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梦回大明春 > 715【最后一课】

梦回大明春 715【最后一课】

作者:王梓钧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36:06 来源:笔趣阁

大经筵,王渊最后一次给皇帝讲课。

内阁、六部、六科、五寺、通政司、都督府,甚至是司礼监、御马监的主官,都齐聚一堂聆听太师讲学。

王渊到场之时,众臣齐刷刷起立致敬。

以前或许掺杂其他因素,但这回行礼却发自真心,谁都知道王渊不会再回大明。

不多时,皇帝升座。

朱载堻说道:“今日经筵大会,不讲寻常科目,太师可畅所欲言。”

王渊掏出一本小册子:“臣丁忧期间,还著有一书。陛下可刊印四海,也刻束之文渊阁。”

群臣皆惊,之前那本《宏观经济学》,都被誉为经世济民之术,太师竟然还藏着一本更厉害的?

朱载堻问道:“此书是何内容?”

王渊答道:“书名《历代田亩制度》。从西周至国朝,只是国朝部分,或许有些褒贬太祖,因此臣不敢轻易示人。”

朱载堻又说:“当今官员士子,都欲再复盛唐景象。太师便讲一讲唐代的田亩制度吧。”

“敢不从命。”王渊起身走到主讲位。

文武百官,太监侍卫,皆静待聆听。

王渊整理衣袖,说道:“唐代田亩制度,当从北魏时说起。北魏乃异族政权,初时没有赋役制度,朝廷甚至不给官员发放俸禄。那该如何解决财政呢?朝廷靠抢,官员靠贪。北魏冯太后执政,收无主荒地为国有,再将土地分配给流民。如此,北魏有了赋税制度,并且有钱粮发放官员俸禄,从此北魏官员抢劫百姓属于非法行为。这就是隋唐均田制的起源!”

“为何当时可以实行均田制?因为整个北方都被打烂了,人烟稀少,荒田遍布。”

“到了隋炀帝时期,由于人口较之北魏大量增长,朝廷严重缺少土地分给百姓。这是造成隋朝灭亡的主因之一,今日且不讲隋朝,只说唐朝田亩制度。”

“唐因隋制,均田制也继承下来。隋末大乱,人口锐减,均田制再度可行。贞观盛世是怎么来的?均田制加上府兵制而已。全国绝大多数土地,都归朝廷所有,以世业田、口分田的形式分给百姓,百姓不但要给朝廷交租,还要给朝廷打仗,而且是自备兵甲打仗。在唐代初期,特别是关中一代,全民皆兵,兵农合一。”

“但是,这种田亩制度,有一个致命缺陷,那就是门阀和贵族,完全处于免税状态。以门阀和贵族的势力,只需百十年,就能大量兼并土地。如此一来,到了唐玄宗执政时,占据大量田亩的门阀贵族,可以不给朝廷纳税。而占有少量田亩的农民,却必须承担整个国家的运转。如此,朝廷就没钱了,唐玄宗穷得很啊。”

朱载堻突然打断:“唐初谋士辈出,就没有制定国策以约束吗?”

“有,”王渊笑着解释,“就拿百姓来说。一个百姓年满十八岁,就能获得国家授田。以一百亩为准,其中二十亩为永业田,可以传给子孙后代。另外八十亩为口分田,田主死后或犯罪,必须还给朝廷,并且禁止买卖。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分到手里的土地,百姓怎会老实上交朝廷?一旦朝廷兼管不利,那些口分田就被私下转卖,或者脱籍成为黑户,口分田也成为黑田。”

“唐代朝廷每年十月计田一次,同时还审查人口户籍。年满十八岁的男丁,可得田一百亩。年老、重病、残疾者,可得田四十亩。守寡妻妾,可得田三十亩。每家的户主,可多得二十亩。以上情况,不论得田多少,皆以二十亩为永业田,剩下的口分田都要在第二年十月交还给朝廷。”

“但天下官吏自有惰性,每年清田普查一次,根本就忙不过来,也不愿意那么忙。此田今年由谁耕种,第二年同样交给这人,只在名义上收归朝廷再重新分配。田主死了,不会上报官府,继续占着口分田。丁口年满十八,立即到官府报备,请求朝廷分与土地。如此,土地越分越多,越收越少。若实在瞒不过官府,就将死人之田卖给门阀贵族,地方官吏又怎敢向门阀贵族收田?”

“于是,到了唐玄宗时期,全国大部分田亩,虽然依旧属于国家的官田,但早已掌握在门阀贵族和豪强手中。但每年都有男丁成年啊,每年都要给百姓分配土地啊。地方官吏只能拿着纸面上的官田,分给那些新近成年的男丁。”

“这些男丁名义上有田,但他们的土地,实际上被门阀贵族耕种。门阀贵族占田而不交税,男丁却必须交税。而且,男丁分到虚田之后,还必须给国家打仗,这就是府兵制。一个男人,要养家糊口,手里头无田可耕,还得自备兵甲给朝廷打仗。这让百姓如何得活?要么逃亡,要么给门阀当佃户。官府征兵之时,纷纷剁掉自己的手指成为残废,这样就能逃脱府兵制的兵役。”

“百姓困难,国家也困难,因为朝廷无法收税啊。”

“于是节度使就出现了,朝廷没钱也没能力征兵,那就让节度使去收税和征兵。各大节度使,就此变成又治民又治军的土皇帝。李林甫、杨国忠为何能得玄宗皇帝宠幸?真的是唐玄宗昏庸吗?非也。因为李林甫和杨国忠,能够帮玄宗皇帝捞钱。若没有李林甫、杨国忠,唐玄宗连皇宫用度都开销不起,因为当时连官员俸禄都发不起了!”

“为何唐代节度使,多为异族将领担任?”

“因为唐代武将是可以进中枢的,是可以当宰相的。节度使掌握着地方军政、财政、民政大权,很容易建立功勋,很容易进京做宰辅。杨国忠当然不愿自己的权位受到威胁,于是大量提拔任用异族。因为安禄山这些异族将领,大字不识几个,不可能让他们当宰相。”

“唐玄宗对此非常清楚,他也有自己的算盘,无非是让杨国忠、李林甫,与地方节度使互相制衡而已。制衡之术很好用,但唐朝积弊已深,怎么可能制衡得了土皇帝一般的节度使?”

王渊突然笑着说:“如今的年轻士子,皆追慕盛唐。可真正的盛唐,贞观之治勉强算得上,毕竟当时全国人口稀少,均田制、府兵制还能顺利运转。至于开元盛世,那叫什么盛世?百姓流离失所,宁愿自残不愿当兵,门阀贵族奢侈成风,朝廷得靠宰相盘剥捞钱,官员俸禄都只能拖欠。这算盛世?开元末世也!”

“安史之乱,谁为罪魁祸首。唐玄宗耶?杨贵妃耶?杨国忠耶?李林甫耶?安禄山耶?非也。罪魁祸首,当追及北魏之均田制。”

“但是,均田制确实让北魏强大,确实让隋唐兴盛一时。”

“制度本无所,但须因时而异。”

“唐太宗李世民,一代天骄,千古帝王也。可唐太宗犯了大错,他不该沿用均田制。他是最有机会改革变法的,李世民若不变法,武则天、唐玄宗就更没法变。安史之乱的祸根,在于唐太宗李世民!”

“臣为何变法?陛下可思之。”

这些话一说出来,百官皆惊,目瞪口呆的看着王渊。

安史之乱的祸根居然在唐太宗?

开元盛世居然是一个开元末世?

难怪这本《历代田亩制度》,王渊一直没有拿出来,简直颠覆天下人的三观。

朱载堻更是惊出一身冷汗,因为他爹朱厚照执政时,大明的情况跟唐朝开元年间很像。

特别是在江南各省,因为官田大量存在,因为卫所制度的原因,跟被破坏的均田制有何区别?士绅富豪免税逃税,大量兼并土地,百姓无田却要纳重税。朝廷财政岌岌可危,刘瑾被派去全国捞钱,刘瑾不就是杨国忠的翻版吗?

朱载堻要来那本小册子,翻开一看,第一章为《井田制》。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有土地都归周天子所有。

天子把土地分给诸侯,诸侯把土地分给大夫,大夫把土地分给属臣。当时没有俸禄,土地就是俸禄,是维持西周运转的根基。

但是,土地分出去了,就别想再收回来。

家臣觊觎大夫土地,大夫觊觎诸侯土地,诸侯觊觎天子土地。层层都在“下克上”,层层都在互相兼并,最终造就了春秋战国的乱世,又带来百家争鸣和列国变法。谁变法最彻底,谁就能统一中国!

朱载堻是读过史书的,对《春秋》和《战国策》都有所了解。

但此刻看完《井田制》一章,瞬间犹如醍醐灌顶,把整个春秋战国的历史都融会贯通了。

朱载堻把《历代田亩制度》小心收好,起身朝王渊作揖行礼道:“老师真乃千古圣贤,弟子绝不容有任何人破坏变法成果。”

王渊起身拱手道:“如此,臣拜别君上。”

说着又转身朝着群臣作揖:“拜别诸位同僚。”

众臣慌忙避席起身,回礼道:“我等拜别太师!”

(ps:推荐历史文《启明1158》,目测是一本好书。)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