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寒门宰相 > 一千八十六章 鹤啸(感谢今朝中三元书友成为本书盟主)

朝会是明确君臣之仪的地方。

刘邦夺天下做皇帝时,看着。

于是采用儒生叔孙通的建议,采用古礼和秦礼设计成汉朝礼仪,这才有了体统。

叔孙通也是个妙人,他在秦朝以儒为官,陈胜吴广造反时,秦二世问儒生们怎么办?

儒生说造反必须严惩。

秦二世听了很生气,叔孙通站出来道:“陛下是对的,天下已归于一统,怎么有造反这事,这些人只是盗贼而已。”

秦二世听了很高兴,将儒生里说是造反的通通下狱,将说是盗贼的叔孙通升了官。

叔孙通回去后,儒生们都骂对方不要脸,只知道顺着皇帝意思说话。

叔孙通摇头说,你们不知我,说完后就连夜收拾行李跑了。

后叔孙通跟随过项梁,楚怀王,项羽,都在对方船要沉之前跳船,最后又毫无气节地投靠了刘邦。

刘邦看他穿儒生的衣袍很不喜欢,叔孙通立即就换了短衫。

刘邦治天下后,看大臣们出身低没点礼数实在不像话,觉得前朝礼仪很繁琐,自己也是个没文化的人肯定是学不会的。

叔孙通看破了刘邦的心思对他说,儒生,打天下是没用的,但守天下有用。

刘邦同意了说,你给我设计一套礼仪,不过要简单的。

叔孙通召集儒生商量,不少人骂他说你都跟过十个主子了,整天靠拍马屁上位,我看不起你的为人,更看不惯你乱改礼法,坏了先贤的心血,丢了儒生的脸。

叔孙通摇头说这些人真是不知变通。

叔孙通带了一百名儒生演练了一个月后给刘邦看,刘邦很满意,这套礼仪自己能办到。

最后朝会上用了叔孙通这一套,刘邦很高兴说,我今天才知道做皇帝的尊贵。

司马迁称赞叔孙通懂得变通,如大义可以变小节,堪为汉家儒宗。

司马光很看不起叔孙通,说这个人依世、谐俗、取宠而已,遂使先王之礼沦没而不振。

修史的两司马对叔孙通评价截然相反,后世也是见仁见智。

中国一直是中央集权的政治,不明白这一点可以去做学问,但不能做官。

叔孙通还有一点令后世诟病的地方,就是‘天子无过举’。

也就是皇帝怎么样都是没错的,你绝不能向外人承认自己的错误,这就是威权政治的一部分。

刘邦草莽出身,需要一套简单的礼仪,叔孙通便去掉秦礼中繁琐的地方,为他和臣下专门设计了简单的。

礼是意识形态的一部分,皇帝是甲方,他怎么提要求,咱们就怎么改。

非天子不议礼的意思,只有皇帝才能决定意识形态。

而叔孙通这等臣子们根据皇帝的意识形态,再设计出整个国家的制度礼仪刑律。

自叔孙通后,历朝历代的大朝会都有所损益,宋的朝会礼也是基于唐修订的开元礼上,对于臣子们的繁文缛节也比唐朝时更多了。

章越之所以想到这么多,因为知道政治的残酷。中央集权最不能容忍的就是权力二元化。

这一点上亲父子都不能相容,所以太子一直都是高危职业,尤其皇权强大的明清二朝,废除了宰相后,矛盾都集中到皇帝和储君身上了。

自己登高一步,其实也就更危险了。

但又如何?

为何说苏轼是永远的神呢?

不论是不是对的。

人的一生总有遭遇不公待遇,强权打压的时候,不少人同流合污了,但仍有人坚持着自己。

到了最最惨的时候,你是否依然可以笑着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呢?当你坚持了一辈子,虽沉冤得雪后,但生命也走到了尽头,审视自己一生时能不能释然这一切说出‘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所以苏轼自己是一定要救的,救他就是救自己。

……

以往大朝会,身为宰相的王珪都是坐车直入大庆门前下车,再从大庆门押百官入朝,至大庆殿上拜贺天子,不过今日王珪破例提早到来,亲自将马车停在宫门。

从宫门押班入朝,可谓是破例,但遇到今日大除拜这般大场合,却是又合乎规矩。

所以今日王珪,冯京分列左右。

章越,元绛等宰执在后,后面则是浩浩荡荡的百官,皆成队列。

面过章越后,章越分别是冯京及众执政们都见了礼,一日不是宰相,大家都是同列。

看着宫门缓缓从眼前开启,王珪率领百官鱼贯入内。

而在百官之后,则是章亘与六百名刚结束期集,新授官的进士们也是一并进入了大庆门。

他们已是操演了三日拜会之仪,准备面辞天子后就至各地任官,可是因为天子这几日有疾,所以日子一再延后。

今日大除拜,他也正值其中。

在教演官的带领下,章亘正好看到了从一旁步出的翰林学士章惇。

章惇眉宇仍旧是那般目中无人的姿态,但看见章亘后却是目光有所停顿,并微微向他点了点头,旋即离去。

章亘知道是章惇向自己打了招呼。

章亘从不少人口中听过这位‘二伯’的风评,从亲近章越之人口中听来自是没什么好话,而且在家中章越更是绝口不提章惇一句话,自己曾尝试问及,就看到章越没啥好脸色。

大伯章实提及章惇时都是长吁短叹。

章亘也对章惇有所怨怼,后来知道章惇虽叛家,但也不是绝情到底,也安排了后手帮一家人渡过难关,只是后面章越自己化解了难处,因而没有用上。

渐渐长大的章亘对这年少叛家的章惇越来越有自己一番的见解。

章亘天性之中就有一等叛逆。他了解父亲章越,以及二叔章惇从寒门脱颖而出的难处。

他对章越发迹之后,始终对亲戚、乡人、同窗提供的帮忙而感到费解。更讨厌那些人拿着昔日那点鸡毛蒜皮的人情,再配合以各种道义来绑架他人,心底只想着如何从章越身上攀附而起,继而一朝发达,从此出人头地。

他厌倦蠢人,更厌倦不劳而获的人。

……

于殿内随着百官前行的章惇看到了章亘后,再看向前头随着王珪的章越,不由感慨世事造化弄人。

以往自己最看不上眼的亲弟弟。

真是造化弄人。

章惇始终觉得自己的决定没错,对于过去自己所作所为,他也没有解释过一句。

章惇对于能读书,能成才的章家子弟,便是血缘很疏远的亲戚,都是不遗余力地扶植栽培,并不是图他们回报自己什么,性情相投的朋友也可以两肋插刀地帮忙。

但对于不成器的,又蠢又懒的,哪怕对方是自己亲弟弟亲哥哥,他看都不会看一眼。

他从不觉得这样有什么错,他办事从不被道义所绑架,也不在乎别人评价,只是办自己觉得正确的事。

寒门中有两条路,一等是章越般,一路有贵人提携,青云直上。

一等是他章惇这般,从始至终靠自己,六亲不认杀出一条血路。

但仔细说来,二者之中又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具体说来是自己能行,提拔你的人能行。

而今章惇看着章越这么一步步这一条路的巅峰之处,而何日轮到自己呢?

章惇看着这一切,嘴角勾了勾。

……

近千人的官员队伍及六百余进士诸科在宫道上迤逦而行,左右金吾六军陈列宫道两旁,

百官至大庆门前略一停顿,然后重新整队从大庆门入殿。

章越跟在王珪身侧,步入大庆门,但见大庆殿作为外朝正殿,雄伟大气伫立庭中。

大庆殿殿九间,挟各九间,东西廊各六十间,殿前之大庭可容数万人之多,以往只有正旦,冬至等大朝会时方在此举行。

今日值宰相大除拜之时,亦在此处。

踏入此地,章越忍不住心底如鼓,所有思绪顷刻之间,都为之放空。

昨日大雨恰为今日举动大仪的殿庭扫清积尘,恢宏之大气大庆殿上黄瓦生辉,可容数万人的殿庭上宫卫环绕,各种仪仗陈列。

大庭正中正列着玉辂、金辂、象辂、革辂、木辂,此乃天子五辂。旭日东升之下,宝车上珠宝闪烁,炫彩夺目。

几十匹雄健的御马驮着五辂昂首立在殿前赤色的台面上,左右树立着伞扇。

今值大除拜,设黄麾大杖。黄麾大仗共计五千零七十五面黄麾,由五千余仪卫手持陈布大庆殿内殿外。

黄乃中央之色,代表土德,从黄帝有熊氏便用此物。

龙头竿下绛帛为旛,错彩成篆的黄麾乘风飘动,无数器物在黄麾之下影影绰绰,朱丝麾角随风掠过眼前,好似乱花迷人眼。

盛大仪卫,彰显今日除拜之重,自太祖所言宰相当用读书人后。

宰相之位,即代表一国文治显要之盛,故当用盛礼。

庭侧设十二宫架,上面皆悬挂着钟磬,协律郎,乐将,乐工手持锤棒垂手侍立钟下。

这时十数只不知从何而来的仙鹤乘风而来,不住盘旋于宫架之上。

最后仙鹤于宫架和殿宇停驻。

群鹤时而仰颈,时而曲项,时而啄羽,最后发出高亢宏亮的鹤啸,声闻九殿九天之上。最后仙鹤齐齐振翅,掠过旌旗宫架,好似一团白色的祥云向东而去。

见到仙鹤现身,百官宫人皆是称奇,仙鹤乃仅次于凤凰的吉鸟,又是品性高洁,自古为文人所爱,今日值此大除拜现身此处,真是祥瑞之景,又是应景至极。

看着仙鹤穿过殿宇,仿佛于天边云彩旭日中飞翔的一幕,众官皆心道这是指日高升的好彩头啊。

章越看着鹤舞鹤啸一幕,笑了笑。

旋即场面肃穆。

千余官员簪冠齐齐摇动,手抱笏板俨然成列。

王珪率领百官至大庆殿前停下,作为押班,他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

王珪毕竟上了年纪,在大朝会出现的错误不仅出现过一次,而是多次。要知道当年吕夷简行止都有出处,也就是从来都不出错的一个人,但一日居然在朝会时‘一拜而起’,而不是三拜。

此举之后,百官都认为吕夷简失魂夺魄,在相位呆不久。

而每次王珪在大朝会上出错,官家便除以罚金。虽罚金不多,但还要去宫门谢罪。

王珪作为宰相自是丢人至极,他当初上位仅是同知平章事,自韩绛病故后,方才授予中书门下平章事,正位为宰相。

而论除拜典礼当然远远不如今日。

唯独如此盛大的典礼,方称是上是大除拜。

当初汉高祖用韩信为将,汉高祖对人傲慢无礼,萧何劝刘邦道韩信不同他人,所以韩信拜将择良日,斋戒,设坛。

登坛拜将成为佳话。

而今日天子以大除拜礼遇新宰相,王珪心底不是滋味,哪怕他为官这么多年,早习惯被人后来居上。

除此之外韩绛也没有此例。

而新宰相初命就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至于其余千官也是心有敬畏。

不睹此盛典,不知宰相之尊,不临大除拜,不知礼遇之诚也。

天子用此礼向千官昭告对宰相器重,此几乎为师臣也。

是谁能有此遇?

三声静鞭之后,玉撵捧出,乐工伸锤敲在五钟第一钟黄钟,所谓黄钟大吕,右五钟交相应和。

玉撵捧至殿中安坐,随即乐工走乾安之乐,殿侧左右鼓吹齐奏。

内侍捧排扇合遮在殿前,撤扇之后,官家已是在殿内安坐,内臣们皆侍左右。

殿阶前双鼎升起了炉烟,符宝郎捧着天子御宝放在御座之前。

升殿之后,亲王及待制,横班以上等百十人分左右入殿,钟乐一变改奏正安之乐。

而身为御史中丞的蔡确,独坐一侧监督着百官班行。

静鞭一响,满殿之上,身着朱紫二袍的大臣,在王珪带领下向天子三拜。

章越从殿中持笏起身,看向御座上的皇帝,但见官家头戴通天冠,身穿绛纱袍,脸色上微有病容,不过精神还可以。

官家面色肃然道:“有制!”

身为宰相的王珪上前道:“臣取制!”

但见一封白麻纸诏书从石得一手中捧给王珪。王珪伸出双手颤颤巍巍地接过道:“臣领制!”

这一刻满殿目光都注视于王珪手中的白麻纸上。

这一封薄薄的诏书,今后可否能托起天下之重?

Ps感谢书友今朝中三元成为本书第二十三位盟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