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明匹夫 > 第26章 国事

大明匹夫 第26章 国事

作者:浮沉的命运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40:32 来源:笔趣阁

崇祯十二年年关,雨雪交加,北风呼啸,京师之内,尘沙飞扬,天空灰蒙蒙一片。百姓都用纸糊上窗户,来减少沙尘的侵入。出门者则要戴上纱巾躲避沙尘。

不像南京有石板铺路,京师街道皆为土道,加上车马众多,积水严重,一下雨便是泥泞不堪,难以行走。更兼京师缺少公厕这些卫生设施,随地大小便现象普遍,使得满地便溺,腥臭不堪。

细雨挡不住鹅毛大雪,京师白茫茫一片,覆盖了一切,使得京师的空气也焕然一新。

寒风凛冽,大雪纷飞,紫禁城内的平台召对,也已经移入了乾清宫内。宫内虽然暖和些,但人们心中的寒意,依然是难以驱除。

“王泰,平身吧。算起来,这已经是一年中,朕第二次召见你了。”

乾清宫内,御案之后的崇祯脸上倦意十足,整个人看上去似乎被压了一座重山,憔悴不堪。

大半年不见,崇祯头上的白发,似乎又多了一些。

“陛下为国事操劳,要保重身体啊!”

王泰心头测然,不由自主脱口而出。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王泰,你的词朕还记得,朕还撑得住。”

月前,清军再次进攻宁远,宁远守将都督同知金国凤率亲丁数十人出据北山冈与清兵苦战,矢尽力竭,与二子及众亲丁皆战死。但除此之外,北地并没有大的战事。

湖广张献忠等人虽然叛情复燃,但在官军围剿之下死伤惨重,现在已经逃往四川,相信不久就可以剿灭流寇。

“王泰,你在中原调集粮草,又为大军备饷,杨嗣昌屡上奏章,力陈你的功劳,你很不错呀!”

崇祯脸上的笑容发自内心。杨嗣昌的剿匪大军粮草供给,都是王泰一人所为。纵观大明天下,都是要钱的文臣武将,难有王泰如此为朝廷分忧,有如此勤勉国事的臣子,他自然是欣慰不已了。

“陛下,微臣在中原大刀阔斧,以雷霆手段清丈屯田,河南乡宦、军官、宗亲被臣得罪了个干净。要不是陛下信任微臣,为微臣开脱,微臣恐怕已经尸骨无存。微臣谢陛下的爱护和信任!”

王泰赶紧肃拜,恭恭敬敬说道。

说起来,要是没有高名衡给他透底,让他知道崇祯要整肃河南,要对河南缙绅动手的意图,他也不会如此胆大妄为。

“高名衡上了奏折,说你一心为公,忠心可嘉。福藩、周藩不要太过纠缠,河南卫、宣武卫保持现状即可。以后切不可肆意妄为,任意杀戮,否则,国法难容。”

崇祯的话听在耳中,王泰额头汗水直流。伴君如伴虎,一个不慎,就是身死名灭。大明王朝弊端极深,积重难返,没有壮士断腕,绝难有所作为。皇帝要他循规蹈矩,他又如何放手去做?

“王指挥使,陛下是要你小心做事,千万不要掉以轻心,一步错万步错,误了陛下的大事!”

后面的王承恩,不失时机地开了口。

“多谢陛下圣恩!”

王泰赶紧回道,依然是心有余悸。

“王泰,今年的秋耕,你河南都司下各卫,共种地几何,募兵募民多少呀?”

崇祯的话语里,带有一丝丝的期待。

“回陛下,臣今年秋耕12万6千顷,各卫募兵总数一万人,募民近30万。这些相干事宜,臣已经在奏章中一一提及。”

说出这些话时,王泰的心中也是一阵骄傲。不管怎么说,他凭借自己和部下的不懈努力,终于干了些事情,救了

些百姓。

“王泰,想不到你还真是个经世之臣。比起孙传庭,你做得尤是胜之。大明要是多几个你这样的实干之臣,朕不知要轻松多少。”

崇祯的话语里,满满的都是疲惫。

“王泰,上次你来的奏折中,说到货币改革一事,朕想听听你的想法。”

王泰正要说话,崇祯话头一转,直接说到了面圣的根本问题上。

银子,朝廷之根本,庶政之良药。

若是有足够的库银,军中不会缺饷,各地的军变民变就不会发生,流寇也就形成不了气候,朝廷又何必征收剿饷练饷,以至于民怨沸腾。

“陛下,容臣慢慢道来。”

王泰悄悄擦去额头的汗水,定了定心神,开始说了起来。

“陛下,自万历皇帝中页以来,海外白银流入大肆减少,销往海外的商业停滞不前,粮食价格上涨,非粮食产品如丝绸、茶叶、瓷器等价格下跌,朝廷的税赋收入自然大幅度减少,但朝廷支出却由于天灾、军事无法削减。形势所迫,民间开始大量窖藏白银,以备不时之需,从而使得市面上流通的银子越来越少,银子也越来越值钱。”

崇祯点了点头,眼中露出几分赞赏之色。

王泰说的没错。别的不说,就是那些王公大臣,谁家里不是藏有数万两银子。

“王泰,朝廷府库空虚,边军、各地官府都是催饷,就是辽东战事所需,已是花费浩大,朝廷难以承担。”

谈到国事,崇祯又是眉头紧皱。

洪承畴经略辽东,只是这大半年时间里,所需饷银已经超过200万两,军粮70多万石,再加上各色军器、盔甲、弓箭等项,朝廷在辽东的各项费用,已经是400万两以上。

崇祯朝内忧外患,连年战乱,天灾**,国库年收入不足400万两白银,仅是辽东一地的战事,已经让大明王朝不堪重负。

这也就难怪崇祯整日里焦头烂额,忧心忡忡了。

“王泰,你有好的解决办法吗?”

崇祯拿起了桌上的银元,似有所思。

“陛下,银子铸成银元……”

王泰欲言又止,崇祯点了点头,放下了手上的银元。

“王泰,你要知道,铸造你这个银元,需要大量银子。如今国库空虚,户部没有银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

崇祯的表情看在眼里,王泰自然明白。崇祯这个穷皇帝,也当的太难了些。

“陛下,只需铸造少量银元,再用铜铸造另外一种铜元,银元可换铜元……”

“你的意思是……”

崇祯怦然心动,瞬间明白了王泰的意思。

“陛下,银元银六铅四,一块银元换一两银子;铜元铜六铅四,分为六种规格,与银元以二、五、十、二十、五十、一百兑换,总计银一铜六。”

王泰观察着崇祯的脸色,小心翼翼解释。

“陛下,一两银子赚四成,100万银元可赚40万两银子,铜元亦是如此,铸钱之利,尽为朝廷所得,地方官府也难以成色、火耗欺上瞒下。”

崇祯微微点了点头,眼里露出赞赏之色。

铸钱之利,历朝历代皆是有之,但没有一朝,如大明这般以银为本位,依赖如此。王泰此举,可令朝廷得到铸钱四成之利,地方官府没有火耗借口盘剥百姓,而且朝廷可以摆脱对白银的依赖,重回铜本制度。

“王泰,你果然有些才华!”

崇祯沉吟了一下,却又微微摇了摇头。

“此事关乎国本,和天下百姓生计息息相关,绝不能贸然从事,朕还要召集大臣,仔细斟酌。”

崇祯说完,端起茶杯,喝了起来,神色间却是轻松了不少。

“陛下,国库收入,年不过400万两,土地兼并,逃税匿税,百业凋敝,改革已经是刻不容缓。”

王泰看崇祯不置可否,显然还是为铸钱的隐患和阻力犹豫不决,他眼睛一转,继续说了下去。

“若是全国推行铸币,也许会操之过急,不若于一省设为试点,造币推行,使其建为全国之模范,再徐徐推之。”

王泰的话,让崇祯慢慢坐直了身子,眼睛盯着王泰,目光炯炯。

“王泰,你回去后要尽心尽力,不要使朕失望。等高名衡回朝面圣,河南,马上会有……”

崇祯话没有说完,王泰心知肚明。看来,崇祯马上会对河南的缙绅们下手了。

也许,还有那些官员……

片刻,崇祯目光又变的黯然,失去了光彩。

土地兼并、官员贪鄙、缙绅横行、宗室重负、民风萎靡……

大明,的确需要一场彻头彻尾的改革,光是河南一地,又能如何改善朝廷大局,谁又能让天下都如河南?

崇祯的表情看在眼中,王泰暗自一声叹息。权贵官员、缙绅宗室、富商巨贾们,这些个既得利益集团,把大明王朝压的喘不过气来,一步步滑向深渊。

历史上,清军兵临山海关、李自成北上,大明王朝曾计划南迁,最后不了了之,除了崇祯碍于春秋大义,那些个权贵们,谁能扔得下他们宝贵的瓶瓶罐罐?

王朝更迭,他们只不过更换门庭,田产屋业、金银财宝,这才是他们的根本,朝廷南迁,即便田产屋宅不论,难道让他们拉着几万、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两银子,一路随大军逃亡南下?

这是南迁还是转移赃款?

崇祯沉思,王泰肃立,王承恩看着默然无声的皇帝,又看向低头不语的王泰,轻轻咳嗽了一声。

“陛下,忙了一天,你也该用饭了。”

崇祯站起身来,迈步出来,向前走去。

“王泰,随朕一起用饭吧。”

王泰和王承恩对望了一眼,王承恩微微点了点头,王泰跟在王承恩身后,一众宫人在后,出了大殿。

众人进了暖阁,崇祯先坐下,王泰小心翼翼刚要坐下,一阵女声传来,似乎有好几人。

王泰心中一动,赶紧退到一旁,站直了身子。

“皇后到!”

随着宦官的声音响起,一个三十岁左右身着朴素的妇人走了进来,一名俊俏的女童在旁、眼神灵动,女童手里托着一个盘子,盘子里放的热气腾腾的食物,让王泰心里微微一动。

他运入宫中的番薯,终于上了君王的餐桌。

“皇后,皇儿,你们也来了。”

崇祯微微一笑,面向了王泰。

“王卿,快来见过皇后,还有坤兴公主。”

王泰赶紧上前参拜,想不到眼前的妇人和女童,就是历史上的周皇后和那位断臂的长平公主了。

“你就是王泰? 你种的番薯,一亩地真有十几石?”

周皇后还没有开口,坤兴公主朱媺娖却首先开了口,一双黑亮的双目里,都是好奇。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