就逊色许多。

“睿郡王,你是什么意思?”

黄太吉目光转向了多尔衮,眼中有一丝冷意。

黄太吉眼中的那一丝阴冷,让多尔衮心头怒火中烧,但他不动声色,面色平静,徐徐道来。

“臣和肃郡王的看法相似。明军倾国来攻,志在锦州,不如避其锋芒,暂且退守,明军师老饷匮,必不能持久。明国天灾**,变乱不断,我军只需静待时机,徐徐而进,譬如伐树,用不了三五年,关外尽归我大清,再图南下,大业可成。”

黄太吉面色阴沉,多尔衮的话看似冠冕堂皇,实则全是花架子,徒有其表,一点用都没有。

三五年,也不知道,他还能不能活到那个时候?

“杜度,你怎么看?”

“但凭皇上发话,臣以皇上马首是瞻!”

安平贝勒杜度说完,轻轻咳嗽了几声。

“其他人,还有看法吗?”

黄太吉目光看向满蒙汉大臣,蒙古那些大臣自不用说,都是依附于满洲大臣,可就连那些足智多谋的汉臣们如张存仁、石廷柱直流,此刻都是沉默不语。

看来这一场国战,所有人都是小心翼翼,谁也不敢妄言。

黄太吉站了起来,迈步向外。

“朕倒要看看,明军真的如此势大?”

长壕蜿蜒,木栅为墙,战车无数,旌旗蔽日,营寨林立,战马厮鸣,大阵严整,密密麻麻,无边无际。

站在山岗之上,黄太吉看着远处明军大营,不由得怔了半晌。

众军都说洪承畴善于用兵,果然名不虚传,怪不得连多尔衮、多铎这些家伙,都有退兵之心。

看向风中飘荡的一面面“王”字大旗,黄太吉眉头微微一皱。

“那就是河南卫军王泰的营地吗?”

宣府总兵杨国柱阵亡,洪承畴使王泰代之,清军不明所以,并不知道明军内部变动。

“皇上,那就是王泰所部。我军骑兵曾与之交战,其部骁勇善战,火器犀利,尤难对付!”

有目睹双方骑兵交战的汉臣,在一旁毕恭毕敬回道。

黄太吉点了点头,目光幽幽,看着明军的阵营,忽然问了起来。

“张存仁,明军的补给线,有几条?”

张存仁曾是祖大寿的部下,又是宁远卫人,长期驻扎关宁锦防线,对辽西走廊地形的熟悉程度,自然十分熟悉。

“皇上,明军有两条补给线,一条是从宁远经塔山过杏山运至松山城,另一条是笔架山经杏山至松山城。皇上,你的意思是……”

张存仁的疑惑看在眼中,黄太吉轻轻冷笑一声。

多尔衮心里“咯噔”一下,下意识向杏山方向看去。

“一字长蛇阵,从塔山向北直至松山,蜿蜒盘旋,而13万重兵屯于松山,大众集前,后无守兵。洪承畴用兵,不过如此!”

黄太吉转头,迈步向山下走去,脸上原来焦躁的表情荡然无存。

“大军集前,后无守兵。他这是什么意思,是有破兵良策了吗?

多铎跟在多尔衮身后,满脸的疑惑。

多尔衮看了看黄太吉的背影,压低了声音。

“准备作战吧!下面有你忙乎的!”

黄太吉军事眼光毒辣,在这一点上,自己远远不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