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梦回大明春 > 244【家风】

梦回大明春 244【家风】

作者:王梓钧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36:06 来源:笔趣阁

播州杨氏,一向是挺乱的,或者说土司家里都乱。

历史上,万历三大征之一的“播州之役”,直接导火索居然是宠妾灭妻。

杨应龙怀疑老婆与人私通,跑去小妾家里喝酒,越喝越气,在老婆的娘家挥刀乱砍,把老婆和岳母全杀了。老婆的叔父,立即向朝廷举报,把杨廷龙干的事情全抖出来。

现在造反的杨相,正是杨应龙的爷爷。

这货喜欢庶子,想要废嫡立庶,正妻张氏非常不高兴。

张氏跑去找四川巡抚王廷相,请朝廷为正妻嫡子做主。而王廷相和郑自璧,刚好在查私盐案,并且已经查到播州杨氏头上。

两个胆大包天的家伙,早就对播州杨氏不满,因为杨相太过嚣张跋扈,经常劫掠周边村寨和县城。他们干脆联手把杨相给逼反,又暗中给正妻张氏送去招抚令,说只要杨相死了就可以完事儿。

正妻张氏也猛得很,她跟丈夫早就感情破裂,现在丈夫还想废掉儿子。是可忍孰不可忍?

张氏立即带着儿子杨烈,设计把老公给毒死了。历史上,这位夫人的操作更猛,直接选择发兵,把老公杨相武力驱逐!

“这就平乱了?”毛纪有些犯晕。

王渊微笑:“平了,现在该谈谈如何善后。播州杨氏,贩卖私盐,劫掠百姓,滥杀无辜,死一个杨相就能揭过吗?”

杨廷和不便发言,因为他要避嫌。

杨一清皱眉说:“西南数省,兵疲粮少,不可再动干戈。既然杨相已死,就不该再追究,切莫逼得播州复叛。”

王渊说道:“张氏携其子弑夫,播州肯定内部不稳,迫切需要朝廷正式册封。朝廷的封敕一日不至,张氏母子就一日不宁,他们不敢再起兵。如此良机,哪能放过?贵州的土司,已经被分割得差不多了,只有四川播州土司,占据偌大的地盘,实为西南第一隐患!”

王琼的军事眼光非常好,而且还是王渊的舔狗,立即附和:“我赞成趁机分割播州。”

王渊问杨廷和:“杨阁老,你不想为朝廷解此隐患吗?”

杨廷和被拿着私盐把柄,只能一脸正气道:“当除此患!”

“那便依王抚台的奏疏行事。”王渊说道。

此时不仅遵义属于四川,黄平、瓮安、余庆三县也属四川。

内阁很快做出决策,将播州杨氏管辖的黄平、瓮水、余庆三宣抚司,全部划归贵州平越军民司管辖,并升级平越司为平越军民府。

这等于把播州杨氏的尾巴砍了,一旦播州发生叛乱,贵州军队就能两面直插遵义!

就像王渊所说,刚刚弑夫弑父的母子俩,必须得到朝廷正式册封,以此稳定播州内部统治,脑子抽了才会再次起兵。而且,只要三个宣抚司划出去,播州土司贩卖私盐、劫掠百姓、滥杀无辜的破事儿,朝廷也不会再追究了,一股脑儿推到死去的杨相头上便可。

四川巡抚王廷相平乱有功,查处私盐案有功,擢升右都御史,王渊再次收获一员干臣。

御史郑自璧巡查盐务有功,擢升左佥都御史。

都察院可不只有喷子的作用,地方总督和巡抚,大部分都由都御史担任。王渊只要手里有足够的御史,今后进行改革,就能下饺子一样空降督抚。

王渊拍出蜀王的犯罪证据:“再来说蜀王,侵占民田、强抢民女、私设钞关、贩卖私盐、私纳乐伎,该如何处理才好?”

杨廷和更不敢插手蜀王的事情,说道:“此事当由礼部处理,王尚书自行决定便可。”

宗室本该宗人府来管,但宗人府的权利,早就被文官集团抢空了,相关大权已经转到礼部衙门。

王渊笑道:“蜀王不法,当派三法司联合查处!”

对于藩王来说,按律查办最可怕。只要联合调查组成员选派正常,肯定会往死里弄,文官们喜欢打压宗室和勋贵。最后的处理结果,上报到皇帝那里,一旦皇帝批准,藩王们不死也要脱层皮。

朱厚照会批准吗?

当然批准,估计他都懒得过问,蜀王的死活关他朱厚照屁事。

王渊作为礼部尚书,在三法司联合调查之后,他有权定下对蜀王的惩罚基调。

直接削藩肯定不行,那样做会很难看。但是,把蜀王从亲王削到郡王级别,还是非常合情合理的,谁让蜀王干了那么多违法犯罪的事情?

一个亲王变郡王,朝廷每年可节省如下开支:岁米4.4万石,宝钞2.22万贯,锦29匹,罗75匹,丝250匹,绢400匹,布1800匹,棉花1500两,盐1500引(面额58.5万斤的盐引),另有茶、草料等乱七八糟的东西。

王渊还不收手:“再来说涉及私盐案的四川都司、按察司、盐运司官员,新盐法只颁布一年多,就敢集体伙同起来作案,这是没把朝廷放在眼里啊!”

杨廷和咬牙道:“当派三法司联合查处,绝不能徇私!”

四川那些犯事官员,多多少少跟杨家有关联,王渊这是把手伸到杨廷和的老窝。

偏偏,杨廷和还不能反抗,王廷相、郑自璧两人刻意缓发弹劾奏章,早就搜集到足够的证据。杨廷和如果配合,杨家自然无事,若敢抗拒执法,那就一并法办吧,杨廷和不辞职都不行!

王渊的学生史道、赵锦,一个会调去做四川按察使,一个会调去做四川盐运使。

至于参与贩卖私盐的四川武官,呵呵,当然是把武进士、武举人扔过去替换。反正每年替换一部分,再过二十年,地方高阶世袭武官,估计全都要变成不能世袭的流官。

离开文渊阁,杨廷和、蒋冕、毛纪三人,脸色跟死了爹妈一样难看。

他们一边怨恨王渊不留情面,一边又暗骂犯事官员不知收敛。那些四川犯官并非全是杨党,但主要的几个,肯定跟杨家脱不了干系,甚至可能背着杨廷和投靠杨家,就像贵州官员都在巴结王家一样。

太胆大包天了,新盐法实行一年而已,就敢搞出波及整个四川的窝案,真当那些巡盐御史都是聋子瞎子?

若没有王渊,这桩大案肯定不了了之,顶多丢出来几个替死鬼背锅。

但王二郎眼睛里不揉沙子,杨廷和被拿住了要害也不敢多话!

回到家中,杨廷和猛地把拐杖砸出,怒喝道:“竖子,欺我太深!”

杨慎默默捡起拐杖,低声道:“此事都怪叔父,杨氏家风必须整顿了。”

杨家这十来年接连四人,现在是杨廷仪在主持族内事务。

杨廷仪是个啥样货色?

这家伙曾经攀附刘瑾,被清流视为阉党。刘瑾死后,凭借杨廷和的关系,一路升迁至左侍郎,因为贪污公款,被大喷子方凤喷得自己辞职。

在中央都敢大肆贪污,投靠太监的事都做得出来,他回乡之后会清廉正气?

杨家的糟烂事,真的跟杨廷和、杨慎父子无关,他们多少年没回过四川了啊。但族人犯下的罪责,杨廷和必须顶着,被王渊抓着把柄死怼,也得老老实实站好受罚。

王渊已经很大度了,若换成张璁上位,杨廷和不但会被罢职,很可能还会被夺走封敕。

在书房里伫立良久,杨廷和终于冷静下来:“你说得对,此事都是你叔父的错,杨氏家风必须好生整顿。王若虚虽然网开一面,没有逼迫太甚,但杨家卷入私盐案,现在已经传遍朝堂内外,我杨氏的清誉都被毁了啊。便是我死了,又有何颜面去见列祖列宗?”

杨慎突然说:“父亲,要不然,你请辞归乡吧。叔父那边,也只有父亲能压着,换谁去劝都不管用的,指不定今后还会做出什么事来。”

杨廷和摇头:“不急,为父还得再撑两年,现在致仕才真叫灰头土脸。”

这位大明首辅,还在等待完美谢幕呢,可惜皇帝就是赖着不肯去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