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梦回大明春 > 523【占城大米到了】

梦回大明春 523【占城大米到了】

作者:王梓钧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36:06 来源:笔趣阁

在诸多物理学弟子当中,官职最高的已经做到寺卿,还有诸多被外放为地方官。

让何人掌管铁道司,王渊还真有些头疼。许多能力足够的,资历却不够,而且一司之事,当挑选老成持重者为之。

选来选去,王渊决定用张璁,虽然张璁并非物理门人。

张璁弘治十五年进士,目前官至翰林院侍讲,也是太子的老师之一。他虽只是正六品官员,但翰林官调任部员,做正五品郎中刚好合适,而且这位老先生已经五十三岁,不能一直丢在翰林院消磨时光。

“秉用先生可愿做铁道司郎中?”王渊亲自去翰林院请人,就怕张璁不愿意,可能你觉得是提拔,人家还觉得受委屈呢。

张璁早就在翰林院待烦了,但也没有直接答应,而是问道:“铁路与火车,我也有耳闻,真的可以日行千里?”

王渊笑道:“不但可以日行千里,一次还能运送人货无数。建造铁路的银子,直接由内库拨款;建造铁路的石料与木材,折价从工部节慎库购买。两年之后,自负盈亏,铁道司财政完全独有,只需给户部和工部分润好处,便能堵住他们乱七八糟的说法。”

“我先去看看实物再说。”张璁还是心里没底儿。

张璁也是大儒,但专攻《礼记》,其余只能算旁通,在渊博方面不如王阳明、罗钦顺等人。

想知道张璁是怎样的人,看他的礼学思想就知道了:

第一,礼缘人情。礼,不能夺情,不能因为守礼,就漠视人基本的情感和生理需求,否则就叫做礼教吃人!

第二,礼就是理。礼从义起,礼要讲仁义,礼要讲道理。真正的大礼是天下为公,必须造福于民,必须大众认可,否则就是歪理,就是虚伪之礼。

第三,随时损益。礼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古礼不能照搬? 否则就是拘礼自朽。

第四? 守正秉诚。不管礼如何变化,都该遵守礼义廉耻的基本底线。不能利用礼教规矩,去做坑害百姓、损人利己的事情。

第五? 修举祖宗法。礼法? 就是制度和法律。大明的祖制和法律? 核心肯定是没问题的。只是有些细节跟不上时代发展,这些就要去修正;有些细节本身很好,却被后人败坏了,这些就要去恢复——说穿了,以祖制为幌子? 行变法改革之事!

张璁被带去西郊接触火车? 获知火车的理论速度和载货能力之后,瞬间变得兴奋起来。他又上车亲自试乘,感受那蒸汽巨兽的威力? 第二天便答应王渊的邀请。

铁道司主官如下——

郎中:张璁。

员外郎:王教、徐阶、王崇。

主事:蒋信、聂豹、凌夏。

这个任命一出,包括杨廷和在内,朝中百官都看傻了。

张璁? 正德十五年榜眼。徐阶,正德十八年榜眼。王教,正德十八年探花。王崇,庶吉士翰林官。小小的工部铁道司,居然扔去这么多“储相”,王渊就不觉得大材小用?

只要再苦熬两年,张璁完全有资格当侍郎,王教、徐阶和王崇也能有更好发展。

这么多优秀储备人才,不关键时刻丢出去占领要职,现在就一股脑儿塞进铁道司太浪费啦!

群臣表示看不懂,杨廷和却知道,王渊这是又想做事了。

至于那三个主事,蒋信是从王阳明门下投过来的,曾跟随王渊去浙江开海,是杭州工商学校的第一任校长。目前在河南做州同知,被王渊一封信召回来。

聂豹是王阳明的学生,知县考核全国第一那位,而且算徐阶的半个老师。此人转任巡按御史之后,在福建得罪了三个太监、一个都司、一个布政使、一个按察使、两个按察副使、两个布政司参政、一个知府、四个知县,政绩是让福建的海关税收一举反超浙江!

但是,聂豹整顿福建各市舶司,触动了太多权贵利益,就连吏部尚书廖纪都没保住,被明升暗降扔去广西知州。恰逢广西土司叛乱,聂豹征召乡勇守城,坚守州城两年有余,终因寡不敌众而失守,想自杀却被手下拦住,最后还被叛军给俘虏了。虽然趁机逃出来,却还是遭到贬官,王渊这次趁机把聂豹调回京城当铁道司主事。

凌夏更有意思,匠户出身,没有功名。

王渊让弟子们研发蒸汽机,其他人都放弃了,只有凌夏一直在坚持,如今的火车也是凌夏带头研发。

让一个匠籍白身,直接做正六品工部主事,不招来言官弹劾那简直是白日做梦。一向跟王渊关系好的吏部尚书廖纪,这次都坚决不同意,但皇帝强行任命他也熬不过。

还有几个八品、九品的佐官,也跟凌夏差不多,要么秀才出身,要么秀才都不是。但这些任命无所谓,佐官可以随便搞,这辈子撑死能升到正七品。

甚至连大量吏员,都是物理学派弟子!

完美诠释啥叫“任人唯亲”,工部铁道司已成王渊家的后院。

……

文渊阁。

蒋冕正在批阅各部奏章,端起茶水喝了一口,顺手翻开户部发来的一封奏疏。

“噗!”

“咳咳咳咳!”

蒋冕一口茶水喷出来,又连忙闭嘴稳住,结果把自己呛得不停咳嗽。

其他四位阁臣,都好奇看过来。

蒋冕缓了一阵,擦嘴说:“户部奏疏,有米到通州,第一批两万石!请求解库。”

杨一清疑惑道:“这时节,哪里运来两万石?”

“难道是去年延期未至的?”杨廷和也万分不解。

蒋冕解释:“探海伯从极东带回金银,直接通过锦衣海卫在南洋买米。四百文一石,包运到天津港。这只是第一批,接下来还有几批。”

“四百文一石还包运到天津?”王琼虽然喜欢当狗腿子,却是个非常有才能的,他对各种数据非常敏感,甚至能通过计算来调拨物资,让各种工程没多少贪污的空间。

蒋冕点头:“奏章是这样说。”

整个明朝,米价最便宜的时候,只有三百文一石,但那是南方局部地区丰收时的米价。

而这批大米,四百文一石,还包运到天津!

王琼追问道:“海船沉没了谁赔?”

蒋冕说:“锦衣海卫包赔,而且必须赔米,不能赔银子。”

杨一清叹息道:“这锦衣海卫,原以为是陛下的消遣物,没曾想竟还有如此大用处!”

“不对,肯定不对,”王琼摇头说,“以前众臣有漕运、海运之争,我也打听过南洋米价。四百文一石,或许偶尔能买到,但绝不可能一下子买到两万石,更何况这还只是第一批,而且还要包运到天津!如此做法,锦衣海卫就算不亏,也顶多保本而已。锦衣卫可有不贪的?”

毛纪笑道:“王阁老,话不能这样说,就不许太监、武人能有廉洁报国之士?依我看,锦衣海卫提督朱英,锦衣海卫都指挥满正,这二人肯定是廉洁且能任事的,朝廷应当表彰他们的功绩,让他们继续把粮食运来。”

王琼说道:“一两人清廉容易,两万石粮食的运输,那得动用多少人?个个都清廉吗?”

杨一清突然说:“这些粮食,恐怕来路不正。”

“来路不正?”蒋冕问。

杨一清道:“无非是抢来的。”

王琼说道:“肯定是抢来的。”

蒋冕笑着说:“莫要乱猜,既然粮食已到通州,便批准他们解库太仓便是。”

这事儿说出来有些不光彩,五位阁臣都不再议论。有便宜不占王八蛋嘛,管他是偷来的还是抢来的,反正没有盘剥大明百姓就行。

明朝的漕粮有变动,在正德年间,每年漕运定额为四百万石。

这一下子多出两万石,而且还只是第一批,早就把内阁大佬们乐坏了。

便是一向跟王渊唱反调的毛纪,此时都笑嘻嘻说:“王若虚虽然离经叛道,但看人用人的本事没得说。那朱英和满正,都是他提拔的人才,虽然远在南洋海外,却能为朝廷忠心耿耿运粮,殊为难得矣!有功就要赏,可给朱英的子侄辈荫官,再给满正抬一抬武勋散阶。”

杨廷和点头道:“此事可矣。”

王琼冷笑不说话。

杨廷和、毛纪二人在打小算盘,看到锦衣海卫有大用,就想笼络朱英和满正。

王琼这个数据敏感者,深知四百文一石从南洋运大米到天津,是一件多么不可思议的事情。而且,锦衣海卫还常年在海外,按理早就该不听话了,想想那些大明边将就知道。

但是,粮食就这样运来了,皇帝和王渊对锦衣海卫的掌控非同一般,怎么可能被荫官、升阶这种小恩小惠收买?

其实嘛,锦衣卫海真没想象中那么听话,这些家伙一个个吃得脑满肠肥。就连王渊安插的眼线宁搏涛,都已经有了自己的意志,接了许多宗族亲戚去南洋发展。

如果任由发展下去,最多再过二十年,锦衣海卫就会听调不听宣。

王渊故意的,谁还不给自己留后路啊,更何况他还想搞改革变法,自古变法之人就没几个有好下场。

不论如何,这两万石粮食运来,朝中没人再说锦衣海卫的坏话。谁敢言取消锦衣海卫,内阁和户部绝对发怒,他们还指望着继续收粮食呢。

户部尚书彭泽,首先发怒。

刚入库的两万石粮食,铁道司直接支走五千石,说什么建造铁路需要粮食,打算召集灾民和流民以工代赈。

但彭泽的愤怒毫无用处,他虽然是户部尚书,但户部仓场侍郎赵璜是王渊的人,王渊一直卡着户部的钱袋子。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