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梦回大明春 > 708【结庐而居】

梦回大明春 708【结庐而居】

作者:王梓钧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36:06 来源:笔趣阁

毕竟王渊是回家奔丧的,父老乡亲们也没表现得太喜气。

一个老丈拄着拐棍,被孙儿搀扶着上前,佝偻着腰说:“太傅……”

张慕立即纠正:“是太师。”

“无妨。”王渊说道。

老丈意识到王渊又升官了,捋着胡须问:“太傅可还记得小老儿。”

记得个屁,王渊只能做出思索模样。

老丈连忙提示:“状元楼。”

王渊立即反应过来,那是他跟李应经常喝酒的地方,眼前这位老者便是酒楼的掌柜。他回家迎娶宋灵儿时,还在状元楼宴请旧时同窗,醉酒之后被老板索要了一副墨宝。

王渊握住老丈的双手:“一别经年,掌柜已经儿孙满堂了。”

“托太师的福,”老丈欣喜道,“自从酒楼改名叫状元楼,生意便好得许多。不说本地,就是外省来的客人,都要特地来状元楼喝一场。”

贵阳城里,带“状元”字样的店铺有一堆。

甭管王渊当初有没有光顾过,反正先把名字改了再说。便是跟王渊当面对峙,老板们也是不虚的,那么多年了谁还记得清啊。

被乡亲簇拥着来到城门,贵州三司和贵阳府官员,终于齐刷刷赶到,热情备至的迎接王渊入城。

似乎全城都已出动,街道两旁全是百姓,连妓院里的姑娘都来看热闹。

贵阳书院和贵阳府学的士子,纷纷朝王渊执弟子礼。他们大部分属于心学门徒,也有少部分深钻物理,但不论如何都受惠于王渊,贵州连续三次增加举人名额,就够这里的读书人把王渊供起来。

“二郎!”

王渊寻声回头,却是宋公子带着族学弟子,从城外的宋氏北衙匆匆而来。

王渊拱手微笑:“多年不见,宋兄安好。”

宋公子居然不掉书袋,说话不似年轻时文绉绉的,只笑道:“都好,都好。”

宋灵儿上前喊道:“大兄。”

“阿妹。”宋公子高兴道。

宋灵儿给黄峨介绍道:“这位是我族中大哥。”

黄峨见礼道:“兄长万福。”

宋公子拱手说:“夫人安康。”

宋公子如今依旧是宋氏族长,同时也是贵州左宣慰使(从三品)。但宋氏族人,对他多有不满,因为在宋公子任内,水东宋氏丢了七成地盘,陆陆续续都被改土归流了。

不过,其治下的汉民和土著,却都衷心拥戴宋公子。

此君在最初的急功近利,盲目上马各种大工程,把财政和民力都严重透支之后,很快就反思自己的为政过失。这些年,一直轻徭薄赋,循序渐进的开荒挖渠,开垦出大量田地分给百姓。

二十年间,宋氏辖地人口暴增,虽然只剩三成地盘,却比以前的总人数还多。

出了贵州,谁都不认识宋公子。

出了贵州,宋公子也没能力干出这种政绩。

但他哪天死了,是可以立祠拜祭的,接受朝廷封敕得祀香火。

只看眼前这些官员的态度,就知道宋公子有多受尊敬。贵州布政使主动上前,规规矩矩作揖行礼,哪有半点文官对土司的鄙视?

又有几位昔日同窗过来相见,他们始终没考上举人,各自找到营生过正常日子,且大部分在贵阳书院当老师,主要传播王阳明的心学思想。

黔中王门,已发展成心学主要流派之一,遵循王阳明的早期学术观点,特别强调“证心”和“笃行”,也就是“知行合一”。他们也懒得跟外省的心学交流,甚至懒得去考科举,自发在贵州到处创办书院,以书院为基地迅速占领话语权。

反而是王渊的物理学,在贵州一直影响力不大。就算有,也主攻数学和天文,力学、机械、化学等分类,几乎没人愿意去碰。

“宗鲁兄,你不是在外为官吗?”王渊有些惊讶。

陈文学解释道:“心学传播天下,难免良莠不齐。我已辞官回乡,专注传播心学正宗,现为贵阳书院的山长。”

王渊说道:“原来如此。”

这些都是心学狂信徒,而且是从龙场追随王阳明的第一批弟子。他们并不认可五花八门的心学流派,坚定的认为自己才是正宗,甚至有些鄙视王渊另起门墙。

在街上耽搁好半天,王渊终于来到大哥家中,那是王猛在贵阳城置办的宅第。

王姜氏站在门后一直等待,听到外面的喧哗声,立即三步并作两步往外走。待得近了,她声音颤抖道:“渊哥儿。”

聊聊三个字,听得王渊眼眶湿润,连忙上前扶住:“阿妈。”

王渊虽是穿越者,但直接穿在娘胎里,被母亲含辛茹苦拉扯大。仕途多年,母亲已头发斑白,脸上的皱纹诉说着岁月流逝,经历过大风大浪的王渊亦被击中内心柔软。

王猛说道:“阿妈,先进去再说。”

王姜氏被王渊搀扶着去堂屋,刚刚坐定,又从卧室拿出一堆布鞋。有给儿子的,有给儿子的,还有给孙辈的,也不知这些鞋已做好了多少年。

贵州,实在太远,进京一趟不容易。

第二天,王渊让妻儿都换上新鞋,穿着前往穿青寨给父亲扫墓。

又是一番物是人非,方寨主已经病故,儿子方正继承寨主之位。刘木匠中风躺在床上,不过他的次子,已经考上举人,跟长子刘耀祖一样有出息。

袁家父子皆不在,袁刚也病死了,袁志是宋氏家将,袁达在边镇当总兵。

就连王渊的同龄人,也有很多搬去山下,毕竟山里土地贫瘠。

入眼所见,多为生面孔,王渊反而成了贵客。

请人将以前的旧房子重修,王渊就在山里住下来,也算是结庐而居为父亲守丧。孩子们只逗留一月,便纷纷返回京城,只有宋灵儿和黄峨留下来。

又在山上起一书院,王渊每天抽几个小时,亲自教穿青寨的孩童读书,闲暇时候则继续完善经济学理论。

宋灵儿倒是挺自在,仿佛回到少女时代,见天拉着黄峨去打猎,可惜没找到以前喂养那只熊猫。

听说当朝太师在山中结庐讲学,贵阳富户纷纷把子弟送来读书,许多贫寒士子也自发前来求学。不到两月,穿青寨便热闹起来,仅王渊新收的学生就有数百人。

宋公子也经常进山,讨教一些物理学知识,还请王渊教他如何做实验。

黄峨被宋灵儿折腾得够呛,实在不想再去打猎了,竟被宋公子聘去宋氏族学做物理老师。于是乎,黄峨也焕发青春,不用想着相夫教子,每天授课、读书、写诗,还在宋氏族学建成了一个实验室。

对于宋灵儿来说,这样的日子最自在,犹如动物被放归山林。

对于黄峨来说,这样的日子也很舒服,她仿佛成了归隐田园的女隐士。

就是苦了京中几位妾室,三年都见不到丈夫,除非她们专门跑来贵州一趟。

王渊丁忧的第二年,播州乱起。

起因是杨氏旁支土司,无故霸占民田,弄出好几条人命,激起当地苗族起义(其实是乡民暴动)。桐梓营和绥阳营立即出动,不但弄死了那个小土司,还以追击余孽为借口,进入播州杨氏的核心地盘。

杨氏母子大惊,召集土兵打了一仗,被线膛火枪打得溃不成军。

土司杨相畏罪自杀。

杨母带着孙子杨烈请降,播州就此改土归流,整体划归贵州管辖,贵州终于增设右布政使。

朝廷也没有为难杨家,允许他们保留浮财及五千亩地,但剩下的土地全都得交出来。即便如此,杨家数百年积累的财产,也够他们世世代代当富家翁。

西南地区的心腹大患,终于彻底扫除了,小皇帝都不知道该在哪里用兵。

老挝?

汪鋐正在撺掇小皇帝收回老挝,在原有的“老挝宣慰使司”的基础上,设置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挥司。说白了,就是在老挝建省,仿照明初统治贵州的旧例。

此议引发巨大争执,激进派、少壮派和投机派纷纷响应,改革派内部甚至因此出现分裂。

这完全出乎王渊预料之外,乱子竟然不是旧党的反攻倒算,而是投机派发起的领土扩张建议。甚至那些年轻的言官,也有许多高呼着开疆拓土,整个朝廷弥漫着一种狂妄自信的风气。

五位阁臣,次辅汪鋐是发起者,首辅毛纪坚决反对,王廷相保持沉默,罗钦顺建议慎重,陈雍对此不发表意见。

桂萼撺掇着常伦,又拉严嵩一起,裹挟年轻的物理门人,大肆鼓吹扩张言论。

心学官员纷纷劝谏,认为交趾收服才几年,就算要在老挝建省,也得把交趾彻底理顺之后再说。

双方势均力敌,但身居中枢的心学与物理弟子,已经产生明显的裂痕。

汪鋐这家伙,竟以一己之力,把王渊精心设计的局面搅乱。

朱载堻被说动了,他迫切想要用军功来建立权威。连续试探好几轮,小皇帝终于忍不住,直接下令在老挝设立卫所。

也算他还有些脑子,老挝连卫所都没有,全是一堆土司,设个屁的省啊?

先得派军队过去,接着移民耕种,并吸纳当地的汉人或亲汉者,发展一二十年看能不能建省。

很可惜,明军大败。

不是老挝土司的兵力有多强悍,而是那里遍布荒山野岭,蛇虫鼠蚁和气候将明军击败。

但是,小皇帝宣布自己胜利,朝廷也对外公布捷报,就连老挝土司都服软了,因为那些土司也损失惨重。经此一役,大明在老挝设立四卫十二所,算是进一步加强对老挝的控制。

私底下则众说纷纭,甚至形成一种共识,缺了王太师不能乱打仗。

小皇帝被搞得灰头土脸,只能继续选择忍耐,不敢急冲冲的迅速收回大权。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