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大明匹夫 > 第27章 攘外?安内?

大明匹夫 第27章 攘外?安内?

作者:浮沉的命运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40:32 来源:笔趣阁

崇祯十一年七月,夏,北京城,紫禁城,平台。

自万历中期以来,作为国情咨议,大明历代帝王咨询大臣政务的平台召对,便难见痕迹。崇祯皇帝继位,平台召对便又被恢复,重要政务都是在这里办理。

正值夏日,热浪滚滚,坐于御案之后的崇祯皇帝,一身常衣,不到三十岁的他,容颜苍老,仔细看去,鬓边已经有了白发。

容易上的风霜之色,并不能完全说明崇祯的心情。此刻的崇祯皇帝,脸色阴沉,一言不发,消瘦、憔悴,还有那不易觉察的心力交瘁。

按理说,近几个月来,洪承畴、孙传庭为了剿灭陕西境内的流寇,不遗余力,成效也是前所未有。各部流寇连遭挫折,近于土崩瓦解。

李自成为摆脱重压,率余部三千于六月间退往四川。洪承畴率部入川追击,其部往来山中,防扼通道。几次激战,李部死伤惨重,仅千余人逃入汉中深山密林之中。

朝廷剿抚兼施,流寇大部土崩瓦解,几近销声匿迹,大明朝廷,竟然有了一丝中兴之象。

但短暂的安宁,又怎能掩盖天灾**下的民生凋敝、流寇猖獗、东虏暴虐。

自崇祯元年即位以来,大明王朝可谓是时运不济,天灾**之下,外患与内忧如影相随。

所谓外患,自然是辽东的东虏铁骑,而内忧,则是来自于陕西、纵横于中原四省,糜烂十几省的流寇了。

崇祯元年,畿辅旱,赤地千里。陕西大旱。

崇祯三年、四年,山东大水。

崇祯五年,陕西大饥。

崇祯六年,京师及江西旱,陕西、山西大饥。

崇祯七年,陕西秋蝗,京师饥,太原大饥,人相食。

崇祯八年,河南蝗灾,陕西大水。

崇祯九年,河南南阳大饥,江西亦饥,山东、陕西、河南蝗灾。

崇祯十年,京师及河东不雨,江西大旱,浙江大饥,南京、陕西多地地震。

崇祯十一年,两京、山东、河南大旱蝗灾,陕西旱。

连年天灾,北地民间民生凋敝,百姓流离失所、病死、饿死者不计其数,更兼官吏失德,横征暴敛,以至于流贼四起,竟成燎原之势。

崇祯八年,流寇气候大成,凤阳皇陵被流寇张献忠所焚,以至于崇祯皇帝不得不自登基以来,第一次颁布“罪己诏”,向天下臣民谢罪。

“朕以凉德,缵承大统。意与天下更新,用还祖宗之旧。不期倚任非人,遂致虏猖寇起。夫建州本我属夷,流贼原吾赤子。若使抚御得宜,何敢逆我颜行。以全盛之天下,文武之多人。无奈夸诈得人,实功罕觏。虏乃三入,寇则七年,师徒暴露,黎庶颠连。国匮绌而征调未已。闾阎彫攰,而加派难停。中夜思惟,业已不胜愧愤。”

难道说,他真的是德不配位,以至于天下大乱,内忧外患吗?

崇祯九年,东虏皇太极称帝,改元崇德,改国号为“大清”;改族名为“满洲”;定都沈阳,改名盛京,与大明朝廷分庭抗礼,外患已成心腹大患。

同年,东虏入塞侵明,烧杀抢掠,俘获人畜17万,艳服乘骑,奏乐凯归,清军砍木书写“各官免送”四字,以羞辱明军。

崇祯十年,东虏征服朝鲜,解决后顾之忧,对大明虎视眈眈,侵凌只在旦夕之间。

在此情形下,崇祯十一年,原陕西三边总督杨鹤之子杨嗣昌入主阁部,四正六隅、十面张网,大明王朝流寇困扰的“内患”,终于看到了解决的曙光。

杨嗣昌主张对后金议和,以时间换空间,对付流寇“内患”,此论一出,举朝哗然。

崇祯十一年五月,工科都给事中何楷上疏,指责杨嗣昌与东虏互市封赏(议和)之说,反被崇祯帝一番痛斥,然则朝堂上下,依然是争论不休,认为杨嗣昌有辱国体,枉对了春秋大义。

杨嗣昌坚持安内方可壤外,为确保安内,暂时对东虏议和,此策正中崇祯下怀。

很快,杨嗣昌被提拔为内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其议和之策,已得崇祯的首肯。

杨嗣昌建议求和,以和议争取北边三年无事,集中精力平定内乱。皇帝以为不无道理,但朝野侧目,便指示辽东巡抚方一藻、宦官高起潜仔细斟酌。

为防言官反对,杨嗣昌再次上疏,以为言官只负言责,不知兵部之艰难处境,求皇帝乾纲独断,批复和议。此种做法,却激起了廷臣的大不满。

先是兵部职方郎中赵光扑连上两疏,抨击杨嗣昌和议,极力主战。到六月皇帝提名杨嗣昌与程国祥、蔡国用、薛国观、方逢年、范复粹一起进入内阁参预机务时,廷臣反对的声浪达到了**。

詹事府少詹事黄道周立即上疏,表面上弹劾杨嗣昌夺情入阁,实则是指责他主张和议。

黄道周是朝中清流之首,他连续上书,反对和议的言论愈演愈烈,朝野沸沸扬扬,让一心议和的皇帝和阁臣们,立时陷入了困境。

眼看事情闹大,皇帝自然不能装聋作哑,只好平台召对,以正视听。

平台召对,参与者除了照例出席的内阁五府六部官员之外,皇帝特地召来了黄道周。而杨嗣昌因为

遭到黄道周弹劾,本应避嫌,却被皇帝强行拉来。

皇帝亲自主持的这场大辩论,本就是为他杨嗣昌挽回面子,他又岂能缺席。

崇祯扫了一眼台眼前的诸臣,目光留在黄道周身上,眼神变的冰冷。

内忧外患,这些个道貌岸然的空谈“巨儒”,到底又于国事有何益处?

“黄道周来了吗?”

听到皇帝开口,黄道周赶紧走了出来,肃拜道:“回陛下,臣在。”

“联幼而失学,长而无闻,时从经籍启沃中略知一二,凡圣贤千言万语,不过天理人欲两端耳。无所为而为之,谓之天理;有所为而为之,谓之人欲,多一分人欲,便损一分天理,天理人欲不容并立,你三疏不先不后,却在不点用之时,可谓无所为乎?”

崇祯说完,看着眼前大名鼎鼎的理学巨子,目光中的戏谑之意,显而易见。

此次廷推阁臣名单中原本有黄道周,崇祯以黄道周学问虽好,但性情偏执,不能胜任救时之相,故未点用。崇祯此话的弦外之音,便是指责黄道周因未能入阁心存怨望而连上三疏。

群臣都是一愣。堂堂一国之君,怎么和黄道周这个理学大师辩论起理学来了。

“圣学渊微,非臣所及,若论天人,只是又利分别,为利者以功名爵禄私之于己,事事专为已之私,此是人欲;为义者以天下国家为心,事事在天下国家上做,便是天理。臣三成皆是为天下国家纲常名教,不曾为一已之功名爵禄,所以自信其初无所为。”

黄道周豪不在乎,面色平静。

“黄道周,你为何不早上疏反对,偏偏要在点用之后才上?”

崇祯的话语中,已经有了一丝怒意。

“臣初欲上疏时,因同乡御史林兰友、科臣何楷有疏,恐涉嫌疑,故缓之。”

林兰友与何楷先后上疏反对杨嗣昌的和议主张,指斥他忠孝两亏。黄道周书生气十足,直接把自己弹劾杨嗣昌与东虏和议的事情给说了出来。

杨嗣昌暗暗恼怒。这些书呆子,平时袖手谈心性,事急一死报君王。他们这样做,完全是书生意气,误了国事。

他们难道不知道,朝廷疲惫至极,民生凋敝不堪,根本经不起两面作战吗?

“黄道周,你如今上书,难得就没嫌疑么?”

崇祯脸色阴沉,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质问。

“臣所奏关天下纲常,边防大计,如今不言若后时言之,又怕无及,所以不得不上……”

黄道周依然是左顾而言他,崇祯恼羞成怒,不依不饶,继续追问了下去。

“近来朝廷言路大开,不拘何人言的当都是听的,原无避讳,为何先时不言,至点用之后才言?”

君臣二人你来我往,却扯着扯着,扯到了伦理纲常上去,声音越来越大,谁也不退缩。

杨嗣昌满头大汗,暗叫不妙。

崇祯一国之君,为议和的事,在大庭广众之下与黄道周辩论理学,又那里会是这位理学宗师的对手?

“陛下,黄詹事品行学术为人所宗,不料他在奏疏中竟说自己不如郑郊,令臣叹息不已!”

杨嗣昌不敢再让皇帝暴怒下去,忽然开口,周围都安静了下来。

“人言禽兽知母不知父,郑郊杖母禽兽不如,不知黄詹事自谓不如郑郊,作何解释?”

杨嗣昌的讥讽,令黄道周勃然大怒,马上变了颜色,放声怒喝。

“陛下,臣生平耻言人过,今日在陛下面前与杨阁部口角,是为后世留此纲常名教天理人心!”

崇祯早已失去了耐心,声音尖锐了起来。

“黄道周,你这奏疏,把杨阁部比作猪狗,这不是肆口泼骂吗? 你无端污辱大臣,到底是何居心?”

“陛下,臣今日不尽言,则臣负陛下;陛下今日杀臣,则陛下负臣!”

黄道周针锋相对的话说出口,台上所有的大臣都是变了颜色。

崇祯怒火中烧,面色涨红,厉声喝道:“黄道周,你一生学问,止学得这佞口!佞口!”

崇祯暴跳如雷,大臣们面面相觑,锦衣卫缇校惴惴不安,只等皇上一声令下,就把黄道周抓入大狱。

“陛下苦心孤诣,黄詹事盛名之下,一代宗师,还望陛下优容。”

杨嗣昌看崇祯面色难看,心惊肉跳,赶紧出来打圆场。

皇帝龙颜大怒,若是真把黄道周给杀了,他的名声也就臭了。那些个言官清流,还不口诛笔伐,让他不容于朝堂。

“黄道周降六级外调,工科都给事中何楷、御史林兰友及一干非议夺情的官员,皆以降职罚俸,阁部拟条,速速办理!”

崇祯圣旨下达,众臣暗暗心惊。

皇帝乾纲独断,言官弹劾阁臣杨嗣昌一事,似乎已经尘埃落定。但朝廷是否和后金和议,却是不了了之。

“臣谢圣上隆恩!”

黄道周面不改色,向崇祯告辞,施施然走了下去。

今日这一番平台争辩,又能为他赢得天下清流之心。

崇祯看向杨嗣昌,脸色终于温和了下来。

“杨阁部,这些个所谓清流,实在是让朕头疼啊!”

“圣上都是为了微臣,微臣有罪啊!”

杨嗣昌上前跪了下来,使劲磕起头来。

“起来吧,起来吧。”

崇祯示意了一下,一个小宦官赶紧过去,把杨嗣昌扶了起来。

“杨阁部,你可还有要事?”

杨嗣昌平复了一下心情,上前肃拜道:“陛下,陕西巡抚孙传庭和陕西巡按御史谢秉谦都递上条陈,言陕西咸阳民屯垦荒政绩卓效。这是他们的奏章在此。”

“孙传庭在陕西干的不错,这民屯垦荒又是个什么来由?”

听到来之不易的好消息,崇祯脸色马上好了起来。

“陛下,民屯垦荒,乃是咸阳县的团练总兵王泰所启。此举用荒弃的田亩五千一百顷,养活了流民三十一万六千五百一十二人。咸阳知县张名世和王泰二人,押解民屯所得四万两纹银进京,进献于陛下!”

杨嗣昌递上奏折,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赶紧递上,崇祯满面红光,人也一下子显得精神了起来。

“一个小小的对方知县,团练总兵,也能活民无数,替君王分忧。你们这些大臣,可要向张名世、王泰学学,为国分忧啊!”

看完奏折,崇祯发出一声长叹。国事艰难,各地官府都是要银子,一点小小的亮色,都能让他为之振奋。

“杨卿,这王泰品行如何?”

崇祯脸色发红,轻声问了起来。

“回圣上,王泰乃士人之后,其先父王政曾是朝廷一县父母官,看孙抚台和谢巡按的奏章,其人在咸阳兴修水利、垦荒屯田、赈民抚民、兴办学堂,如此忠义之士,品行应当无忧。”

杨嗣昌侃侃而谈,心里也是暗暗庆幸。

若不是护送银两的乡兵首日拜访了他,并奉上2000两银子的孝敬,以孙传庭和他的龌龊,他不定会留中不发。

再加上陕西巡按御史谢秉谦给他写了信,极力推崇王泰,他也乐得个顺水人情。

皇帝日理万机,焦头烂额,这些事情,值得向君王推荐,也向孙传庭做个姿态。

“小小一个咸阳县及周边,荒地就有五千一百顷,可见民生凋敝,流寇之祸害,何等触目惊心。”

崇祯拿起奏章看了片刻,忽然开口。

“杨卿,张名世和王泰垦荒赈民,养活了流民30余万,你觉得会不会有假?”

杨嗣昌心里一惊。皇帝多疑,幸好他早有准备。

“圣上,有孙抚台和谢巡按联名上奏,应该不会有假。况且,即便有假,四万两纹银却是实实在在,解押到了京师。”

他看了看周围,崇祯心领神会,摆了摆手,除了王承恩,众人都是退了出去。

“杨卿,有话直说!”

看到闲杂人等远远走开,杨嗣昌这才继续说道。

“圣上,坊间传言,我朝官以财进,政以贿成。咸阳县知县张名世几个月后就会致仕,户部也已经披了他的辞呈。倘若有假,他又何必和王泰一起,白白送上这四万两银子?”

他言辞恳切,情感真挚。

“去岁四月,圣上曾令勋戚之家捐助,至今所得,不过两万余两,五府六部,衮衮诸公,公无急公体国之心。王泰、张名世此举,忠君爱国之心拳拳。圣上思之。”

崇祯点了点头,温声道:

“卿所言不错。依卿所见,是要重用这二人吗?”

杨嗣昌赶紧肃拜,急忙上奏。

“张名世年事已高,况且户部已经批文,只能任由他去。王泰年轻有为,孙抚台和谢巡按都说他“人才难得”。如今官风靡靡,满朝皆是泛泛而谈,难有通实务之辈,朝廷又正是用人之际,圣上不妨重用之。”

“好一个“人才难得”!”

杨嗣昌的话,说到了他的心窝子里。他微微沉吟了一下,立刻有了主意。

他摆了摆手,位于平台下的一干大臣、宦官依次上来。

“阁部拟旨,咸阳张名世治理地方,功劳卓著,朕心甚慰,下旨嘉奖。王泰垦荒赈民,劳苦功高,为西安府守备,兼陕西团练总兵一职,其下各人,皆有封赏。国家用人之际,诸臣也要为国举贤,为朝廷分忧。”

崇祯说完,众人一起肃拜。

“陛下圣明!”

有人暗暗惊诧,也有人暗暗羡慕。这王泰,一介咸阳莽夫,何德何能,竟然能简在帝心,难道真的是是踩了狗屎运?

“众卿无事,暂且退朝吧。”

崇祯看了看天色,又看了看眼前尸位素餐的一堆群臣,眉头不知不觉又皱了起来。

皇帝拂袖而去,众大臣依次退下。

杨嗣昌微微摇了摇头,心中遗憾,惴惴不安。朝堂议论纷纷,和议之计,只怕是付之东流了。

黄道周这个搅屎棍,他倒是贬官清闲了,可是皇太极要真的如其所说“和意不成,兵戎相见”,大明王朝岂不是又要面临鞑子大军入塞的窘境?

到时候,又不知会是怎样的风雨飘摇,山河动荡?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