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我在大学当校长 > 第八百五十八章 恐怖的首场城市宣讲会

“同学们,麻烦让条路出来。”

交大的工作人员看着眼前被人群堵塞的走廊,颇感无奈。

魔都有4所985,但是真正顶尖的自然是交大和复旦,两所都自称是国内TOP3大学。

对于光华大学这次要在魔都举办的城市宣传会,两校都很热衷地对接,想要把场所定在自己的学校里。

虽然一所大学到另一所大学去招人,听起来有些奇怪,但交大、复旦都很开心的,毕竟国内的教职是僧多肉少,能解决一部分就业也不错。

复旦毕业的博士生想留校任教都需要非常拔尖的才行,毕竟这些名校热衷的是国外名校博士、博士后,最好是那种已经崭露头角的,还省去培养的时间。

这些挤不进报告厅的博士生一看来人,也知道正主来了,个个露出美食主播看到大白鲨般炽热的眼神,让姜林看得一阵头皮发麻。

他万万也没想到首场城市宣讲会的欢迎程度会有如此之高。

当前就业形势太恶劣了。

现在博士生的就业首选是留在高校当老师,其次是走选调生或者人才引进进体制,实在没办法就去工业界。

当然了,受近两年的经济影响,像京城的城管都出现不少清北的名校博士。

等走到报告厅讲台上,环视一圈下方,姜林喉咙有些干痒,实在是太吓人了,全场都坐满了,一眼望过去人头一个接一头,有密集恐惧症的人估计会不太好受。

好在这一年的锻炼也不是白搞的,姜林很快反应过来,开始今天的城市宣讲会。

“各位同学们你们好,我是光华大学本次城市宣讲会的负责人姜林,接下来由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校情况和今年的教师招聘计划……”

插上U盘后,姜林脸色淡定地开始讲述。

其实高校的招聘跟企业差不多,都是先介绍高校的情况,比如环境、设施、福利待遇啥的,然后最后再开始进入正题,甩出本次的招聘计划。

姜林的语气不急不慢,态度认真。

他一直觉得自己运气挺好的,一个211硕士毕业的小镇做题家能有现在的成就,着实不易了。

211硕士到高校里能干嘛?

要想当老师的话,基本上只能去普通的公立大专或者民办高校,实力强点的大专都要求名校硕士或者博士。

他有一个朋友,武大硕士毕业最后去了蓉城的一所公立专科院校。(真实事件,作者朋友)

可惜吗?不,这很真实。

这念头,想去高校当辅导员都得博士学历,他能够在光华大学立足已经很不错了。

加上当初挖人和少年班招生两次出差成绩都不错,在校长那里都是挂上号的,这次的城市宣讲会便是他主动请缨的。

年轻人嘛,不怕出差吃苦,就怕白吃苦了,那就成牛马了。

光华是一所与众不同的大学,只要进来的都能感受到,有能力、有才华就会得到重用,姜林不怕吃苦。

年轻的时候要是不多点苦,后半辈子就得天天吃苦了。

就在台上的姜林孜孜不倦讲述的时候,台下也有些许嘈杂声。

“这个负责人好年轻的样子,我咋感觉他还没我大呢?”卢兴文忍不住又看了眼姜林,压低着声音对身旁的王海波说道。

应届博士生,那种跳级的大佬不讨论,哪怕是直博的基本上毕业的也有26、27岁,如果是按部就班读硕再读博的,差不多29、30岁,这负责人一看就二十六七岁的样子。

也太年轻了吧……

“呃,好像确实有点。”王海波见对方年轻的样子,内心里不由地感到动容,自己在对方这个年龄的时候还在读博呢。

王海波又补充道:“不过也能从中看出一点,光华大学不像其他的学校,不看资历看能力。”

“也是,挺好的,要是能多一些像光华一样的学校就好了。”卢兴文微微叹息,这种风气不只存在于高校中,比如其他很多地方都是。

宛如一种默认的潜规则,很少会有人去打破他,这会得罪很多人。

因为宣讲会的内容并不多,大概半小时左右的时候便迎来了尾声。

“接下来是问答环节,有疑惑或者想要了解更多的同学可以举手。”

姜林话音刚落下,齐刷刷举起一片手。

左右扫视了下,点了一位前排的女同学。

这位女同学问出的问题挺犀利的。

“姜老师你好,我想请问一下贵校是否也存在‘非升即走’的制度?”

非升即走是什么?

这其实是一个舶来品,学习的是国外的Terack制度,国内有说法叫做长聘制、长任轨。

国内高校对“非升即走”制度的探索始于上世纪90年代。1993年,清华开始酝酿率先提出“非升即走”实施方案,并在部分院系开展试点。此后二十年间,北大、复旦、上交等等多所名校也相继开始实施。

简单说,就是给你一个三年或者六年的合同,合同期内考核达标则升,不然就得解除合同,所以就无所谓什么开除,开除还要给赔偿金呢,非升即走是约定期限,连离职赔偿都没有。

不过也很正常,现在的大趋势是取消编制。升是合同,走也是合同,一轮一轮考核,考核不过关,降级、转岗或者直接走人就要看学校自己的规定。

非升即走的本意是好的,但是嘛,有些学校就借此压榨新入职的青椒,把科研工作者当成科研民工,用起来完全不心疼,大不了五六年后再换一批。

这个制度的关键保障是给与青椒科研的自由度——PI制,不然跟以前没什么差别,只不是从“事业编”变成了“合同工”。

可以说,博士生对非升即走制度相当厌恶,但也没办法抗拒,只能忍着。

姜林没有犹豫,直接给出回答。

“我校没有非升即走制度,不过各位同学也知道我们是私立大学,所以没有事业编制,只要校内考核通过,都会签订长聘合同,你们也可以理解为终身教职。”

当然了,考核不通过的肯定会解除合同,即便签订长聘合同,也不能太肆意妄为,至少教学上不能马虎。

这话顿时让不少人蠢蠢欲动,光华的讲师薪资待遇都是业内天花板,能一直待在里面谁愿意走?

随后,姜林又点了一个男生。

“姜老师,我是来自复旦的学生丁浩,我注意到贵校在这次的招聘计划数不少,不过我还有个问题,请问在出现不少优秀应聘者的情况下,贵校会不会超额招聘?”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姜林微微一笑,回答道:“丁同学你好,对于超额招聘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会的。”

“我们光华大学新成立不少学院,也在筹建新的学院,对于人才是来者不拒,只要足够优秀,哪怕超乎计划数也会录用,所以大家不用担心人数问题。”

王海波听到这个回答松了口气,卢兴文直接提前欢呼了。

“我giao,那我这么优秀,岂不是稳了?”

王海波直接翻了个白眼,看了眼这小子,劝道:“老卢,我建议你还是好好准备吧,据说这次不少海外的大佬们都会参加。”

“怎么可能,海外大佬们要去也是C9、华五这种地方吧,来光华跟我们竞争啥。”卢兴文满不在乎地说道。

见劝不动,王海波摇摇头,也不管对方了,先自己上岸了再说。

一通问答后,报告厅里的屏幕一变,上面显示着现场投递简历和网上投递邮箱两种方式,不过能到这里的,当然是冲着现场投递而来。

半个小时后。

姜林和两位光华的老师看着眼前两座“山峰”,陷入了沉默中。

“现场也没来这么多人???”

ps:抱歉,更新姗姗来迟了,早知道昨晚就不看新闻了,还是好好码字吧,唉。

------题外话------

我查了下上海4所985的应届博士生数据:复旦大学2021年博士毕业人数大概在1500人左右,上交2943名(2022年),同济675名,华东师范828名。

排除20%左右的非全日制,大概这四校应届毕业博士有4756人,整个上海地区估计能有七八千名至少吧?

以光华的薪资待遇,来个八分之一我觉得不过分。

………………

最后感谢【丶你那夏天般的笑】同学的100阅币打赏!

感谢【鱼儿】同学的588书币打赏!

感谢支持,谢谢!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