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旅行体验师 > 第三百三十二章 毛熊最后的领地一日游

1991年12月25日,七十年飘扬的旗帜轰然倒下。

【这句有可能会涉及轻微违规而被和谐】

至于毛熊为何而亡,这事不重要,反正,死毛熊就是好毛熊,毛熊占咱的地也不少。

顾淼就在那么一天,怀着好奇的心情,来到了传说中苏维埃最后的领地,

在东欧,有一个名叫摩尔多瓦的共和国,它的领土里还有一个叫德左的自称独立却没有被联合国及任何其他国家承认的国家。

德左,听起来像左翼文联之类的奇怪的东西,

正经的名字叫transnistria,乍一看上去像提拉米苏,

中文译名为“德涅斯特河沿岸摩尔达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因为是在德涅斯特河左岸故简称为“德左“,

占地面积仅4千平方公里,目前人口不到50万。主要人口为摩尔达尼亚人和罗马尼亚人,说罗马尼亚语。

就是出产吸血鬼的罗马尼亚。

沙皇曾经占领过这里,然后沙皇又放弃了这里……

不是很懂他的想法,这是上完还嫌丑的意思?

1918年俄国十月革命后,摩尔多瓦并入了罗马尼亚,而属于摩尔多瓦的“德左“则由于德涅斯特河的隔离,并入了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1940年罗马尼亚又被迫把整个摩尔多瓦割让给苏联。

1941年德国入侵苏联,又将“德左“及整个摩尔多瓦都归还给了罗马尼亚。

1944年,卫国战争胜利前,苏联又重新收复了包括“德左“在内的整个摩尔多瓦。

总结:这是一个风流小寡妇,门前是非多。

苏联时期,由于大多数摩尔多瓦的工业在“德左“建成,

大量的乌克兰和俄罗斯的斯拉夫人迁入此地并开始排挤驱逐当地的罗马尼亚人,

关闭所有罗马尼亚语的学校,使这里变成了基本说俄语的斯拉夫人地盘,官方语言还有摩尔达维亚语和乌克兰语。

苏联解体后,1990年,“德左”对离开苏联恋恋不舍,因而率先宣布要求脱离摩尔多瓦,成立独立国家。

1991年,摩尔多瓦宣布从苏联独立时,把“德左“划在其版图内,并得到联合国认可。

在1992年,双方不可避免的打起来了。摩尔多瓦军队当然敌不过有俄罗斯的前苏联第14集团军支持的“德左“了。

由于俄罗斯的第十四集团军始终驻扎在“德左”,所以摩尔多瓦只好把“德左”划为“具有特殊法律地位的德涅斯特河沿岸自治领土单位”,而“德左”对此则不予理睬。

“德左”曾多次要求加入俄罗斯联邦,

憋做梦了!怎么可能?当中夹着一个大大的问题多多的乌克兰,

乌克兰是什么!

乌克兰是能用山毛榉打下民航客机,瞬间让整个世界的航空公司为之净空的神罚之地!

虽然俄罗斯在经济上给予“德左”许多支持和帮助,但未曾表示接受其加入联邦。“德左”有独立的央行和自己的流通货币,乃至多党制议会,大多数居民还都拥有多重国籍。

总结:这是一个被霸总强掠了身心的风流小寡妇,并且决定敛起艳帜,为死去的霸总守身守心。

但是死去霸总家的正室大娘子,并不打算将小寡妇收入宗祠,认祖归宗,

于是小寡妇如关盼盼十八年不下燕子楼那般,玉洁冰清,可以领一座贞洁牌坊了。

做为一个普通游客,到一个未知国家的第一站当然应该是首都,

从摩尔多瓦首都基希讷乌出发到“德左”的首都蒂拉斯波尔,可以坐一种叫marshrutkas的定线苏式小巴,它是苏联解体后发展很快的一种私营交通。

如何?集体所有制干不过全民所有制,全民所有制干不过个体户!

这种小巴可以到达莫斯科、圣彼得堡、海参崴,乃至远东勘察加的彼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几乎所有的新欧洲国家都有这种交通工具,而且车票都比较便宜。

做为一个机智勇敢的文盲,顾淼将身心献给谷歌地图,在光荣灿烂偶尔不正确的导航下,

进入了一个……大市场???

这里是摩尔多瓦首都基希讷乌的大集市,导航大神说只要穿过这片集市,你就可以找到内心真正的渴望。

于是,顾淼一脚跨进了热闹的大集市,

本质就是个菜场,

除了蔬菜水果肉类之外,也有腌菜,

腌大白菜、腌黄瓜这些是常见操作,

有那么几颗完整的大西瓜,

绿纹部分发黄发暗,

不像正经的西瓜,

老板娘凑过来热情的问他要不要,

顾淼机智的掏出翻译软件,

又伤感的败下阵去,老板娘不知道说的是什么话,俄语系统表示跟她不熟,

努力的通过肢体语言,还有顾淼同志自己的顿悟,他领会到了:这个西瓜,是腌的!!!

腌整西瓜!!!

难怪是那颜色!

瓜瓤的颜色还是红色,但是总觉得有那么一点点奇怪,

做为一个猎奇的人,顾淼很想尝一口,但是老板娘只是论个卖的……

一个目测有八斤重的腌西瓜……

就算是年轻貌美的清纯西瓜,一口气也吃不下啊,

只好放弃。

穿过车站,终于看见了传说中的车站,停的乱七八糟,做为一个聋哑文盲,首先要做到的是“千万不能瞎”,同时还需要具有一定的领悟精神,

说起来玄之又玄,其实真到那个环境里的时候,对方说的一个词都听不懂,但时常也能领悟到对方整句的意思。

汽车总站站内有时刻表,可是小巴司机一定要等到座位全满才发车,也幸好人多座位少,不然万一像从老挝回国的非旅游高峰时段,一天只有一趟车,39座的车,也就才坐了6个人。

从基希讷乌开出大约一个多小时后,小巴停在了路边的关卡。

“德左”警察上车收每个人的身份证件,并问每一个非摩尔多瓦人去哪、住哪、为什么。

警察叫顾淼坐着等,把收到的证件都送进了关口的办公室里。

据说如果要在德左过夜,必须住拥戴政府的旅馆,否则会被拒签。

这事不难,顾淼小学是第一批入队,中学第一批入团,后来讨厌写思想汇报,以及上x课的时候,已经开始沉迷游戏……就emmm

拥戴拥戴,必须拥戴!

德左“首都蒂拉斯波尔连接摩尔多瓦的边检建筑,有苏联式镰刀斧头植物加红星的“德左国徽”,

这个国徽上的物产相当丰富,与中国国徽也有几分相似,

只不过,中国国徽两侧的植物是清纯又简单的麦穗,

德左的两侧植物是麦穗 玉米 桔子,在正中间还垂着一串紫色的葡萄。

“挺能吃的啊……”顾淼抱着好奇的心思,拍了一张,

然而拍照是不可以的,穿着苏联制式衣服的警察忽然出现,要求马上删掉,

办完手续,护照上啥也没有多,只是给了顾淼一张二十四小时的免费入境许可证。

热敏纸的!

就是刷卡之后签字的凭条、超市存包柜打出来的小票……之类的同款,

随便有点热啊、水啊,颜色就褪了的那种。

阴谋,这一定是阴谋,到时候出境一看,手里只剩下一张白纸,会不会被当场击毙?

又没带团徽出来,不能证明自己不是帝国主义派来的走狗啊……(“走狗”前,应加“乏”——鲁迅)

顾淼幻想了很多,只确定了一件事,无论如何也要守护好这张凭条。

进关后小巴沿着卡尔·李卜克内西大街开了十几公里,这条街上大多数是苏联时期建筑,在街上,俄罗斯东正教堂的金色葱头顶指引着顾淼前进的方向。

教堂应该是苏联解体后建的,看上去很新,也不像圣彼得堡和红场那里的教堂华丽,有不少信徒进出。

“德左”的首都蒂拉斯波尔市区不是很发达,但非常有秩序。到处都很干净。市中心宽广的主街上苏联时期的旧电车还在运行。

每年九月二日在主街上都会举行的盛大“德左”国庆观礼阅兵式,可以让人们看见苏联的影子。

城市的广场上有免费wifi,伴随着快乐和宁静,顾淼发了几张照片给沙蓓蓓,当时感觉确实是发出了,而且微信也可以连上。

可是,后来回到摩尔多瓦的基希钠乌公寓才发现其实根本没有发出去。

据说,“德左”的审查制度相当严格。尽管他们想把首都搞得更现代化一点,但还是摆脱不了苏联式的审查制度。

难怪,沙蓓蓓一直没有回复,害得顾淼以为她莫名生气了,搜索了好多“女朋友莫名生气的原因”“如何为自己没做过的事道歉?”之类的问题。

在蒂拉斯波尔市著名的苏式坦克广场上,有一个苏式坦克,

脑袋前圆后方,看起来不像t62,也不是那么的像虎式,

管它是什么……

重点是它的炮口方向正好对着东正教堂,

拍出来的照片,就好像坦克要轰教堂似的。

顾淼遇到一位用中文搭讪的小哥,音调差不多能达到普通话三级乙等水平,在这个连英文都说不好的世界,顾淼巨好奇他如何能流利掌握多种语言,

他告诉顾淼是从电台里免费学来的。

这让顾淼想起了70年代中国的电台里也免费教英法德日语,多数人是玩票,三天打渔两天晒网,

顾淼家里有牛逼上进的亲戚,抱着半导体来来回回的学,当一位老人在南海边划完圈之后,那个亲戚就全家移民了。

聊了一些后,小哥说:美国很坏,美国一直企图在这里搞阴谋,要消灭“我们”。

顾淼的反应是原来“德左”人民好像还保留着苏联冷战时期那种对美国的仇恨,不像其他从苏联解体出来的国家,转向挺多。

顾淼忍不住教了他一句中文:“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