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梦回大明春 > 406【王二封神】

梦回大明春 406【王二封神】

作者:王梓钧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36:06 来源:笔趣阁

江淮会馆。

朱厚照面前放着一堆奏章,笑问:“杨廷和、梁储认为你的老师有平乱大功,推荐他去做南京吏部尚书,此事二郎怎么看?”

王渊回答道:“既然事关恩师,臣不便多言。”

“举贤不避亲,朕让你说。”朱厚照道。

王渊的脸色不悲不喜:“臣相信杨、梁两位阁老,为国谋事,大公无私。”

朱厚照说:“那便准了他们的建言。”

如果朝中无人,南京职务就是养老。

如果朝中有人,南京任何一个尚书衔,都是转任中枢的极佳跳板。比如此时的礼部尚书李逊学,以前便是南京礼部尚书,因为进京奏对得到皇帝认可,便直接留在京城转任礼部尚书。

南京吏部尚书,虽然没啥实权,远远不如南京兵部尚书。但只要王阳明安心干几年,王渊在中枢又不出岔子,等江西清田风波日渐平息,随时可以调去北京当尚书。

这真在给王阳明升官,明升暗降只是暂时的,反而给了王阳明熬资历的机会。

杨廷和、梁储也没办法啊,平乱功劳太大了,甚至不亚于阵斩蒙古小王子。如果安排京官职务,要么弄去都察院当二把手,要么弄去六部当左侍郎。这些都是关键职位,杨廷和、梁储实在舍不得给。

那就只能往南京送瘟神!

而把王阳明调任南京,只有南京都察院一把手,以及南京六部尚书够分量。尚书位还不能给得太次,要么兵部,要么吏部,其他尚书简直在侮辱人。

“陛下,江西清田不能半途而废!”王渊拱手说。

朱厚照问道:“你的老师,都因清田闹得朝堂沸腾,百官忙慌慌想要把他调走。这种得罪人的差事,还有谁能胜任?”

王渊回答道:“贵州左布政使陈雍。”

“这个陈雍我有印象!”朱厚照瞬间回忆起来,他对陈雍办事非常满意,一次性赏了陈雍三套麒麟服。

陈雍,也是余姚人,跟王阳明属于同乡。

而且,陈雍出身于余姚望族陈氏,迁至余姚已有十六代。宋朝出过一个吏部尚书,追赠晋国公,不过宋代尚书只有正三品。

陈雍还是余姚陈氏主宗嫡系,以前是跟着谢迁混的。谢迁致仕之后,他又跟着李东阳混。等李东阳退休,他便被权臣排挤外放,现在只能选择依附王渊。

陈雍并非改革派,而是实干派。

李东阳致仕的时候,曾跟手下的改革派、实干派有通信,让他们可以选择向王渊靠拢。严格说来,陈雍毫无心理压力的投靠,王渊算是继承了李东阳的政治遗产——李东阳手下鱼龙混杂,清流和投机分子都投靠了杨廷和。

顺便一提,李东阳已经死了,当时王渊正在浙江当总督。

去年成亲返京,经过湖广的时候,王渊还带着妻儿、同窗,前往李东阳老家祭拜了一番。

王渊说:“陈雍此人,以前是西涯先生(李东阳)之干将。他虽出身望族,却能狠下心来,朝着地方士绅开刀。”

朱厚照笑道:“他若在江西清田搞得好,便再调他去南直隶清田,反正要给朝廷多多弄来粮赋。有了粮食,朕才好北征草原,才好往海外派兵殖民。”

“其实,臣制定了一系列方案,”王渊说道,“从铸钱开始,改革币制和税制,同时配套地方清田,必须三管齐下才行。首先……”

朱厚照对这种琐事没兴趣,摆手说:“你来做便是,朕只想打仗。打大仗,打胜仗,做太宗那样的马上皇帝。”

王渊劝谏道:“太宗连年北征,是因为内政敦实,有充足的钱粮。而今之大明……”

朱厚照再次打断:“所以,我把内政都交给你,二郎务必要做好才行。不说那么许多,积压的奏章太多了,二郎快帮着处理一下,我自去钱塘水师转转。”

御前积压奏章,大部分跟宁王之乱有关。

朝中大臣们,请求快速押解宁王进京,同时还给立功人员制定了封赏计划。这些大事,监国太子无权做主,必须皇帝亲自批准通过。

若没有王渊,朱厚照也懒得批奏章,全都扔给张永、江彬代劳,到时候随手签字便搞定。

或许是接连经历背叛,朱厚照对江彬有所顾忌。虽然依旧宠信有加,却不让江彬碰奏章了,只允许张永和王渊帮忙处理。

首先批复的,便是对王阳明的封赏:擢升南京吏部尚书,赐斗牛服,冠加一英。另提升王阳明勋阶,赠其妻诸氏诰命,追赠其祖父母荣誉官职、诰命。

王阳明的父亲王华,亦是南京吏部尚书退休,父子二人先后担任同一职务,传出去也算一段佳话了。

其实是封赏伍文定:擢升江西按察使,赐麒麟服,提升勋阶等等。

陆陆续续封赏十多个官员,接下来便是封赏死人。

这个就有点争议了,因当场反对宁王,英勇就义的孙燧和许逵。追赠官职和勋阶很正常,荫封他们的子嗣也可以,但还有官员上疏建议,给此二人在江西建庙。

什么意思?

就是封他们做南昌城隍!

张永问道:“群臣奏章吵得很凶,该不该给二人建庙?”

王渊回答说:“建吧。浙江三司官员,大部分是被迫从贼,此乃人之常情,毕竟刀架在脖子上。但此二人,明知会死,却怒斥宁王,忠君报国之心可鉴。给他们建庙立祀,可激励天下人的忠勇之心。”

张永对此无所谓,反正不花他的钱,多少城隍庙都可随便建。他有此一问,只是为了拉拢关系,表达对王渊的尊重。

于是,在张永和王渊的共同决定下,追赠孙燧和许逵三级官职和勋阶,荫封两人的儿子为锦衣卫百户。在南昌建城隍庙,名为“旌忠庙”,孙燧为主祀,许逵为陪祀,他们今后就是南昌的保护神了。

王渊感觉挺新奇的,自己大笔一挥,居然封了两位民间神灵。

朱厚照这个皇帝很不称职,面对如此大的事情,王渊和张永把批好的奏章呈交,他只随便扫了一眼便签字通过——正德年间,还没出现秉笔太监,太监们没有代皇帝批红的权利。

处理完这一堆奏章,王渊感受到一个新兴派系崛起。那便是“阳明党”,或者说“平乱党”,以王阳明为根基,以江西各巡抚为树干,以江西知州、推广、县令为枝叶。

这些人里面,除了王阳明被调去南京,其他全部擢升为地方实权官僚,仅按察使、按察副使、左右参政就出了九个。

大明总共才两京十三省啊!

同时,王渊也发现,杨廷和、梁储二人,似乎对地方权力不太重视,他们更关注于南北两京的官位。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