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善县位于长江三角洲的东南侧,乃是江苏、浙江、松江府之间的交汇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江南中的江南,水乡中的水乡,人杰地灵。
大约七千年前,先民已经在此地以渔猎种稻为生了。
因江南的发展,嘉兴县得以提前二十多年设立,不然得等到宣德五年,因地广赋繁而划增为县。
明朝衰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长时间对江南进行重税,导致平民百姓不堪重负,流离失所,并且禁海也阻碍了江南的贸易环境。本来永乐朝会是江南的机遇,可惜连续几个举国工程和五伐漠北,沉重负担压得江南人喘不上气来。
如今坚持了十来年的休养生息,江南的沉重赋税一朝而解,非但没有减少税收,反而近几年来大幅度的增长,故此也压制了一些对重商主义颇有微词的大臣们。
嘉善更加的富裕了,外来人口越来越多,这是新的难题,因为会造成偏远地区的人口越来越少。徐灏却认为不是事,一来凭什么不许人口自由迁徙?二来中国人的乡土观念根深蒂固,再来随着人口呈爆炸性的增长,又何愁各省无人呢?
嘉善在后世最有名的就属西塘了,当徐灏携三女漫步于这典型的江南水乡时,很多百姓有了钱,正在忙着修缮祖居或改建新居,到处都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没走几步就得过一座桥,四通八达的水网。使得在水网中心的西塘百姓向来惜土如金,无论是商号或民居,对于房屋的面积寸寸计较。房屋与房屋之间的距离竟压缩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令人叹为观止。
数不清有多少条长长的、窄窄的弄堂,好像迷宫一样,长的超过了百米,短的不过一米,动辄要经过‘一线天’,四个人得排着队前进。
走累了。随便找了家酒肆,徐灏点了当地特色菜,荷叶粉蒸肉与六月红河蟹。清蒸白丝鱼,八珍糕,西塘的天下第一面以及一壶嘉善黄酒。
置身于西塘,宛如置身于秦淮。
沐青霜放下筷子。起初她对林道静还有些敌意。这几天见她和徐灏之间清清白白,处处以弟子自居,放下心来。
三女小声说着话,议论着西塘的建筑以及美食。徐灏却发现对面有两户商铺的人正在吵架,遂起身走了过去。
走到跟前,徐灏说道:“不要吵了,我来给你们评评理。”
看热闹的百姓都看向他,有人问到:“你是哪位?”
“途经此地的县令。”徐灏随口胡诌。指着自己的亲卫,“他们是我的属下。”
百姓们立刻肃然起敬。争吵中的两个人也停了下来,其中一个叫道:“正好求老爷给审审,他偷了我的斗。”
“谁偷你的斗了?明明是我自己买的。”另一个也叫道。
“住嘴。”徐灏抬头瞧了瞧招牌,一家是卖糖的,一家是卖米的,而斗就是巴斗,用柳条编织的计量工具,取自谐音才高八斗的‘八斗’。
巴斗不值几个钱,但邻里纠纷就是这样,一点小事也能互不相让。酒肆里,林道静兴致勃勃的道:“先生要办案了。”
沐青霜嘲笑道:“他从未做过地方官,怕是要出丑露乖,叫他多管闲事,你们俩谁都不许帮忙。”
林道静和小叶子对视一眼,其实就算想帮忙也帮不上,没有足够的生活阅历和经验,怎么帮?不过小叶子对干爹极有信心,笑道:“干爹一定有办法,我知道。”
“哼!”沐青霜轻哼一声。
这时徐灏先问卖糖之人,“你先说。”
卖糖的说道:“老爷,这个斗是小的家里的,不见了快一年了,他今日取出来量米,小的瞧着眼熟,过去认了出来是我的,可他不肯还。”
徐灏说道:“谁家没有巴斗?怎么就说是你的?”
“人人家里是有巴斗,可家家都有自己的记号。”卖糖的又说道:“再来小的用了好多年,自然熟悉,难道会不认得?”
“嗯!”徐灏转而问卖米的,“你怎么说?”
“大人。”卖米的一脸委屈,“这巴斗是小人买的,放在家里用了几年,今日取出来量米,谁知他无故跑来冒认。区区一个巴斗事小,可小人怎能甘心被认作是贼呢?求老爷详察。”
徐灏说道:“既然是自己的东西,可有什么凭据?”
卖米的说道:“上面有字号,不信大人您看。”
徐灏便接过来瞧了瞧,果然上面有“米店置用”四个字,又问道:“这是买来就写的,还是用了多时后写的?”
“买来就写的。”卖米的解释。
类似的事徐灏听多了,是以装作苦恼的模样,说道:“这桩事我也不明白了,看来只得问巴斗了。巴斗呀,你到底是哪家的?”
一连问了几声,闹得周围的百姓都笑了,有人说道:“敢情这老爷是痴的,巴斗哪里会说话呢?”
酒肆中的林道静也跺足道:“哎呀,先生怎么能问死物呢?”
倒是沐青霜太了解自己的男人了,轻笑道:“他最会装神弄鬼了,你等着瞧吧。”
就见徐灏指着巴斗,怒道:“你再不讲,我就要打了?什么,还不说话?来人,给我狠狠的打。”
亲卫都习惯了军令如山,别说打巴斗了,就是直接杀人也得服从命令,二话不说上前照着巴斗就踹。
如此街上和巷子里的人几乎全笑倒了,有人叹气道:“哪来的糊涂官。幸亏不是咱嘉善的父母官。”
酒肆里的客人们哄笑连连,无疑又增添了一桩喝酒时的笑话。闹得林道静和小叶子脸上火辣辣的,若不是对徐灏有信心,非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不可。
面对人们的嘲笑。徐灏对此视若无睹,吩咐道:“拿起来,看看下面有什么东西。”
李冬拿起来朝地上一看,回道:“有许多的芝麻。”
徐灏满意一笑,对卖米的说道:“你一个卖米的人家,常年用来量米,怎么会有芝麻夹在其中?分明是糖坊用的家伙。你认不认错?”
卖米的支支吾吾的不认,徐灏说道:“不认没关系,我再给你审一审。这上面的字迹若是买来就写的。用了几年轻易洗刷不掉;若是你后来才添上去的,只怕就见不得水了。”
卖糖的赶紧跑回去,取出来一盆水和抹布,李冬亲自洗涮。果然很快字都消失不见了。
这时候。周围的人们渐渐收起了笑声,惊讶的看着这一幕。徐灏对卖米的说道:“论理该打你几板子,只是如此一来你二人就结成了冤仇,免了。以后切记莫要贪小便宜,东西不值钱,名誉却无价。”
又对卖糖的说道:“他应该不是偷你的,而是邻里间借去用用,因你忘了要回来。他便久了不还。又怕你认出来,所以写上了几个字。不过是贪图些小便宜,非是行窃,为了这么点小事值得当街吵架么?”
说完了,徐灏招呼与有荣焉的三女,潇潇洒洒的走了。而本地的百姓没有一个不吃惊吐舌的,人人都说:“这样的人物,才不枉教他做官,真是青天大老爷呀。”
租了一艘小船随意游览两岸风光,小叶子兴奋的道:“干爹真应该做文官,那才是百姓之福。”
徐灏和沐青霜并肩坐在一起,笑道:“哪有这么简单,这是无足轻重的纠纷,我自然可以随意判断,对了错了皆无关紧要,判断错了也好补救,所以心里没有任何负担。就说做地方官,人人都知道人命事大,不管是命案还是奸情之类,一个事关生死,一个事关名节,但凡只要有一丝疑点,也不能轻易结案,不然就要闹出人命来,害人害己。所以别看一个个地方官看似很威风,压力大着呢。”
沐青霜见林道静若有所思,说道:“还真是如此,这一次我回云南,沐家有个家人在王府对面开了个绸缎铺子,他天性刻薄,成天卖弄自家有多少多少钱,可等亲戚朋友向他借贷,又一文钱也不肯借。更有一桩讨人厌的习性,最喜欢谈论他人家的内宅私事,不是说这家人扒灰,就是说那家人偷汉子,时常捕风捉影无事生非,所以家里人都恨他,几年前,嫂子就让他离开了沐家。”
这位家人名叫沐寿,四十多岁了只有一个儿子沐郎,相貌很丑陋,十五六岁长得像十二三岁的孩子,矮小瘦弱,性子也痴痴呆呆。
沐寿有个亲戚姓何,先后跟随沐家两代家主征战,非常富有。妻子生了一个儿子,小妾生了一个女儿,女儿比沐郎大了两岁。
沐寿贪图何家的富有,早年就定下了娃娃亲,去年何氏夫妇双双病故。未来媳妇已经年芳十八岁了,沐寿寻思应该把人娶过门,奈何儿子不懂得人事,年纪也小,不会洞房花烛夜,可不娶又怕何家兄妹俩年龄相仿,不是一个母亲生的,住在一起会惹出闲话来。
按理说没什么,可谁让沐寿一辈子谈论他人**呢?自然最在乎自己的颜面,也最计较此种事,岂能留下话柄?
所以他请来媒婆去说,想先把人接过门,等儿子再大一些,即可完婚,何家同意了。
把人接回家来,沐寿见未来儿媳妇的容貌又标致,性子也聪慧,非常的欢喜。就怕她嫌弃痴呆的傻儿子,是以把个儿媳妇当成了宝贝,要什么给什么,没有个不答应的。
而这位何氏说好听呢,是个贞淑女子,说难听呢,就是个受传统礼教下熏陶的封建女性,满脑子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观念,一点都不厌恶未来丈夫,起码现在不嫌弃。(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