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梦回大明春 > 289【还得继续求官】

梦回大明春 289【还得继续求官】

作者:王梓钧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2-09-26 16:36:06 来源:笔趣阁

一辆骡车,自保定清苑县而来。

说是车,却连车厢都没有,只是骡子拖着木架而已。

一个中年男子,坐在车架上赶骡,身后捆着个大木箱,以及鼓鼓的麻布口袋。

三百多里路,中年男子不急不徐,赶着裸车足足走了六天,远远已经可以看到北京的城墙。

突然,一个商队追上来,头领朝中年男子抱拳:“张知县!”

中年男子拱手还礼,报以微笑。

商队头领问道:“张知县车上装的是什么?车轮吃土比较深啊。”

中年男子说:“些许物事,不值一提。”

“怕不是搜刮而来的金银财宝!”商队头领冷笑道。

中年男子不再言语,也懒得辩解。

“抓住他!”

渐渐来到南城外,商队头领突然爆喝,随员纷纷扑过去,当着守城官兵的面,把中年男子拖下车来。

“大胆,我乃朝廷……唔唔!”

中年男子刚呵斥半句,嘴巴就被堵住,手脚也被捆住。

守城官兵愣了愣,随即质问:“你等欲作甚?”

商队头领解释说:“军爷,我们是保定府清苑县的良民,此人乃清苑县知县张钺。这厮在清苑鱼肉乡里,闹得民怨沸腾,百姓恨不得将其扒皮食肉。如今,趁着这厮进京考满,吾欲执之告发于吏部!”

守城官兵被逗笑了,指着骡车说:“就这破车,你说他是贪官?”

商队头领说道:“这厮惯会假装清廉,别看其骡车破旧,箱子和口袋里装的全是金银财宝。”

“唔唔……”张钺挣扎着想要辩解,却根本没法说话。

商队头领大喊:“京城的父老们,都过来做个凭证,我要把这贪官扭送去吏部!”

城门口聚集的看客越来越多,便是守城官兵都不敢犯众怒,只能放其进城直奔吏部。很快穿过正阳门,来到大明门,又是一番闹腾,守门官兵只得前往吏部通报。

吏部官员转瞬即至,将围观百姓喝退,只许商队头领和张知县进内城。

吏部尚书陆完、吏部左侍郎毛澄,以及众多吏部官员,全都被这件事情惊动。因为太反常了,县官进京述职,居然被老百姓捆起来,还扭送到吏部进行告发。

根据大明的法律,有冤也不得越级告发,无论冤情是否属实,越级告发者都要发配充军。

更何况,此人还是民告官!

但话又说回来,《大明律》只规定有冤不得越告。眼前这人并非喊冤,而是检举官员贪污,似乎又不用被发配充军。

常伦刚刚办完手续,在吏部领到文书,随时可以去浙江赴任。

听到外头的吵闹声,常伦好奇的跑来观看。只见吏部的吏员们,已经抬着箱子和口袋进来,张钺被捆绑着扔在堂前。

毛澄皱眉道:“朝廷命官,怎能如此侮辱,快把他的绳子解开!”

陆完也说:“解开吧。”

清苑知县张钺重获自由,长身站在那里,早已恢复镇定,只说:“我不是贪官。”

商队头领冷笑:“贪与不贪,打开箱子便知。”

“开箱!”陆完下令。

木箱被上锁,当场暴力撬开。

陆完和毛澄亲自过去搜查,对视一眼,脸色阴沉,各自离去。

考功司郎中也来查看,当即怒道:“将这刁民扭送去刑部!”

刑部就在隔壁不远,转眼就到了。

商队领头被架起拖走,急得大呼:“你们官官相护,我不服!”

考功司郎中喝道:“放开他,让他自己过来看!”

此人立即冲过去,结果发现箱子里装的全是书。他一本一本往外扔,搜寻到箱底,也没见到半两银子。

紧接着,这家伙又去解开麻布口袋,倒出来全是喂骡子的黄豆。

“怎会这样?怎会这样?”

商队头领失魂落魄坐在地上,随即哀嚎:“老爷,你可害死我了,好端端的派我来京城作甚!”

张钺慢悠悠捡起书籍,全部放回木箱之中,又拿出地方考评文书,递给考功司郎中说:“清苑知县张钺,七年考满。”

考功司郎中接过来一看,地方考核为“称职”(第一等),还附带保定知府的评语“清廉如水,爱民如子”。考功司郎中笑道:“张知县果然是清官!”

张钺,正德二年进士,正德三年会试落榜。

因受提学使赏识,被荐为行唐知县。只做官一年,就把当地豪绅搞得欲仙欲死,凑钱为其买官转任他处。随后,被调去附郭府城的清苑做知县,做了两年又逼得当地豪绅凑钱买官。

结果,刘六刘七杀来,张钺率领军民守城。因此深得保定知府赏识,在清苑足足做官六年,到现在才来吏部述职。

历史上,张钺因为今天这档子事,成为人尽皆知的大清官,遂被擢升为南京户部主事,负责管理油水丰厚的淮安关税。他在淮安钞关革除积弊,搞得“天怒人怨”,任期未满便升任常德知府,直接在常德跟荣王干起来。

至此,张钺的官也算当到头了,虽然考满政绩优秀,却一直在各地打转,当知府能当到死。谁让他只是个举人,且又得罪权贵无数呢?

常伦一直站在吏部门口等待,过了好半天,张钺才赶着骡子出来。他上前寒暄道:“张知县清廉如斯,在下佩服之至!”

张钺回礼道:“敢问阁下是?”

常伦说:“鄙人钱塘知县常伦,字明卿,还未赴任。”

“原来是常知县,”张钺抱拳说,“鄙人张钺,字豁德。”

常伦笑道:“豁德兄,我带你去见一个人!”

根本不容张钺拒绝,常伦就拉着他离开,骡子和书箱都让在吏部请人看管。

王渊正在兵部查阅档案,很快常伦经过通报,带着张钺进来了。

“若虚,刚刚吏部发生了一件稀罕事……”常伦把情况复述了一遍,又介绍说:“豁德兄,这位便是兵部右侍郎王渊,王若虚!”

张钺肃然起敬,作揖拜道:“见过王侍郎!”

王渊笑道:“豁德听说过我?”

张钺说道:“王侍郎之名,天下谁人不知?”

“坐吧,”王渊随口问道,“豁德可知海运?”

张钺反问:“王侍郎是想改漕运为海运吗?”

“你还真敢想。”王渊乐道。

张钺说道:“海运自然便利,却有两个难处需解决。”

王渊问道:“哪两个难处?”

张钺侃侃而谈:“第一,海上千里漂泊,如何处理飘没?第二,数十上百万军民,皆赖漕运为生,改成海运之后,如何解决这些人的生计?”

“豁德高见!”王渊立即知道此人是能办事的。

历来众臣反对漕粮海运,其中一个理由就是海上风险太大。这种风险,不仅来自天灾,还来自于**!

走漕河都能玩出飘没把戏,海上漂那么长时间,沿途根本无法监督,怕不是一年要给你“翻船”好多次,运粮官吞掉的粮食比运到北京的还多。

其次,就是漕运军民生计问题,那是上百万人吃饭的行当。

王渊又问:“豁德可赞成开海?”

张钺说话直来直去,毫不隐瞒:“我是胶东人,自小在海边长大。我觉得吧,开海还是有好处的,但必须有一点要注意。开海互市之利,不可全做内帑,当分户部一些、分地方三司一些,否则绝难开海。”

“谁跟你说开海之利全为内帑?”王渊笑道,“不过你说得也有道理,确实该分润好处。”

内帑就是皇帝私产,不说后世,就连明代中后期官员,都以为郑和下西洋弄来的钱全被皇帝拿走。

王渊这段时间,一直在查找资料,发现郑和做买卖,利润也是要上交国库的。

那玩意儿是真赚钱!

明宣宗时,工部尚书黄福对皇帝说:“永乐年间,营建北京,南征交趾,北伐沙漠,国库里银子多得是。而近年来,没有大兴土木,没有南征北战,而银钱只刚刚够用。如果遇到大灾,朝廷该怎么办?”

这话是让皇帝想办法弄银子,暗指继续下西洋。

仅过两个月,明宣宗就命令郑和重下西洋,去捞点银子回来充实国库。

郑和下西洋的致命缺陷,在于官方垄断远洋贸易,不肯让利给民间海商。

王渊感觉张钺颇有才干,问道:“吏部堂前开箱,君之清名必然传遍京城,怕是直升两级都有可能。”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如此而已。”张钺不悲不喜,他已经四十多岁,远比常伦、桂萼要沉稳得多。

王渊问道:“你可愿跟我去浙江开海,且只给你一个正七品官职?”

张钺沉默苦思良久,反问:“王侍郎真要开海?”

王渊没有否认。

张钺问道:“若我去浙江,担任何职?”

王渊说道:“浙江南关工部分司主事,专门为我筹措木材造船!”

浙江只有两个六部分司,一个是北关户部分司,负责督粮和征收部分商税;一个是南关工部分司,负责征集木材和征收木材税。

这两个部门的主官,虽然只是正七品,却油水丰厚得让人眼红。

因此朝廷早有规定,分司主事任期一年,不得多任连任,以防止长期留任加剧**。

而且,基本上都是新科进士,扔去地方做分司主事,毕竟楞青头们不敢贪那么多。比如兵部尚书王琼,他的第一任职务,便是浙江南关工部分司主事。

张钺仔细考虑之后,点头道:“愿随王侍郎左右!”

得,又要去找皇帝求官。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