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汉鼎余烟 > 第八百九十八章 稳固

汉鼎余烟 第八百九十八章 稳固

作者:蟹的心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37:09 来源:笔趣阁

“好在,我们的眼界暂时只需放在汉中和蜀中。”董和微笑答道:“如今益州稳固,国事蒸蒸日上。任凭北面群魔乱舞,全不能影响我们。”

诸葛亮哈哈一笑。

汉中王政权的军政要务,从玄德公在荆州公安城设左将军府以来,就总于军师。

诸葛亮和庞统二人,先后出任军师中郎将,再转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大司马府事。举凡军国要事皆由两人一手执掌,哪怕军师出镇于外,汉中王但有重事,亦遣人遥先咨断而后行。

转折点在建安二十一年,庞统战死于关中。

当时大军在外不利,军心动荡,而诸葛亮统辖军政,调动益州上下全力以赴地稳定局面、保障大军沿途供应,终于使得大军安然折返,将士骨干犹存。

汉中王回到成都后,随着后继军报渐渐汇拢,才知曹操本部精锐也在此战中遭受惨痛伤亡,以致失去了再战之力。这时候再回忆庞统的进取计划,虽然建策出击确实仓促,但真要分辨起来,胜负之差也只在毫厘。

庞统所想,未必没有道理,可惜终究欠了点运气。连带着汉中王也欠了运气,失去了倚为臂膀的重要部下。

汉中王为此时常嗟叹,亲自为庞统安排了葬仪,亲自写了祭文,又任命庞统之父为散官,厚给俸禄。

随即,汉中王调整了军师将军的同僚班底,以掌军中郎将董和与诸葛亮并署大司马府事,又擢大司马西曹掾、汉中王国尚书刘巴为奉军中郎将,与习祯、马良并为诸葛亮的助手。

有了董和、刘巴两人的支持,诸葛亮才终于能脱出巨量的军政琐事,转而前往江陵,代表汉中王全权负责与江东的战和,一举夺取江州五郡之地。

诸葛亮不在成都的时候,董和带领同僚们处置大司马府的公务。就在这段时间里,汉中王再度调整下属们的分工,将原本由庞统负责的职能,包括军戎筹画、各部兵力节度能之类,加以拆分:

先是在江陵设大司马府左右长史,使得关羽和雷远以宿将的身份,参予中枢军务筹谋,另外将侍从军府、策算机密的职责交给了护军将军、汉中王国尚书令法正。

至此,真正属于军师的那部分职权,完全从军师将军府里剥离了出来,军师将军诸葛亮虽然挂着军师二字,其身份或如足食足兵的萧何,或如规划大略的邓禹,少与汉中王商讨具体军务,而专注在四州数十郡国的政务治理。

诸葛亮对法正的性格也很了解,知道他锋芒毕露,殊非宽和大度之士,故而格外避让。哪怕近来凉州有事,汉中王既然不问,诸葛亮便不发言。

只是,在处置公务的闲暇,诸葛亮又总会看见堂上这副庞统常用的舆图,于是忍不住会想:汉中与关中的下一次攻守,究竟会以什么形势展开?若庞士元尚在,以他的眼光,会如何分析?以他的手段,会如何应对?

这样的情形,部属们当然都看在眼里。

董和是忠直蹈素的君子,便隐晦地劝说诸葛亮不要太过操劳,日常政务以外的事,姑且交给法正。

诸葛亮当然明白董和的意思。

诸葛亮名为军师将军,其实主导政务;法正名为汉中王国尚书令,其实执掌军机。诸葛亮隐然为荆州人的领袖,自己是个青州琅琊人;而法正这个关中扶风郡人久在益州,却不得益州人的喜爱。

此等微妙情形,正是玄德公一手营造出来的。毕竟,玄德公仍是汉中王而非皇帝,中枢运作断然离不开权术。某种角度来说,较之于当年诸事齐集于军师将军府,而诸葛亮和庞统又是亲密友人的状态,这或许让玄德公更自在些。

“是啊,益州稳定,便可任凭北面群魔乱舞。”诸葛亮不再看那副舆图,转而回座。

在座前的案几和墙边的文件架上,大量文书按照轻重缓急的标准分成好几摞,贴着长长短短的标签。有一份不知何时被碰落在地,诸葛亮连忙将之捡起,随手翻开一看,是临邛县请求加派人手,增开火井以供煮盐的。诸葛亮当即批复,又取来空白文书拟令,让司盐中郎将王连核查盐业产出是否足额。

接着诸葛亮眼动手动,端坐而不抬头,猛批文件。

董和等了等,估计诸葛亮心里还是有事,所以才会一时忘记了还有自己在场。

他确有些公务要和诸葛亮商议的,当下也不打扰,择了个席位坐下,等待诸葛亮忙过这一段。

益州稳定这四个字,说起来简单,想要做到,真不容易。

外人看来,相对于中原的数十年板荡局面,益州似乎要平静许多。然而益州从来就不平静。

自顺帝、桓帝在位时,益州便受困于蛮夷叛乱。只不过不似凉州羌胡叛乱那样动辄逼近三辅,而使天下咸闻罢了。

到光和年间,巴郡板楯蛮大举起兵,波及蜀郡、广汉、犍为和汉中在内的半个益州。朝廷遣重臣、领重兵讨伐,前后三年不能平定,最后只能怀柔了事。

黄巾之乱爆发以后,益州黄巾首领马相聚众十余万,攻掠城邑,杀死益州刺史,板楯蛮随即再度起事,巴郡又有妖贼张氏作乱。朝廷动用西园精兵,方才勉强镇压下去。

待到刘焉入蜀,先是犍为太守任岐、益州从事贾龙起兵,又有沈弥、娄发、甘宁等人的叛乱,再接着征东中郎将赵韪造反。

四十年来,规模数万人的战争就有十余次之多,波及了益州北部每一个郡国。而牵扯在其中的,有骄狂的地方豪族,有唯恐天下不乱的蛮夷首领,有背井离乡所以行事殊少顾忌的东州人。他们各有各的利益,各有各的桀骜难驯。

而益州南部更不消说了。自秦汉开边,滇、夜郎、且兰、邛、笮等王侯之国一时俱灭,然而蛮夷反叛数百年不休,南中诸郡虽设太守、令长,其实朝廷政令出不了县寺半步,郡城以外,便是各路蛮夷彼此攻战,形如沸腾。

偶尔有得力的官吏在此扩张了影响力,使郡县体制稍稍落实,可这样的官吏要么转任别处,要么遭人嫉恨而死在当地。后来的官吏随即以苛刻盘剥和赋税,重新激发起当地人的反汉情绪,于是战乱再起,一切恢复原样。

隔着千山万壑,外人只道益州天府,只道刘焉、刘璋父子在州二十余年,无恩德以加百姓。真正身在其境,才晓得刘焉、刘璋父子也有难处。

好在,汉中王绝非刘焉、刘璋父子那样的庸人,诸葛亮更不是刘焉、刘璋父子手下那些寻常弱才。

过去数年间,诸葛亮专注于政务,切切实实地做了好几件大事。

曰严行法令,重塑纲纪;曰简拔人才,赏罚必信;曰明订傅籍,核实訾算;曰兴修水利,积谷屯粮;曰铸币发钱,平诸物贾;曰官营盐铁,以供军民;曰广开商途,富饶军资。

诸葛亮做好了这些,汉中王才有勒兵以待中原异动的信心,才有坐视马超集众却不慌乱的底气。

董和在未与诸葛亮同署大司马府事之前,将诸葛亮看作汉中王的亲信、谋主和股肱。直到这三年来参署事务,方觉诸葛亮绝非只此而已。

如果说玄德公是政权的灵魂和旗帜,诸葛亮便是政权不可取代的柱石和枢纽。有了这两人,于是政权本身,便非偏安一隅的割据势力,而能每时每刻都在完善和充实,向着复兴汉室的目标不断前进。

为了这个目标,诸葛亮竭尽了全力。董和也陪着他,全心全意地担负助手和辅弼的职责。可他毕竟年纪大了,体力渐弱,精力也远不如诸葛亮旺盛。这时候看着诸葛亮忙碌,他忍不住轻声打了个哈欠,瞌睡过去。

也不知过了多久,忽然有人将董和摇醒。

“幼宰!幼宰!”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