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言情小说 > 盛唐太师 > 第一九六章问题有点大了

盛唐太师 第一九六章问题有点大了

作者:tx程志 分类:言情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38:53 来源:笔趣阁

就在岑文本宣读完圣旨离去,不多时,杨师道等一干兄弟早已在客厅等候多时了。

特别是杨师道明明已经是将近四十岁的人了,反而兴奋的像一个孩子,抱起杨恭仁硬扯到案首。

杨恭仁疼有呲牙咧嘴,不停地挣扎道:“唉……痛痛痛……”

杨师道却“嘿嘿”傻笑,不以为意,将杨恭仁摁坐在案几后面。

杨师道望着众兄长说道:“今天咱们要给大兄好好庆祝一下。”

众兄弟起哄道:“哦——”

杨恭仁愕然看着兴奋的众人,一时无言!

杨师道感慨:“大兄自贞观元年辞相,六年过去了,参议朝政,宰相啊……你们说,高不高兴?”

众人齐声呐喊:“高兴!”

杨恭仁摆摆手道:“只是参议朝政,不值一哂,不值一哂。”

唐朝的宰相名目,有着大小、主从之分,三省之首,以平章国事、像北宋的同中书门下平章国事,只是等同,享受中书令或门下纳言的待遇,平章国事。而其他名目,则是参预朝政。

只有参议朝征,虽然与参预朝政一字之差,却是李世民发名的官职,在历史上第一个得到这个官职的是太常卿萧瑀为御史大夫,与宰臣参议朝政。

从字义上理解,参预出自《晋书·唐彬传》:“朝有疑议,每参预焉。”而参议,只是参加议论,而不像与后世美国参议员一样,拥有一票否决权。

汉语博大精深,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待遇却是不相同的。更直白一点的可以这样理解,参预朝政有决策权,参议朝政没有决策权。

这也是因为礼部尚书职权太过重要,如果有决策权在加上身后的门生故史,很容易形成一家独大。这也是为避免以后形成事实上的权臣。

中国的儒士也好,政治家也罢,他们事实上都是在前朝错误的政策上进行修正,然而这个错误却越来越偏。

比如东汉十三州,后来形成军阀割据,军阀混战。在西晋成立以后,在与东汉几乎差不多,西晋把东汉十三州拆分为了二十二州,共一百八十八个郡,而且罢郡国兵,大郡置武吏百人,小郡五十人。

这样的军事力量,别说防御外敌入侵,连强横一点的土匪都没有能力处置,所以在西晋经过名义上的五十四年统一,只是拥有皇帝,从突发树机能叛乱,秦凉失陷算起,西晋只有十九年的统一时间。

在南北朝之后,逐渐形成了隋唐的府兵制度,当然也是为了防止地方坐大,细化军分区,在唐朝鼎盛时期,全国拥有六百六十七座军府,后来在唐朝末年,节度使权利坐大,形成军阀混战,于是,宋朝开始抑武扬文,不是因为文人忠心朝廷,而是统治者明白,文人都是废物,正所谓秀才造反,十年不成,他们对于天下没有危害。

话题扯远了,杨恭仁这个宰相,其实只是算是副相,却比普通的六部尚书地位稍高一些,拥有参议之权。不过,宰相再差,也是宰相。

杨师道可不管这么多,他看着杨氏的门生故吏陆续到场祝贺,望着众人大笑道:“该不该喝酒庆祝!”

众人齐声呐喊道:“喝酒!庆祝!”

众人齐声大笑起来。

杨恭仁也没有刻意避嫌,那样反而有些做作。更何况,以眼下朝廷的财力,并不禁酒了,天下米粮价格随着太平,变得越来越便宜。

正所谓谷贱伤农,酿酒反而就最好的消化方式。

杨恭仁摆摆手道:“好,喝酒、庆祝!”

杨氏兄弟与众门生故吏一阵高过一阵的欢呼雀跃。

只有杨天保表现有些异常,太过反常了。

如果说他抢了张宝相的擒颉利之功,从此之后开始影响历史的进程,直到现在影响也越来越大了。

杨恭仁复相,那么未来杨师道还能担任宰相吗?

兄弟为宰相?想想也不可能。

李婉宁看出杨天保的异常,她悄悄推了推杨天保:“郎君,你怎么了?”

杨天保趁着别人不注意,伸手握住李婉宁的手。突然感觉李婉宁的手冰凉,他疑惑的问道:“你怎么了?手这么凉?”

“你……快松开!”李婉宁急得快要哭了。

虽然唐朝民风开放,但是夫妻大厅广众之下握手这等亲密的事情,还是反常的。如果是一房美妾,这倒没有问题。

妾其实不算是人,别说亲密接触,就算作当场大战,人们也只会说声好猛,绝对不会有什么非议。

杨天保松了李婉宁的手。

李婉宁压低声音道:“妾身只是害怕……”

杨天保看着众人一边兴奋的大叫,一边兴奋的喝酒,杨天保对此毫无兴趣,他望着李婉宁道:“咱们回去!”

“这……这个不太好吧!”李婉宁迟疑道:“今天阿舅大喜,咱们是不是太……”

“没事!”

杨天保径直朝着后院方向走去。

李婉宁急忙跟着杨天保。

不过,杨恭仁此事在人群中扫视一番,他能够复相,当然最大的功劳还是因为杨天保,如果不是杨天保蛊惑他在杨氏进行产业改革,就不会引起李世民改革的心思。

李世民并没有天真的以为,可以依靠一本《氏族志》改变天下门第观念的格局,他需要用科举制度,从而给朝廷官员朝廷换血,让世族门阀子弟减少出仕,减少影响地方政权的能量。

所以李世民又遇到陈叔达婉拒他的任命,这才让杨恭仁有了复相的机会。

当杨天保离开喧闹的人群,杨恭仁望着杨天保的背影,若有所思起来。

杨天保走到自己的院落,关起门来,将前院的喧闹隔绝开来。

此时六斤正在窗前,拿着一只笔在纸上胡乱的画着,苏音音则在书案的另一头做女红。

看着杨天保与李婉宁归来,她站起来,打着哈欠,口里娇呼道:“怎么才回来,我都憋疯了,咱们出去吧?”

杨天保笑了笑道:“可以!”

李婉宁想了想道:“咱们能去百草堂吗?”

李婉宁与众学生在一起嬉戏,感觉非常开心,特别是那些孩子,都没有坏心眼,天真无邪,跟他们在一起,李婉宁感觉会非常惬意,舒服。

观国公府也让他不舒服,毕竟杨思谊的夫人梁氏视他们为大敌,而且梁氏掌握着观国公府的内账多年,几乎所有的丫鬟、婆子、大管事、小管事,都是她的人。

来到观国公府,李婉宁感觉就像进入了狼窝,四周都是择人而食的目光。

杨天保几乎没有思考就说道:“好啊!好啊!”

……

观国公府对面的小巷里,停着一辆马车。就在这时,杨天保骑着骏马,身边带着数十名扈从,身后还跟着一辆奢华的马车。

“娘子,他们出来了,哎呦我的老天爷,可算是出来了!”

车夫急忙起身:“快通知娘子,可以截住他们!”

马车轻轻转了一个弯,由于长安城如同棋局,大街小巷想要装作偶遇,实在是太简单了。

杨天保骑着马,与李婉宁一前一后向安德坊进发,然而他刚刚大业坊的时候,坊门口出现一辆马车,横在街道上,周围的十数名扈从张望过来。

马车的车帘紧紧的闭着,一名身穿绿罗裙的女子抱着瑶琴,痴痴透过帘缝望着长街上的杨天保。

杨天保看到这一幕,已经警惕起来。

不多时,一名丫鬟拿着拜帖向杨天保走来。

“我家主人想与郎君一会!”

杨天保看着上面拜帖上的名字,脸上精彩极了。

李婉宁发现马车停了,她就从马车里探出身子问道:“郎君,怎么停了!”

李婉宁的目光不约而同的落在杨天保手年的拜帖上,上面用娟秀的字体写的字,虽然看不出名字,可以肯定这是女子的手笔。

李婉宁几乎没有思考:“郎君先忙,我先去百草园!”

杨天保感觉有点头大,问题有点大啊!

……

郑国公魏征府邸,向晚时分,魏征下值回家,坐着马车来到府邸,他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直接进入书房,将未办好的公务,连忙办好,这才会跟家人一起吃晚饭。

然而此时,魏征有些失神落魄的走到府邸的亭榭前,坐在那里一个人发呆。

时间不长,谢叔玉提着一壶来到魏征面前关切的问道:“阿爹是不舒服吗?还是心忧何事?”

魏征摇摇头道:“我是想……

“陛下为何让杨令公复相!”不等魏征说完,魏叔玉轻轻笑道:“杨令公贤名远播,如今复相,乃实至名归!”

魏叔玉有些不解,按说杨天保派人才把他们找到,并且送到长安与魏征团聚,要不然他现在还在相州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

更何况,杨天保派人给府上置办了太多生活物资,让他们从地狱一下子上升到天堂。魏叔玉感觉魏征有些无情,他对杨氏不感冒,不念及杨氏的好,这怎么能行呢?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就算不涌泉相报,至少也要给人家一点好脸色吧?

可是魏征在听到杨恭仁复相之后,反而感觉像天塌了一样,这太不应该了。

魏征蹙起眉头,继续一副愁心忡忡的说道:“话是这么说不错,但是你不觉得此事透着许多蹊跷吗?杨令公贞观元年去相,现在又复相……”

魏叔玉道:“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当时天子刚刚继位,根基不稳,急需要安插自己人为相,现在他已经不必担忧太上皇了,启用武德朝第一贤相,也是社稷之幸!”

魏征摇摇头道:“不是这么简单,若是论才能,杨令公为相理所应当,然而他只是参议朝政,而非参预朝政,这太蹊跷了!”

“什么蹊跷?”魏叔玉只是随口问道,话问出口心里就陡然一惊,他刚知道杨恭仁复相的消息,感觉苍天有眼,毕竟杨恭仁担任凉州总管期间,凉州总管府十四州百姓,谁不称道他勤政爱民?廉洁执法?

特别是在贞观二年关中饥馑遍野,世族门阀哄抬粮价,一斗粮食都卖到千钱之多,当时杨氏抛出三十万石平价粮,让关中百姓不必陷入无粮可食的地步。

魏叔玉蹊跷之处就是:当今圣上为什么不按给他实相,而是给他一个虚相?

就在这时,魏叔玉恍然大悟道:“阿爹,今上还对杨令公提防?”

“不可不防……”魏征说道:“圣上心胸不是常人能揣度的,我们只能做些未雨绸缪的事情。”

魏征转而望着魏叔玉道:“我是刚刚想通此节,没有想到也能敏锐看到其中蹊跷,杨令公也居于相位的实力,只是圣心难测啊……”

魏叔玉道:“既然如此,阿爹应该提醒杨令公,切莫大意!”

当年玄武门之变的影响,杨恭仁被秦王一党排斥,被迫辞去中书令之职,但是在朝中声望仍在、人脉未散,门生故吏也遍布朝野。

可如今,武德朝李渊一党失势,虽说秦王党在朝中势力渐大,圣上却未必愿意让一派势力在朝中独大,很可能辅相之位是给秦王党掺沙子。

掺沙子是政治上惯用的手段,如今魏征中立,戴胄、房玄龄、温彦博、高士廉必然对杨恭仁百搬提防,甚至打击。

对于杨恭仁而言,一个副相礼部尚书,在权势上本不如执掌戴胄执掌的户部,也不如温彦博执掌的中书省,甚至不如魏征,一斗争展开,杨恭仁的并没有优势。

如果李世民再不信任杨恭仁,要化解李世民的猜疑之心也容易,本来李世民就不是轻易能糊弄的人,谁对他有利、谁对他有用,他心里最是清楚,另外他此时对温彦博也不可能没有防备之心。

杨恭仁轻轻的让温彦博栽一个跟头,不是什么难事。

魏征叹了口气道:“说得容易,你以为他会听我的?”

看着魏叔玉有些茫然的样子,魏政耐心的解释道:“杨令公并非是一个人,他身后有弘农杨氏,有数百上千的门生故吏,也有关西诸多豪门的期望,温彦博想让杨令公吃亏,只怕不容易……”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