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明匹夫 > 第19章 从头越

大明匹夫 第19章 从头越

作者:浮沉的命运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40:32 来源:笔趣阁

“这武安……,怎么成了这个样子?”

面对着杂草丛生,高大的铁炉锈迹斑斑,破烂不堪,地上坑坑洼洼的武安县宋家村铁坊,王泰眼睛里面,掩饰不住的失望。

武安冶铁,自春秋便鼎鼎有名,汉武帝时,全国设铁官49处,武安即为其一。到了元代,武安已是邯郸一带的冶铁中心。隋、唐、宋时期,除设置管理冶铁的官员外,武安的冶铁工艺已是天下闻名,作为重要冶铁地,官府在此置镇设“炉官”,管理冶铁业。

元末明初,战乱频繁,武安冶铁遭到破坏,一片废墟,百姓又在武安的冶铁古城南侧另建新镇,改称“固镇”。

不过,作为武安冶铁中心的固镇虽在,固镇的冶铁,却已经大部荒废了。

“大人,武安冶铁传承千年,只是到了大明一朝,荒废了许多。不过,只要招募工匠,应该很快就能恢复过来。”

顾绛看王泰神色黯然,在一旁轻声说道。

王泰点了点头,武安钢铁重镇,全国四大富铁矿之一,矿产资源以铁、煤矿为主,规模和南山铁坊比起来,实在不是一个等级。

“大人,武安的冶铁虽然不如宋元时那么兴旺,但固镇还有一些铁坊经营,大人不妨去看看。”

一旁的地方官员,恭恭敬敬地说道。

苗大皋等人被除掉,地方上安静许多,彰德卫垦荒种田,打井造水车,彰德府的荒地许多也被开垦,他们也是连带受益。

“这倒是个好事情。”

王泰精神一振,连忙问道:“是私人铁坊还是官府的?”

“回大人,有私人的,也有官府的,还有卫所的,不过场面都不大,一般两三个铁炉而已。”

“过去看看!”

一迈进卫所的这间铁坊,陡然骤升的温度让王泰精神一爽,身上的汗水立刻湿了官服。

炉火熊熊,满头大汗的工匠们正在忙活,看到王泰一行衣冠禽兽进来,赶紧上前见礼。

“见过大人!”

“都起来吧!”

王泰摆了摆手,眼光扫过工匠们黑黝黝谦卑的面孔,破旧的衣裳,心里一沉。

这些工匠一个个面黑肌瘦,显然是营养不良,看来,日子过的并不怎么样。

“大家都听好了,这位是新上任的河南都司指挥使王泰王大人,今天特地到铁坊看看。”

张为民在一旁大声说道,工匠们赶紧再次行礼,有些人眼睛里面,已经带了些好奇和期待。

王泰上任以来的所作所为,果敢狠厉,惊世骇俗,可以说是胆大包天,无法无天。

有这样的新上官,说不定真的会给大家困苦的生活带来希望。

“大家日子都过得好吗?”

众工匠互相看了一眼,纷纷低下头去,不吭一声。

“快点回答王大人,你们到底过的怎么样? ”

张为民看工匠们不吭气,赶紧大声催了起来。

“王大人,我们这些小人物,过的不咋样,吃不饱穿不暖的,活几天是一天!”

有工匠鼓起勇气,大声说了出来。

“大家伙,王大人想知道,苗大皋给你们的饷银够用吗?”

顾绛站了出来,大声问道。

“是啊,苗大皋都让大人处死了,你们就说实话吧!”

张为民眼睛一转,马上说了出来。

果然,张为民的话,让工匠们都是脸色发红,个个兴奋了起来。

“王大人,一年的饷银,能给一半就不错了!”

“是啊!四月以来,已经有三个月没发饷银了,家里人都在等着用钱啊!”

“再没有饷银,就该饿肚子了!”

工匠们议论纷纷,王泰点点头,摆了摆手,工匠们都是安静了下来。

“大家听好了,从今天开始,大家的饷银照常发放,没有亏欠。另外,今年亏欠的饷银都会补上。”

王泰的话,让工匠们都是兴高采烈,有人大声问道:“王大人,你说的是真的吗?”

“这还能有假!”

王泰点了点头,正色道:“回去后,告诉铁坊的工匠,愿意回来的,都会补上饷银,照常发饷。”

工匠们喜笑颜开,笑声喝彩声不断。人人都从这位年轻的大人脸上,看到了过上好日子的希望。

王泰出了铁坊,打量着周围沉寂的铁炉,沉吟了片刻。

“张大人,你去查一下,固镇的铁坊共有多少,那些可以恢复,到时候,要让它们都能炼出铁来。”

张为民赶紧答应,这位新上官做事,每一次都是大手笔,也不知道,他那些银子都是从那里来的。

“此外,挖炭、开采铁矿的矿工,也要大量招募。这些事情,马上就要安排!”

王泰拿起一块煤炭打量,叮嘱着后面的张为民。

武安煤炭品质优良,冶铁再也合适不过。军中需要铸造的刀枪火器无数,自然要未雨绸缪。

“大人放心,下官这就去安排!”

张为民兴冲冲离开,王泰和顾绛站在洺水岸边,脚下滚滚东去的流水,倒是消去了部分暑热。

岸边垂柳依依,野草杂生,几个衣衫褴褛的小孩,正在兴致盎然地玩着风筝。那些个野草间的断垣残壁,还有那荒芜的田地,似乎告示着众人,民生多艰,彰德府还没有从清军荼毒的创伤中恢复过来。

“这些可恶的鞑子!”

顾绛神色黯然,眼中的憎恶之色一扫而过。

“去年腊月,东虏大军入塞,我大明官军或溃或败,本官带领八千秦兵,借助高城厚墙,勉力保济南城不失。”

王泰似乎在自言自语,他忽然转过头来,对一旁的杨震叮嘱道:

“派人告知王国平,从南山铁厂调一半人过来,再招一些工匠、雇工,尽快把武安的这些铁坊恢复起来。”

固镇周围的煤铁含量,足以支撑军中的火器和兵器铸造,还能顾及民事铁器的生产,足以代替南山铁厂。

“大人,兵器和火器铸造,可是花费不菲啊!”

这几日呆在军中,见识了彰德府军士的火炮、火铳,顾绛可以说是大开眼界,也是暗暗心惊。

王泰部下河南各卫,都在招兵买马,不过,随着张献忠重新反叛,募兵的热度,好像降了下来,顾绛也猜不透王泰的意思。

不过,即便是以目前河南各卫的募兵情况,彰德卫已经有了两千人,王泰部下各卫加起来,募兵的总数,已是万人。这么多新兵,需要的火器、兵器,准备起来,也需要一段时间。

“花费再多,就是砸锅卖铁,也是值得! 对付东虏大军,除了训练有素,还要借助火器之利,方有胜算。”

王泰深深吸了口气。援助济南,不得不进城,还不是因为身单力薄。如果他有三五万大军,自然敢和清军野战,痛快淋漓,大干一场。

不过,如果他有三五万大军,他就挥军北上,直扑巨鹿了。

“大人,都司各卫募军,已有万人之数。大人下令暂缓募兵,又让新兵屯田,该不会与张献忠、罗汝才等人起事有关吧?”

顾绛还是憋不住,给问了出来。

王泰微微一沉吟,目光又看向了洺水两岸的大片荒地。

“顾兄,你说张献忠、罗汝才这些人,为何能纵横驰骋,屡屡不能歼灭啊?”

“还不是地方官军腐烂,不堪一用,这才任由流寇猖獗,糜烂地方!”

顾绛的话听在耳中,王泰却是轻轻摇了摇头。

“官军腐烂不堪,这只是次因,不是主因。”

王泰指着满眼的荒田,语气沉重。

“流寇猖獗,最重要的是百姓吃不饱饭,这才是主因!”

顾绛脸上一红,他是缙绅子弟,家道殷实,并非不知道其中的利害。

“这就是大人让新兵屯田的原因了。”

顾绛点点头,迟疑道:“只是这样一来,朝廷会不会觉得大人敝帚自珍,有避战之嫌?”

“如今最重要的,是让老百姓吃上饭,这样一来,流寇在河南就无立足之地,这才是根本,其它的,也都顾不上了。”

河南是个火药桶,连年的旱灾蝗灾,要是不能扭转局面,只怕天灾**之下,张献忠、李自成如历史上一样,追随者比比皆是了。

“本官让新兵屯田,也是担心一旦本官随军出征,河南的垦荒种田,清屯大业毁于一旦。如今,没有什么比种好粮食更重要的事情了!”

顾绛心中佩服,肃拜道:“大人高瞻远瞩,在下佩服至极!”

“你就不要自谦了!”

王泰看了看顾绛,微微一笑。

“顾兄,本官已经向朝廷推举你为彰德卫指挥使,委屈你了。”

原彰德卫指挥使苗大皋、原宣武卫指挥使范华民被处死,河南卫指挥使褚孝忠革职潜逃,王泰和巡按御史高名衡纷纷向朝廷推举董有为担任宣武卫指挥使,杨秦担任河南卫指挥使,顾绛担任彰德卫指挥使。

“多谢大人荐举,在下一定会竭尽全力,不让大人失望!”

对于顾绛这些以文才自诩的读书人来说,一个区区的卫所指挥使,他们还不放在眼里。不过,在王泰手下,最重要的是能做事,能做实事。

“大人,睢阳卫在睢州大开杀戒,各地被侵占的屯田庄稼也都正常开垦和收割,除去付给百姓的40多万石,还有50万石粮食的剩余,足够卫所今年的支出了。”

50万石粮食,足够10万大军一年所用,王泰的清屯助饷,垦荒赈民,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开始了。

“足够卫所的支出?”

王泰摇摇头,苦笑了一声。

“50万石粮食,只能留20万石,剩下的30万石变现,银子全部上交给朝廷,以解朝廷所急,君王之困。”

顾绛一惊,随即反应了过来。朝廷让王泰经略河南,只有做出了政绩,才能堵住天下悠悠之口,才能获得君王的认可和青睐。

“大人,只剩下20万石粮食,这募民垦荒种田,招兵买马,还要恢复冶铁,恐怕就不够用了。”

想起千头万绪,事事都要花钱,顾绛又不由得担心起来。

“走一步算一步,只要熬到秋收,到时候就有粮食,也就有饷银了。”

王泰摆了摆手,抬起头来,眼神幽幽。

“马上准备去彰德府城,那里的番薯地里,应该已经种满了。”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