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排行 分类 完本 书单 专题 用户中心 原创专区
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我在大学当校长 > 第六百五十七章 叫我袁老师

我在大学当校长 第六百五十七章 叫我袁老师

作者:想要上岸的鱼 分类:其他小说 更新时间:2025-04-01 03:29:52 来源:笔趣阁

"王导,采访的事情解决了。"

听着陈灏轻松的语气,王大龙既是喜出望外,又倍感震惊。

"解决了?怎么解决的?"

"又不是什么麻烦的事情,不用这么大惊小怪。"陈灏像是说一些家常话似的,淡淡地说,"待会会有科技部的工作人员联系你,关于对袁老四位的采访,也会由对方全程跟进,时间、地点之类你和他们沟通就行了。"

王大龙听得晕头转向的,竟然是科技部的工作人员跟自己联系,那可是在京城上班的啊,换成古代得叫京官了。

问题被解决了,先是松了口气,随后是压力山大。

光华大学这个背景真是逆天了,这个宣传片可把拍好,赶时间的同时还要坚固质量,这可不容易。

"哦对了,这个招生宣传片拍完后,质量不错的话,后面还可以再拍一个献给毕业生的视频,这个就不用对外投放,规格也不用太高,一两百万就行了,你们接吗?"

"接!当然接!"

王大龙想都没想就点头同意了。

开什么玩笑,广告圈子里最缺的就是项目,一两百万的规格也是大项目了,没理由不接受啊。

至于陈灏的想法很简单,既然招生有视频,那毕业生也得安排上,要雨露均沾嘛,反正学校不缺钱。

能提升学生归属感的事情,干嘛不去做?

电话一挂断,王大龙神采奕奕。

是时候该大展身手的时候了。

当天夜里,便有专人联系上王大龙,并在电话里告知了一些事情安排。

因为四位院士分别在星城、京城、羊城三地,所以在采访的时候,摄影师会由当地科技部门的工作人员带着上门。

考虑到老先生们都是高龄人士,这次采访只能给出半小时的空闲时间,时间一到必须得离开,不能再打扰老先生们的作息。

这个王大龙自然没问题,他们宣传片一共也就五分钟时长,半小时的采访时间足够了,最后只需要剪辑30秒左右而已。

沟通完毕后,当天夜里王大龙就开始准备摄影组的安排工作。

"钉子,人员分成三组,你来安排人选吧。"

丁烨是这次的摄影指导,也是负责所有摄影师及摄影助理,最重要的工作是在鹭岛这里进行,他自然得留下。

丁烨少做沉思,便开口道:"京城的采访工作比较重要,孙老和屠老都在京城,摄影A组由廖成凯担任摄影师,再带一名摄影助理协助摄影采访工作。"

"摄影B组由宋宜年担任摄影师,同样带一名摄影助理,前往星城采访袁老。"

"摄影C交给白梁,前往羊城采访钟老。"

对于丁烨的安排王大龙没有异议,点点头后便开始安排工作。

这三组人员明早就要出发,而他们则要明早展开拍摄工作。

...

两天后。

京城,某地。

廖成凯带着助理小黄还有摄影器材,跟在一人的身后走进一处建筑里。

小黄是个二十出头,戴着黑框眼镜的年轻人,这时候正是生性跳脱的年纪,想起等会要见的人,小黄就按捺不住地望向廖成凯。

"凯哥,等会就能见到屠老是不是?"

廖成凯一头黑线,"你这不是在讲废话吗,不然呢?"

"屠老可是我国第二个****啊,我有点紧张。"小黄脸上露出不安又蠢蠢欲动得表情,"凯哥,你说等会能不能要个屠老的签名?我妹还在上高中,我想给她邮寄过去,激励一下她。"

"这..."廖成凯也迟疑了,不知道该怎么回复。

倒是一旁带路的工作人员转头很和气地对小黄笑了笑,"屠老人还是挺好相处的,等会采访完后你们可以问问屠老,签名应该没问题。"

"欸,那感情好,谢谢老哥。"廖成凯感激得说道。

因为他也想要个签名啊,毕竟这位可是大科学家,能载入史册的那种。

这时,也来到了一个门前。

那位科技部的合作人员上前按了按门铃。

不多时,防盗门打开,开门的是一个三四十的中年女性,应该是屠老的护工。

房间的格局是三居室,挺老的房子,让廖成凯印象最深的就是书特别多。

连客厅都有一角都摆满了书,也不知道书房里究竟有多少。

沙发上坐着一个戴着眼镜的老妇人,虽然脸上褶皱挺多,但笑起来很和蔼可亲的样子。

初次见面,先是科技部的工作人员给双方介绍,然后简单聊了会,便开始了采访工作。

摄像机打开。

廖成凯根据王导那里给的剧本问些问题。

"屠老,您求学(上大学)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说来话长了。"屠老渐渐陷入回忆当中,思绪也不断涌起。

"我16岁那年,不幸染病,高烧不退,甚至因此还被迫中止了学业。"

"起初大夫诊断是疟疾,经过仔细观察,大夫又否定了疟疾,确诊是肺结核,让家人惊出一身冷汗,毕竟当年的疟疾死亡率很高。"

廖成凯:"好在现在有了青蒿素,不用再担心疟疾了。"

屠老也是调侃一笑,说道:"也有可能我当时患得是肺结核而不是疟疾,主要是青蒿素这种救命药还在**我去研究、发现。倘若说我真正得了疟疾倒下,说不定就不会有今日的青蒿素问世了,看来这是上天冥冥中的安排。"

"也是因为那次险些换上疟疾的经历,让我感到庆幸,可庆幸之余又让我做出了一个决定。"

"医药的作用这么神奇,我当时就想,如果我学会了,不仅可以让自己远离病痛,还可以救治更多人,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51年的时候,我考上了北京大学医学院的药学专业,开始了我的学医之路。"

对话持续了二十多分钟,最后在离开的时候廖成凯和小黄如愿拿到了屠老的签名,十分喜悦得离开了。

下午的时候,廖成凯、小黄又去采访孙家栋孙老。

只是这次的对象虽然也是坐着,但却是坐在轮椅上。

对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廖成凯敬佩不已。

提起孙老,有无数个"中国第一"跟他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

中国第一颗导弹、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第一颗通信卫星、第一颗资源探测卫星、第一颗北斗导航卫星、第一颗探月卫星...

有人说,翻开孙老的人生履历,就如同阅读一部新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

这位当年最年轻的"两弹一星"元勋,如今却是仅存的两位之一。

仔细观察孙老的过往,也是年少成名。

1948年(19岁),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预科学习俄语,后转入汽车系。新中国开始组建空军后,作为急需的俄语翻译人才被选送入伍。

1951年(22岁),被派往苏联茹科夫斯基工程学院飞机发动机专业学习。

1958年(29岁),毕业并获得全苏***金质奖章,回国后被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一分院并从事导弹原创工作。

1960年(31岁),担任型号总体主任设计师。

1967年(38岁),***亲自点将,让年仅38岁的孙家栋担任"东方红一号"的技术总负责人。

后面就是开挂的人生了。

廖成凯:"孙老,您老师,您求学(上大学)的目的是什么?"

孙老虽然腿脚不便了,但是身板挺直,声音非常洪亮。

"给我影响最大的是***的那番话。"

"***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上**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那时候就下了决心,一定要考上大学,尽可能的汲取知识,国家需要我干什么事情,我就去做!"

孙老简单的几句话,概括的却是他的几十年职业生涯。

7年学飞机,9年造导弹,50年放卫星。

他用66年去印证了"国家需要,我就去做"这八个字。

国家需要大学生,他便考上大学。

国家需要造卫星,他便放弃9年的导弹研究,开始"转向"并开启为之一生的卫星事业。

两位老人,一个学医是为了让更多的世人少受疾病的痛苦,另一个学飞机是因为国家的需要。

走出孙老的家,廖成凯想起《钢铁是怎么样炼成》里的一段经典名句: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人来说只有一次。因此,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能够说,我把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人生最宝贵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他想,当屠老和孙老回忆这一生的时候,应当是非常欣慰的。

因为,他们做到了。

再想起自己的过往,忍不住心生羞愧。

随后暗下决心,虽然他不能像屠老、孙老一样伟大,但他的人生也应当追求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哪怕对社会、对国家非常渺小,可只要做出了奉献,总归是有点用处的。

人生很短暂,不应当虚度。

(实在不好意思,查孙老和屠老的资料花了太长时间了,文中很多对话都是孙老、屠老在采访中的原话,这两位先生实在是太伟大了!致敬两位先生!)

目录
设置
设置
阅读主题
字体风格
雅黑 宋体 楷书 卡通
字体风格
适中 偏大 超大
保存设置
恢复默认
手机
手机阅读
扫码获取链接,使用浏览器打开
书架同步,随时随地,手机阅读
收藏
换源
听书
听书
发声
男声 女生 逍遥 软萌
语速
适中 超快
音量
适中
开始播放
推荐
反馈
章节报错
当前章节
报错内容
提交
加入收藏 <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 错误举报