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寒门宰相 > 一千两百二十二章 真君子

寒门宰相 一千两百二十二章 真君子

作者:幸福来敲门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4-06-21 18:39:16 来源:笔趣阁

汴京。

马行街一处古朴茶肆。

此茶肆外看不起眼,但内里却是别有洞天。

新任参知政事蔡确正坐在主位上,给下首的新任御史中丞李定斟茶。

李定恭恭敬敬地从蔡确手中接过茶盅并表示了感谢。

接着蔡确又给另一边的蔡京斟了茶。

三人聊了几句,接着数名官员陆续来到,分别是舒亶、何正臣、黄颜、刘佐、黄好谦数人。

众人入座后皆陆续向蔡确道贺,蔡确难得地笑了笑,以茶代酒地回敬了众人。

蔡确新任参政,了,只是与众心腹只是喝了茶便算是祝贺了。

蔡京坐了坐便走了,李定不满地道:“元长未免不将相公放在眼里,只喝了盅茶便走,还有元度更是来都没有。”

蔡确道:“我们两家虽有宗亲之谊,但元长能来这一趟实为不易了,至于元度更是不足怪起。”

李定则道:“元度早投靠了章丞相,这番章丞相得利最大,多年之政敌元厚之被罢相,太学又归他掌握,还任命了苏颂、程颢、程颐、杨时等学官。”

蔡确道:“你不要看表面,这一次都章三多归于兰州大捷的功劳,让官家对他更是信任,觉得是能按他的意思灭夏,不再用着元绛牵制他了。”

“原来如此。”李定恍然。

李定道:“眼下有棘手事,苏子瞻怎么办?听闻这一次张方平都上疏相求了。”

蔡确闻言摇头道:“张方平?一个参政都不曾任过的官员,有什么好担心的。”

李定道:“说得也是。”

“除了张方平还有谁上疏?”

李定道:“莫敢言之。”

蔡确道:“甚好,没人说话更好。办理苏子瞻便是因他名高之故,看看以后谁还敢与朝廷争胜负。此案株连要多,否则官家不喜。”

李定定了定神道:“多到如何?”

蔡确用手指点了点茶水在桌子写了一个‘洛’字。

李定心知肚明,蔡确是告诉他还有洛阳那些旧党,要借着苏轼的案子来打击他们。

李定道:“不仅是旧党,仅我所知京中与苏轼往来的还有驸马王诜以及知制诰李清臣,他们常有诗词往来。”

蔡确道:“苏轼与皇亲国戚走得那么近,仅这一条罪便可问了,你让舒亶慢慢审!”

李定道:“审刑院的安焘与舒亶谈过,苏轼按谤讪朝廷之罪,徒两年。”

一般审刑院是负责复核案子。但御史台作为初审部分,往往会和复审案子的部门先沟通。

蔡确摇了摇头道:“太轻了。”

李定道:“既是徒两年太轻了,便加一个斥责乘舆之罪,此乃十恶,可判死罪。”

蔡确缓缓地点头。

顿了顿李定又感慨道:“不过话说回来,苏子瞻真乃奇才。”

蔡确问道:“怎么说?”

李定道:“这三十年来苏轼所作文字诗句,我拿着苏轼的书稿一一字对去,与他询问对答,苏轼没有一个字错漏,真是天下奇才。”

“杀了,实在太可惜。于心不忍。”

听了李定的话,蔡确也是沉默半天。

“杀此栋梁之才,何尝不可惜。但是圣意难违,你我要体贴办事。”蔡确给了李定最后的答案。

……

“启禀丞相,蔡确,李定要置兄长于死地!”苏辙垂泪与章越言道。

章越扶起苏辙心道,你莫要怪及蔡确,李定,真正要置苏轼于死地的是天子。

苏辙坐下后言道:“丞相,言语新法的官员那么多,为何单独罪我兄长。”

章越道:“你兄长名最高,才最高。”

“我看过了卷宗想出一个办法。你要救兄长,必须上疏天子,务必扣准一件事,首先是承认确实有写诗诽谤新政之罪,但是……但是要加这么一句,这些都是在舒国公任相之时,陛下亲政之后,你兄长已经不敢再言一句了。”

苏辙听了眼睛一亮道:“丞相所言极是。”

章越道:“诽谤新政和指责乘舆是两桩事,若合为一谈,子瞻就完了。你先上疏,我再想其他办法。”

苏辙闻言感激不尽,他突然想起当年算命先生那个预言,果真章越是他和他兄长的贵人。

苏辙感激不已地离开了。

作为对官家深有了解的人,章越不可能亲自出面救苏轼,不过他想到其他办法。

苏辙走后,章越当即修书一封命人送至曹佾府上,这个时候他冒点风险也是要救苏轼了。

……

此刻在宫中,曹太后已是气息十分微弱,官家坐在曹太后身旁一脸的担忧。

官家想起当年要不是曹太后喜欢自己,自己父亲这个皇位能不能坐得稳还是两说,现在曹太后已是病重如此,他不免难过。

“官家……”

“太皇太后,儿臣在此。”

官家不由垂泪。

曹太后道:“官家莫哭,我知道你的孝心。”

官家道:“朕要大赦天下,为太皇太后祈福。”

曹太后勉强笑了笑道:“官家,我听说一件事,你要杀了苏轼吗?”

官家闻言立即矢口否认道:“太皇太后,没有这件事,苏轼确正有事下御史台,待案子问清楚了,朝廷自会给他一个公断。”

曹太后问道:“官家以为苏轼真是包藏祸心吗?”

官家默然。

曹太后道:“官家,写诗针砭时政,是从《诗经》时便有的传统,陛下当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才是。”

“我记得仁庙最后一次开制举,入了章越,苏轼二人为三等,说为子孙觅得了两宰相。你都如此看重章越了,为何不能给苏轼留一条命。”

“官家好好想想仁庙的用心呢?你说你要大赦天下为我祈福,我看赦免了苏轼一人足矣。”

官家闻言不语。

曹太后最后有气无力地道:“不要杀大才,杀大才于国不祥。”

官家走回殿后,却得到石得一禀告,王安石来表问候。

官家听说是王安石书信不由对这位老臣十分想念。

表上里面都是君臣一些问候的普通话语,但其中有一句言道,苏轼十九岁中进士第,二十三岁应直言极谏科。仁宗皇帝得之苏轼,以为一代之宝,今反置在牢狱之中,臣恐后世谓陛下听谗言而恶讦直也。

天下岂有盛世而杀才士的道理?

看到王安石这么说,官家实料不到,王安石居然也向自己上疏来保苏轼。

官家不由在心底感慨,王安石真是君子啊。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