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大宋安乐侯 > 第933章 竟还能这样

大宋安乐侯 第933章 竟还能这样

作者:马来福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39:44 来源:笔趣阁

早在覆灭了西夏之后,张唐卿便被委仁为河西路转运使。 而杨察和徐绶两人,分别为提刑按察使和提举常平使。苗振则是兴庆知府,杨谔为西平知府。 这样一来,范宇对于整个河西路的影响,便可通过这五个人来达成。 当初这五人,便是因为与范宇较近的关系,被政事堂调去了瓜沙二州的飞地。如今都成了路一级的官员,也算是功成名就。 但是正因为如此,他们的身上也打上了范宇的标签。 当然,这只不过是外人的看法。 在他们五个人自己看来,对于范宇也非常的佩服。 早先范宇对西北之地所提出的预判,现今回过头来细细思索,真的是不服不行。 河西战后重建,朝廷给了不少的钱财物资,这便是给他们一个大展拳脚的机会。 而且以张唐卿为首,诸人与范宇从来未曾断了书信往来。 时常在书信之中,讨论如何规划河西之地。 因为河西之地属于重建,在范宇看来,完全可以当成一块实验田。 首先,河西这个地方是陆地商贸的重要东西通道。其次,河西虽然风沙不小,但是面积广大,有良田有牧场,农牧生产完全可以满足本地需求。最后,便是这个地方水力矿业丰沛,可以兴建一些工坊。 范宇给张唐卿等人去信,便提到了河西多有煤铁金铜诸矿,可以此为基础,大力发展当地工坊。 并提出,只要张唐卿等人提出需要相关人才,他这边就会从百工技院和造作院中派出相关的匠师前往。 原本范宇就给张唐卿等人讲过一些后世的经济之道,而张唐卿等人都是少年进士出身,并非迂腐的老学究,也很容易能接受一些后世的观点。 而且几人本就是同年,自然要互相抱团,必须要有些成绩,才会有将来的进步空间。 如今虽然只过去了多半年,但是这一年的夏秋两赋,可也都收了上来。 河西因为战乱初平,所以农牧是免除赋税的。但是工商之税,还是要收上来的。 即使是河西走廊的关税归了永昌隆商号,但是整个河西路的商税,也依旧收上来了三百万贯之多。 大宋此时天下共分为二十路,燕云路是初定,没什么可说的。 河西路也只是平定了一年而已,却是能有三百万贯的税收,实是惊掉了许多人的眼球。 要知道,如今大宋全国去年一年的税赋,加起来不过八千余万贯。 虽然河西路还不到平均值,可这只是一个刚刚平定一年的边远贫瘠之地啊。只用了一年的时间,便使得这样的地方能收上来如此多的赋税。那么假以时日,将来彻底的抚平战乱的创伤之后,会是何等的光景啊。 按理说,地方能治理到这个情形,就是个地方大治。如张唐卿、杨察、徐绶等人,都是会得到提拔的。 但是他们都太过年轻,再加上河西之地刚刚平定一年。所以朝廷虽然对他们几人有所嘉奖,却并没有调动。 在范宇看来,不将这几人调动其实也是再好不过的,以免人走而政息。 正可借着几人在河西,使河西出现一批工商业的受益阶层。 而这个受益阶层的选择,其实也非常容易,那就是那些宋军将士和家属。 所以河西之地的工坊,最明显的标志,便是这些工坊的幕后,或多或少都有军中将门的影子。 而永通钱庄在这其中,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河西无数的工坊,都背着永通钱庄的贷款。 虽然永通钱庄对于河西重建进行了极大的帮助,但也间接的控制了这些将门工坊。 河西尽管初步形成了将门工商集团,可也仍旧处在皇家财团的控制之下。 范宇在三司使程琳进呈了秋赋的汇总之后,便也寻了个时间,与宗室赵允初一同入宫,向官家汇报永昌隆商号和永通钱庄的账目。 这一年的变化,是让官家赵祯感觉顺理成章的,却又是非常陌生的。 大宋的变化之大,简直异常惊人。 这使得官家赵祯,产生了一种不真实的感觉。 可是当一组组的数字,被陈列在赵祯的眼前之时,却又让他产生了极大的满足感。 永昌隆商号仍旧在出售海外的土地,而且地价也因为大一琉求岛航线开通,而正在逐步升高。海外的所属船队,也常常往返于室利佛逝、安南、日本等地。虽然运出去的是一船船的精美铜钱,但是运回来的,却是一船船更加珍贵的金银,还有大量的铜锭,和更加巨大数量的稻米。 官家赵祯看着这一组一组的数字,不由得喜上眉梢。 尤其是看到河西的那些将门工坊,都是从永通钱庄贷款,就更是眉开眼笑。 只是发现了永昌隆商号的船队,运送回大量的海外稻米,使得大宋境内的粮价也受到影响而下降之时,便皱起了眉头。 “允初,我大宋如今的粮价下跌,固然对于百姓是件好事,但也不算太好。”官家赵祯叹了口气道:“米贱伤农啊。” 赵允初脑门当场便见了冷汗,这差事难道自己办砸了?竟被官家这般说。 “官家,这是臣欠了思量,明年便不会如此了。”赵允初急忙拱手道。 范宇却并不这么想,而是向官家躬身道:“官家,我朝人口亿万,远超如今已知诸国。这粮食宁肯多,却不能少啊。如今虽然粮价下降,却也有得是办法将之用掉。官家可放开酒水买卖,允许民间卖酒。另外察查各地的常平仓,以补不足。如此一来,即使年年从海外买来无数的稻米,亦尽可消化得掉。” 官家赵祯是个仁厚之人,听了范宇话,却还是愁眉不展。 “但是米贱伤农,只要永昌隆从海外买粮,这粮价便一直涨不起来。那些农户,怕是也没有多少收入。皆是朕之子民,如何能薄待之。”官家赵祯颇为怜惜的道:“更何况,百姓们若是困顿不堪,岂不是要挺而走险。” “官家仁厚爱民,臣亦感同身受。”范宇拱手道:“但是我大宋立国至今近百载,朝廷亦不禁田地买卖。大宋之田地兼并严重,已近半为大户所有,粮价贵贱于农户,实无太大的关系。莫如鼓励工商,使农户多余之人以从百业,而更可增朝廷之赋税。” 接着范宇又指了指永通钱庄的河西报表,“河西地广人稀尚有此绩,况其他各路。” 赵祯看着范宇,竟还能这样。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