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盛唐太师 > 第三零九章太阳没下山不是做梦

盛唐太师 第三零九章太阳没下山不是做梦

作者:tx程志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38:53 来源:笔趣阁

第三零九章太阳没下山不是做梦

河源新军缴获虽然统一分配,除了河源军需要上缴陇右都督府的部分,其他财物,都采取杨天保的传统模式。

投入河源军的集体项目中,开垦良田,新建的水渠,新买回来的牲畜,新建的澡堂、药堂,以这些方式让所有人分享这笔财富。

在另一个院落里还堆着一堆财物,丝绸、布帛、铜钱、古董、头饰啊,乱七八糟的什么都有,约莫的估计一下,也有个几万贯两吧。

薛仁贵心里暗爽,这下倒好,这一仗的消耗全给补回来了,没准还有剩余呢。

他大手一挥,说:“斥侯继续追杀逃散的吐蕃溃兵,其余人等赶紧将这些财物运回去!”

士兵们的欢呼声就更响亮了。

跟薛仁贵征打仗真是太过瘾了,这一仗赢得轻松不说,还能拿到一大笔赏钱,多了不敢说,顶他们一个月的饷银钱那是肯定的了,太划算了,他们都有点盼着天天打仗了。

周青看着薛仁贵丝毫没有撤退的意思,不解的问道:“将军不准备撤军吗?”

薛仁贵摇摇头道:“暂时不需要,通知其他部队,把吐蕃俘虏押过来,看着他们修缮这座城堡,把规模扩大,至少三倍!”

按照杨天保的计划,这次出兵,真正的目的就是防备吐蕃人干扰河源军将士的秋收工作。虽然杨天保对河源军新军的战斗力有信心,但是在本地上防守,打坏的瓶瓶罐罐,都是自己的心血。

如果把战火烧在吐蕃境内,御敌境外,这也是杨天保一直的战略思想。

曲先城是河源军深入吐蕃境内占领的第一座城堡,虽然规模不大,不过却可以作为桥头堡,物资中转基地,支持河源军持续作战。

更何况,河源军与游牧民族骑兵不一样,他们需要严重依赖后勤补给。就像河源新军八千余将士,长矛折了足足三分之二,几乎把备用长矛使用光了,必须需要补充,还有不少将士的铠甲需要修补,横刀出现了豁口、断裂,这都需要及时更换。

薛仁贵的俘虏利用起来,趁着天气还不太冷,开始进行土地作业,率先在曲先城堡周围,开采石块,然后利用人多力量大的优势,将曲先城进行扩展式建筑,既然原来城墙,根本没有多大用处。

对于吐蕃人而言,这个城堡属于易守难攻,对于薛仁贵而言,这样的城堡,连地主家的坞堡难打都没有。

河东薛氏,可是河东豪强出身,他们祖上就是依靠带领乡邻抵抗胡人侵略,慢慢建功勋,成为河东望族。

薛仁贵对于如何筑城也不算陌生,没有吃过猪肉,还没有见过猪跑?

开挖护城河,夯实地基,然后兴建城墙,女墙、马面、城门楼、角楼、箭塔、敌楼、瓮城。

……

自从薛仁贵带领河源新军出征,杨天保就算没事的人一样,不是哄着一对孩子,就是享受天伦之乐。

就连刘洎和马周都夸赞杨天保有古之名将之风,这是说他在学习周亚夫。

当年,周亚夫率领大军前往平定七国之乱,一天晚上,营中突然发生混乱,嘈杂声连周亚夫的大帐里都能听见,但周亚夫始终躺在床上不动。一会儿,混乱自然就平息了。几天后,叛军大举进攻军营的东南,声势浩大,但周亚夫却让部下到西北去防御。结果在西北遇到叛军主力的进攻,由于有了准备,所以很快击退了叛军。

叛军因为缺粮,最后只好退却,周亚夫趁机派精兵追击,取得胜利。叛军首领刘濞的人头也被越国人割下送来。这次叛乱经三个月就很快平定了,战争结束后,大家这才纷纷称赞周亚夫的用兵之道。

杨天保现在每天坐着马他的马车,带着李婉宁、薛瑶、罗晓玉,不是游山玩水,就是下河捉鱼,带着妻女在外面野餐。

这样以来,原本不安的河源军将士,渐渐安稳下来。

其实,这都是刘洎和马周想多了。杨天保真正的用意,就是在弥补,在亏欠自己的一对儿女。

自从杨小宁出生以后,他几乎没有怎么抱过这个女儿,更别提搂着杨小康睡觉了。

作为一个父亲,这有些不完整。

事实上,无论皇家也好,侯门和公府也罢,父子关系和父子亲情,都像是隔着一层纱。杨天保把杨小康举在头顶,让他骑在自己的脖子上。

薛瑶认为这样大逆不道。

杨天保一笑了之,哪怕被杨小康浇了一头尿。

杨天保也没有生气。

能在他脖子上撒尿的人,只有他了,其他人肯定不行,哪怕是李世民也不行。杨天保从来都没有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觉悟。

秋天太阳不算太毒辣,不过田里的大豆却一天更比一天黄。放眼一片金黄,微风吹过,哗啦啦的直响,仿佛演奏一曲乐章。

不用杨天保命令,河源军将士们开始变身农夫,他们拿起镰刀,开始挥舞着镰刀,将大豆割下来,然后用石磙碾压,最后得到黄灿灿的大豆。

还没有等大豆入仓,叶向荣就找上门来,希望收购杨天保手下的大豆。

河源军的大豆大获丰收,每亩至少产出一石五斗,再或者两石,事实上,即使除掉水份,河源军的大豆不会低于六七十万石。

河源军满打满算四万余人马,根本用不了这么多大豆,更何况人也不能光吃大豆,还需要麦子、或者米粮。

杨天保望着叶向荣道:“今年的豆粮,你就不要想了,我是不会卖的!”

叶向荣不解的问道:“为何?”

杨天保道:“今年倒是风调雨顺,谁知道明年还会碰上什么倒霉的事情?我可不想到时候青黄不接,大家继续啃草根!”

叶向荣道:“以主上的本事,明年的粮食只会丰收…”

杨天保摇得跟拨浪鼓似的:“这个谁也说不准。小麦收获之后我还得雇用大批人手大力开垦军田,那么多人一人一碗都不是小数目,更有近一万余名完全脱产的士兵,个个都是大肚汉,一顿能吃垮一座山,不多留一点粮食可不行。”

叶向荣还想再劝,见杨天保态度那么坚决,只好放弃了。做生意讲究的是和气生财,人家留着余粮另有用处,勉强不来的,何必呢?

更何况,粮食对叶向荣而言,并非必须品。

只要有钱,哪里都能买到粮食,特别是巴蜀,如果以前有吐谷浑存在的时候,要想把巴蜀的粮食运到鄯城县,肯定不容易,然而现在却没有这个问题了。

杨天保每天过得都很潇洒,可是马周这个长史,刘洎这个司马却有些做立不安。无论李世民的目的是什么,在成立了河源军之后,这里就是抵挡吐蕃的前线。

杨天保固执的派出了薛仁贵这个小年轻,他们相信杨天保的能力,却不放心薛仁贵,特别是这个时代,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观念,深入人心。

他们实在不放心薛仁贵这个小年轻。

马周有些着急的道:“现在到底怎么样了?是好是歹,总也得有个音信吧?真是急死人了!”

刘洎叹了口气道:“马长史莫急,薛将军不会有事的!你想想,当初在云州,这个薛仁贵就是杨经略麾下的一员大将,突厥寇边围城,形势比现在危急百倍,他还是不轻松化解了?那么凶悍的突厥都奈何不了他,何况这区区吐蕃人!”

在唐军没有经历大非川之败时,唐军对于吐蕃的警惕,始终不如突厥。东突厥还二十万大军踏入关中,兵临城下。可是吐蕃呢,虽然时常劫掠唐境,不过是趁虚而入,占点便宜就走。

马周苦笑道:“说是这样说,可是他们却是进入的吐蕃!”

吐蕃兵马虽然不足为虑,唐军将士也有足够的信心打败吐蕃军队,但是问题是,唐军立国以来,只要追击,必败无疑,这就形成了一个魔咒。

就在刘洎准备说话的时候,忽然外面传来阵阵欢呼,接着,整个鄯城县都沸腾了,似乎所有人都在欢呼,如果能放上几串烟花,肯定赶得上最盛大的节日了。

马周心中诧异,叫来一位老佣人:“去看看外面出了什么事。”

老佣人应了一声,走了出去。

时间不长,欢呼声越来越大。

老仆人刚刚走到门口,就看到门外一名杨天保的亲卫过来道:“杨经略,有请马长史,刘司马!”

马周和刘洎不敢怠慢,急忙前往经略府的大堂。

经略府大堂内,一名正在喝水的河源军将士,咕噜咕噜将奶茶往肚子灌,显然他渴得狠了,连续喝了三大碗,依旧没有停止。

杨天保则翻看着薛仁贵写下的捷报,不出杨天保的意料,此战薛仁贵大胜,光俘虏就抓了三万多人,缴获的牛马,数以万计。

马周看着捷报,难以置信。

在吐蕃境内,怎么能打胜?

刘洎瞠目结舌,下意识的望向天空…呃,太阳还没有下山呢,这不是做梦。

可是,这捷报怎么看都不像是真的,伤亡不足一千,斩首一万四千余级,俘虏三万余人马,缴获牛刀数以万计,这个牛逼吹得有点大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