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梦回大明春 > 037【戳戳戳】

梦回大明春 037【戳戳戳】

作者:王梓钧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36:06 来源:笔趣阁

开考大约半个时辰,作为提调官的张教授等人,突然从西厅走出来。考场周边坐着的监考官,都来自贵州按察司,此刻也纷纷入场跟提调官汇合。

每个提调官,配一个监考官,起到互相监督的作用。

监考官手里拿着个小戳子,沿途在考生的墨卷上盖章,此章名为“起讲戳”。

这时,考生们大概已经写了一百字,必须抄写到正式答卷上,以供监考官盖章生效——防止有人中途作弊。

王渊隔壁那位,正死死拉着提调官的袖子,哭丧着脸说:“先生,再给我一点时间,我已经把起讲写好,很快就能誊抄上去!”

提调官直接震袖而去,那考生顿时面若死灰。估计他出身普通军户家庭,能读书已是不易,就指望今后领取廪米,实打实的给家里减轻负担。

可监考官不戳他,一切都白费了。

道试确实可以考一整天,中途还能停下来吃饭,但第一题的前一百字,必须在开考半个时辰之内写完。

如果戳印时还没把起讲写出来,又或者忘了誊抄到答题卷上,那监考官就不会给你盖章。等阅卷官批改试卷的时候,任你文章写得天花乱坠,没有盖“起讲戳”都要降一级评分,甚至可以直接判为不及格,因为你有中场作弊的嫌疑。

还有,明代道试只考一场,不像清代考好几场。除非发生舞弊案,绝无复试的可能,监考官不给盖戳,几乎等于被判死刑。

“唉!”

王渊摇头低叹,为自己的邻桌感到惋惜。

但一个小时的时间,连一百字都写不出来,这还能怪谁?

张教授带着监考官一路乱戳,待戳到王渊的时候,忍不住停下来仔细查看。

“你的四书文都作完了?”张教授问。

王渊正在草稿纸上设计五经文,头也不抬的答道:“作完了。”

张教授没有什么忌讳,弯腰仔细查看答卷,不禁点头赞许:“文章朴实,老成持重,可为诸生典范矣。你叫什么名字?”

“王渊。”王渊答道。

“等你进学之后,我亲自教你制艺。”张教授说完便走,让监考官戳王渊一下,接着又去戳其他考生。

老教授当了几十年秀才,连举人都考不上,靠熬资历才挨到岁贡名额。偏偏他还自视甚高,见未来的学生是可造之材,便想亲自教这个学生作八股文。

又是大半个时辰,王渊把五经文都给写完。

实在是席书出题太简单,跟江南那边没法比,人家江南已经开始有截搭题了。

咱们来举个截搭题例子:“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

这出题的主考官蔫儿坏,把经文截搭得连孔子都要懵逼。

一个童生作出承题“夫人不如鸟,则真可耻矣”,然后就彻底抓瞎,不知道怎么跟文王联系。他口中反复念叨这句,把隔壁考生都念烦了,邻座脱口而出:“耻矣,耻矣!如耻之,莫若师文王。”

该童生闻之大喜,立即写入卷中,就因这一句而考中秀才。

……

王渊仔细修改校对,然后誊抄至答题纸,便收拾考箱准备交卷。

席书一直派人盯着王渊,见状立刻把他叫去。道试连朱卷都没有,更不用糊名什么的,当场就开始给王渊批改试卷。

四书题倒还罢了,批阅到五经题,席书突然笑问:“你读的是哪本书?”

王渊说:“《正义》与《大全》兼习。”

席书叮嘱道:“若想考中举人,就先把《正义》放下。等你做官之后,再读《五经正义》也不迟。”

“谨遵宗师教诲。”王渊拱手道。

明朝官方科举教材,分别是《四书大全》和《五经大全》。

对于这两套书,顾炎武的评价为:“上欺朝廷,下诳士子。经学之废,实自此始。”

一句话,教材纯属瞎鸡儿乱编。

这源自朱元璋和朱棣爷儿俩,他们觉得有些内容不利于统治,于是就开始胡搞瞎搞。

朱棣召集臣子编书,其中就编了《四书大全》和《五经大全》。摒弃理学之外的学说,又任意篡改朱熹经义,以实现对读书人的思想钳制。

《五经大全》还稍微好一些,直至明末才被主流弃用,考生们纷纷去读唐代的《五经正义》。

《四书大全》简直没法评价,朝廷瞎鸡儿删改,民间印刷也瞎鸡儿删改,能把朱熹气得从棺材里蹦出来。至明朝中期,广大学子干脆直接读《四书集注》,将官方教材当成一坨废纸。主考官也是如此,出题都按《四书集注》来出,因为《四书大全》经常自相矛盾。

当年,沈复璁无意中接触《五经正义》,立即奉之为圭臬,弃《五经大全》而不顾,导致考举人的时候各种脱纲。

现在教导王渊,沈复璁也告诫说:“《五经大全》你须掌握,否则科考难矣。但你若修学问,《大全》皆为妄言,当以《正义》为准绳。”

这就导致王渊学习《礼记》,得看两个不同版本,一个用来考试,一个用来治学。

张教授似乎跟席书关系不错,凑过来问:“如何?”

席书在王渊的卷子上画圈,点头说:“若无意外,当为案首。”

这就是当场把王渊录为生员了,提学官有此权利。

“谢过大宗师。”王渊连忙作揖答谢。

“不用谢我,”席书笑道,“以你的才学,在贵州考举人已经足够。但想考中进士,还要多加努力才行,贵州已有十年没出进士了。”

准确来讲,是十二年不出进士。

这就可以看出贵州的堕落,宋昂当家的时候,大兴文教,广办社学,还跟卫学、司学互通有无。这促使卫所生员、平民子弟,都有一股向学之风,经常一次会考就出两个进士。

结果宋昂一死,宋然嗣位,将社学全部停办。卫所那边也贪腐横行,普通军户子弟无钱读书。导致贵州连续十二年都不出进士!

席书把王渊的卷子放到旁边,叮嘱道:“且站在我身后。”

“是!”王渊老老实实站好。

大约又过了半个时辰,终于有人交卷。

席书扫了一眼八股文,微笑道:“宗鲁,你的文章有所长进。”

提学官只当三年,在举行道试的同时,还要考核以往的生员。第一年考岁试,检验生员的功课;第二年考科试,确定乡试的应考名单;第三年不考,为乡试做准备。

不过席书属于特殊情况,他应该要在任五年,直到下一次乡试结束才离开贵州。

眼前这个生员叫陈文学,字宗鲁,今天是来参加岁试的——席书为了省事儿,将道试与岁试一并考了,反正岁试相当于期末考试。

席书将此人的试卷,反手递给王渊:“你来评价一下。”

王渊仔细阅读一遍,说道:“四平八稳。”

席书笑道:“你这小子滑头得很,明明是无甚出彩,偏要说什么四平八稳。”

“学生惭愧!”陈文学连忙弯腰作揖。

席书又鼓励道:“虽不出彩,但起承转合,已比去年精进不少。还是我出题太简单,不易写出新意,你不要因此妄自菲薄。”他拿起王渊的卷子,递给陈文学说,“你欣赏一下。”

陈文学立即捧起双手,恭敬无比的接过试卷。

王渊的八股文,论文采只算一般。但在起承转合方面,宛如抹了润滑油,读起来没有任何滞碍。最精彩的是论述过程,从头到尾没有一句废话,各种论点与论据丝丝入扣。

这篇文章,即便放在二十年前的江南,也能轻轻松松考中举人!

当然,现在就不好说了。

如今的江南乡试,考官和考生都偏爱文采,破题搞得跟作赋一样,朴实稳重的文风非常吃亏。

陈文学反复品读王渊的卷子,随即拱手道:“学友大才,在下自愧不如。”

“不敢。”王渊还礼道。

不多时,又有两位生员交卷,分别是:汤冔,字伯元;叶梧,字子苍。

席书让他们互相评阅各自文章,接着又逐一进行点评,完全把四人当成亲传弟子来教导。

最后,席书对张邦臣说:“张教授,待考完道试,新生进学之后,你把所有司学生员都组织一下。”

“有何要事?”张邦臣没有直接答应,而是开口询问原因。

席书解释说:“我亲自带他们去龙岗山求学,全部拜在阳明先生门下。”

张邦臣猛吃一惊,随即拜服。

王阳明可是得罪了刘瑾的贬官,席书居然亲率贵州生员,全体拜入王阳明门下,这中间的政治风险简直大得吓死人。

至少可说不畏权贵,这让张教授敬佩之至。

其实,席书跟王阳明接触不多,而且从进士年份来讲,席书还是王阳明的前辈,怎么都没理由做这样的事情。

必然还有隐情!

这就不得不提,贵州的另一位提学副使毛科。

毛科跟席书是同时赴任的,因为年老体衰,来贵州的半路上就得病了。他这两年一直在养病,但跟席书交情颇深,两人希望携手把贵州的教育办好。

恰巧,毛科跟王阳明是同乡。

前不久,王阳明给毛科写了一封信,阐述自己刚刚悟通的道理,希望毛科帮他做招生宣传。

毛科被“心即理”的理论所折服,立即帮助王阳明做宣传,这才导致被禁足的宋公子都收到消息。

而席书也从毛科的口中,得知王阳明有大才,于是就打算把生员都带去龙岗山求学。

至于宋公子的父亲宋坚,此人消息并不灵通。

席书虽然是杨廷和的四川同乡,但根本就没啥亲密关系,宋坚想搭杨廷和的线搭错了。

王渊的座师是席书,业师即将是王阳明,二人都跟杨廷和不对付,王渊今后肯定要与杨廷和成为政敌。

话说,杨廷和属于一朵奇葩,他成功以搅屎棍的姿态,终结了大明持续百年的南北之争。如果再加上王渊这根搅屎棍,怕是要把大明朝堂搅得粪发涂墙。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