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大宋安乐侯 > 第935章 败家行为

大宋安乐侯 第935章 败家行为

作者:马来福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39:44 来源:笔趣阁

虽然朝廷只是将商税修改发布了而已,但是有些小道消息却也跟着传了出去。 尤其是在一些商人中间,流传着朝廷要扶持工商。会对开设工坊给予一年免税的照顾云云,讲的有鼻子有眼。 更有甚者,还传说永通钱庄会给这些工坊低息贷款,仿佛朝中大臣议事,他们当面听到一般。 其实这些消息,都是范宇有意让赵允初放出去的。 当然,这些消息放出去之后,因为是口口相传,难免会越传越神越不靠谱。 最后变成了只要开设工坊,朝廷就会免税三年,还奖励若干钱财。 对于这个结果,倒是范宇所没有料到的。但是这也说明了这些商人们的美梦之所在,一旦朝廷发布了鼓励工商的政策,这些商人的积极性会极大的提升。 不过,范宇的目的却并不在那些商人的身上,而是在于自己所掌握的百工技院。 百工技院的如今每年都有上千的工匠从中毕业,这些工匠都能读书识字,是范宇按着工程师的路数培养出来的。 如果支持开办工坊,这些人无疑是最佳的扶持对象。 范宇就是要将这些有知识的的工匠们扶持起来,使他们成为工坊主,而后成为工场主。 他们这些从百工技院所毕业的人,有知识有技术,将来是会成为大宋资本阶层的第二梯队。 第一梯队,自然是官家赵祯和范宇赵允初和曹氏一族这样的皇亲贵戚,掌握着强大的金融力量和庞大的资本。 但是范宇知道,只有他们这些皇亲的资本集团是远远不够的。 要想让大宋的资本力量显示出足够的力量,而后与儒家力量能达成平衡,还是要有足够的中下层资本阶层的存在,才可以做到。 否则的话,在儒家弟子依旧对权力垄断的情况下,资本要想做些什么是根本不可能的。 但是大宋的商人还算不错,商人子弟可以科考做官,这一点便会让范宇省了许多力气。 只要这个商人的阶层扩大到一定程度,商人子弟为官的比例自然就会提高。 于是代表商人利益的呼声,也就会在朝堂上有更大的话语权。 而且,范宇所培养的那些技术人员,将来也会有人通过技术能力走上官场,这样便会让工商都在朝堂上,有一定的发言权。 这只是范宇眼前所规划的,要想实现决非一朝一夕可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又过了近两个月,经过官家赵祯与诸位相公们的讨论,关于鼓励工商的政策也发布出来。 因为事先流传出去了一些小道消息,所以这些小道消息,也成了朝廷所参考的条目。 于是,开办工坊免税一年这一条,是赫然在列。而且朝廷的政策之中也提出,若缺少资金,可向永通钱庄提出贷款。至于是否准许贷款,则由永通钱庄自行决定。 虽然真正给予的优惠条件,只落实了一个免税一年,但是这却使得许多人都动了心思。 尤其是百工技院毕业的那些工匠,识文断字便会开阔眼界有自己的更深的想法。这样的人,在百姓和普通工匠之中皆是鹤立鸡群一般,又有谁会甘心于给他人做个长工呢。 而且从百工技院毕业的工匠,在永通钱庄贷款是受到优待的。利息要的低不说,给的贷款数额上限也更高。 不只如此,甚至还可与永昌隆商号互通有无,工坊所造商品只要合格,直接就被永昌隆商号所收购了。 在他人看来,好似生怕这些家伙富不起来的似的。 不过,永通钱庄对于贷款的使用也有要求,若是发现所代款项没有用于申报的工坊项目,将会要求双倍赔偿。 若是答应了永通钱庄的条件,便须接受永通钱庄随时的检查和监督,并到当地官府报备。 原本有些心思不正之人,想着去永通钱庄贷款放印子钱,搞什么九出十三归的高利贷。但是看到永通钱庄的贷款说明,便一个个的都又退缩了。 如今从百式技院所毕业的人,只有四五千人而已,若是放之于大宋全国,实在是算不得什么。 更多对贷款有需求的人,却是民间的商人或是一些原本就已经存在的小作坊。他们要么是新建工坊,要么就是扩大工坊。 真正要让大宋的工商业发展起来,还是要靠大多数人才是。 大宋朝廷虽然出了这些鼓励工商的政策,但是耕读传家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 即便全国各地都有向永通钱庄申请贷款的,但是这个数量,加起来也不过两万余家。 这比之后世一个省动辄十余万家企业,可是差的太多太多。 虽然有着人口数量上的差距,但是如今大宋的人口可也不算少。 不过,范宇也并不着急,此事仍然需要一个过程,根本不可能一蹴而就。 永昌隆商号,依旧从海外往大宋境内运送稻米。粮价虽然有所下降,但是朝廷也出台了补充常平仓和允许民间酿酒贩卖的政策。 粮价下降之事,朝堂上的官员自然有人已经觉察,并且上书官家,请禁永昌隆商号外购稻米。 但是官家只是一句,‘我大宋地域广大百姓众多,时常会有天灾,朕只怕粮食不足’便堵住了朝堂诸多官员的嘴。 什么米贱伤农之类的话,拿出来讲也没多大的威力。因为在这之前,官家已经鼓励工商。最重要的是,永昌隆商号那可是官家和一帮子皇亲们的产业,若是没有违背国法,便不惧这些官员。 因此讨论下来,便是一个妥协的结果,更换常平仓的陈粮,陈粮则发卖给酒坊。 大宋虽然在这两个月的时间之中,推出了修改商税、鼓励工商、还有放开酒禁这些在诸位相公看来不痛不痒的政策。但是这却是对大宋工商业的一次大松绑,为其发展繁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只需要再有个一两年,大宋的工商业便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远在新西夏与大宋的蒸蒸日上不同,新西夏的君臣却是在极力的督促工匠们制造火器。 虽然这些火器制造之法,是花了大价钱从辽国手中购买,可是李元昊却是觉得非常值得,他甚至觉得辽国君臣肯将火器制造之法出售,就是个败家行为。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