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三国之谋伐 > 第二十一章 出使吕布

三国之谋伐 第二十一章 出使吕布

作者:玩蛇怪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36:32 来源:笔趣阁

洛阳,尚书台。

在那年的火灾当中,皇宫大火最先被刘备率领的联军扑灭。

所以当时东汉皇宫大部分建筑,都保留了下来。

东市遭到的火灾最严重,化为了一片废墟,西市也差不多,享誉千年盛名的白马寺,就毁于这场战火。

几年下来,灾后重建工作在朝廷诸公的主导下一直没有停过,但跟十多年前比,此时的洛阳,远远不如那时的浩瀚,规模已经小了很多。

唯一还能够彰显出汉帝国最后那一抹余晖的,也就只有这连绵数平分公里的南北二宫。

刘虞做了皇帝之后,天下的事情哪里都管不着,政令出不了司隶,也只能把心思放在司隶,整日处理的政务就是安顿从关中来的流民,修建被毁的城市,关注河南河内的屯田情况。

钟繇这个尚书令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尚书台的职责就是处理政务。可惜这天下也没什么政务可以处理,现在更多的时候,就是与关羽一起调兵协防整个司隶。

简单来说,刘虞现在正在做着司隶校尉的事情,而钟繇则只能去做关羽的副手,经常要往河内郡跑,不过大多数时候,他还是在洛阳管事。

此时此刻,钟繇在尚书台练字。

作为汉末最著名的书法家,在没有事情的时候,钟繇就喜欢一个人在房间里练字。

一叠一叠的纸张放在一旁,脚下还有无数弃稿,写成的稿子则摊在另外几张桌子拼凑的台上,房间内挂满了大量的书法作品。

如果仔细看的话就会发现,这些书法作品并不是钟繇的,而是桓帝康帝时期很多名家之作,如张芝、曹喜、蔡邕、刘德升、师宜官、梁鹄、邯郸淳以及陈暮。

这些人皆是当世书法名家,有些人已经亡故如张芝、曹喜、刘德升等,还有些成名已久,如蔡邕、师宜官、邯郸淳等,哪怕是梁鹄这样的小字辈,也是学于师宜官,后来于鸿都门学毕业的书法大家。

唯有陈暮的书法摆在这里就比较奇怪,毕竟跟前面这些人相比,他成名并不在于书画一道,而是在纵横天下的智慧谋略。

但钟繇却唯独钟情于陈暮的书法,认为陈暮的书法是集大成之作,可谓一派宗师。

事实上也是如此。

如果让陈暮什么都不懂从头开始学,水平肯定不如此时的书法名家。

但他在穿越之前,小时候学校就有书法这一门课,后来虽然并不专精这一道,可闲暇时候也爱写写字,练练笔,对书法有一定的基础了解。

等到他穿越之后,由于汉孝康帝特别喜欢书画,为了讨好,就得在这方面下功夫,前世的功底就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毕竟陈暮前世临摹书法的对象都是哪些人?

王羲之、王献之、赵孟頫、米芾、颜真卿、张旭、欧阳询、柳公权等等,并不需要特意去模仿他们的技法,只需要学习当他们书法中的神韵,去除自身带的匠气,则足以在汉末时期自成一派。

钟繇此时的书法水平还未大成,因而时常研习名家之作。陈暮当初坐镇尚书台的时候,留下不少作品,一直被他当作珍宝收藏,时常观摩学习,多有心得。

今日无事,便在房间临摹,钻研陈暮的楷书小笔。

室内冷飕飕的,原来尚书台装了地暖,但那已经是汉孝康帝时的事情了,过去了七八年,原来的铁管锈坏了,不能使用。曾有人提议换上新的铁管,但被刘虞否决,认为现在天下都乱成这样,他应该以身作则,节省财政。

其实现在洛阳的财政并不算差,在以往的时候,根据汉代史料记载,东汉初年每年平均税收在二百亿左右,但其中一半要用来做天下官员开支,还有各地治理都需要用钱,因而每年只能剩数十亿。

后来光武中兴,明章之治,永元之隆几代积累,东汉国力到达顶峰,财力相当雄厚。可惜几场羌乱加上将之前积攒的财富都打得差不多,到刘宏的时候国库已经没几个钱。

不过现在洛阳已经不需要再为天下官员发工资,虽然天下已经没有人再给刘虞纳税,但青州一直在正常上缴,主要是供养军队以及朝廷所有官员,以如今青州商业之富庶,养活洛阳还是绰绰有余,每年能剩不少。

然而表面上是向朝廷纳税,可现代人应该都能看得出来,这实际上是从军事、政治、经济全方面在控制和影响洛阳朝廷。

现在整个洛阳,除了刘虞杨彪等那些老一代以外,包括今年二十岁,刚入仕为郎中的杨修,都深受青州影响,在有心人的宣传下,中基层官员都认为刘备才是中兴大汉的唯一忠臣,因而如今刘备支持者遍布朝廷,势力很大。

钟繇明面上是朝廷官员,但毕竟是陈暮推举,再加上现在的朝廷和青州利益其实是一致的,都是讨伐天下不臣之人,因此如果陈暮忽然向他传达某项指令,他肯定会去听,也愿意去听。

军情司在洛阳的势力极大,主要根植于军队之中,辐射朝野。当送信的节从抵达洛阳之后,很快将信件交予了当地的军情司驻地,然后再由他们送上去。

书信一路从司马门进入端门最后入却非殿,再由却非殿转交到尚书台。洛阳今年也下起了鹅毛大雪,几名宫侍踩着小碎步,在大雪纷飞之中,沿着章台门回廊,穿过拱门,进入了南宫,往明光殿走去。

明光殿就是尚书台的办公地,如今没有了政务,尚书台都快变成闲职,殿内的尚书仆射,六曹尚书以及诸多侍郎、令史都无所事事,整日除了打理一下以前积攒的资料以外,就无事可做。

宫侍进入殿内,尚书仆射看到后立即比划了一下,示意他不要出声,快步走过去低声道:“尚书令在写字。”

“青州送来的紧急书信。”

宫侍也低声回答。

“交予我吧。”

尚书仆射接了书信,蹑手蹑脚来到里间。

从门外瞄了一眼,看到钟繇并没有在写,而是在观摩一幅字,便松了口气走进去。

作为尚书令,钟繇素有威严,若有人打扰他,往往都会受到责罚。

所以也只有在没有写字的时候,属吏才敢来叨扰。

“何事?”

听到了尚书仆射故意发出的动静,钟繇抬起头。

尚书仆射恭敬地将书信捧在手里,缓步往前躬身道:“是从青州送来的书信,专程给尚书令。”

“哦?”

钟繇接过信来,看了一下落款,脸色微变,说道:“你先出去。”

“唯!”

尚书仆射连忙出了里间。

钟繇取出信件一入眼就是一行漂亮的楷书,顿时眼睛一亮,如获至宝,细细研读起来。

就见此书文笔优美,笔划自有神韵,特别是字体横竖结构,多一分则溢少一分则瘦,每个字都恰到好处,令人忍不住浸入其中。

好字!

钟繇看了一遍,只觉得意犹未尽,又看了第二遍。

字看似松散,但是结构却完美的契合,挪动一个都会失去原本的韵味。

在这些字上,比起工整,还是偏向于潇洒一些,他在用笔上十分的讲究,给人一种力透纸背的感受。

放大后的单字,让人感受到了书法的美感,圆润的字体中充满着无穷的变化。

陈子归,不愧是当世集书法之大成者,当真是令人心驰神往。

钟繇心神激荡,仔细回味,又开始看第三遍。

但等到第三遍才开始看的时候,他忽然举着信琢磨了半响,片刻后才猛然回过神,想起信中的内容,惊出了一身汗。

信里的内容着实让他觉得心惊。

不仅是好字。

还是好计!

当下,也顾不得对书法的欣赏,钟繇急急走出殿中,对尚书仆射道:“卫郎中何在?”

“卫郎中今日并未值守。”

尚书仆射回答。

卫郎中叫做卫觊,出自河东卫氏,就是卫仲道那个家族,古代四大美男之一的卫玠,就是他的曾孙。

因卫觊文学出众,且同样酷爱书法,被钟繇欣赏,辟为郎中。

不过钟繇知道,其不仅才学上佳,口才也很了得。因此得到陈暮书信后,认为这个任务,非卫觊莫属。

听闻卫觊今日并未值守,钟繇立即说道:“我要去一趟河内,尚书台事物则交予尔等。”

“唯!”

尚书仆射,六曹尚书等官员纷纷拱手应是。

钟繇经常去河内,他们倒也习惯了。

吩咐了事情后,钟繇便急急出了门,于宫门口坐上他的马车,慢悠悠往卫觊家中赶去。

洛阳大街上的积雪都已经被扫除干净,道路还算畅通无阻,很快抵达卫觊家。

卫觊此时也在自己书房练字,听到钟繇来,疑惑前去迎接。

“尚书令!”

急匆匆走到家门口,卫觊正要请钟繇进去。

哪料到钟繇掀开马车门帘,对他说道:“伯觎,上车。”

卫觊一头雾水,问道:“去哪儿?”

“你先上来。”

“额。”

卫觊只能上了马车。

马车刚好能容纳两个人并坐,倒也不拥挤。

很快,一列列士兵围拢过来,将马车护送着开始就往城北驶去。

卫觊只觉得莫名其妙,但又不敢多问,一直到出了城,队伍往平津渡口方向去,他才忍不住问道:“尚书令,到底去哪儿啊?”

钟繇脸色肃然,只低声说了四个字:“出使吕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